外資行年報解讀:業績增長趨緩 在華發展兩極分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5-23 10:17
每經記者 印崢嶸 發自上海
昨日(5月22日),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豐中國)發佈2012年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匯豐中國去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5%至89.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同比增11.7%至38.24億元,資產總額同比增11%至2985億元。2011年,匯豐上述指標同比增幅分別是75%、271.5%和30.8%。該行經歷2011年的增長高峰後,目前增長勢頭趨緩。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脫媒和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在華外資行2012年資產及負債規模的增長勢頭趨緩,息差收窄、撥備增加等因素令外資行經營壓力陡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應監管部門要求,近期各外資法人銀行陸續披露了2012年年報,揭開了外資行神秘的面紗。外資行業績如何,蛋糕究竟做得多大,這些以往只能從監管文件和外資行海外母公司年報中窺見的零星信息,已然清晰地展現在公眾面前。
6家外資行淨利現負增長/
截至目前,已經在其官網公佈2012年年報的外資法人銀行包括:匯豐、渣打、東亞、星展、大華、南商、澳新、摩根大通和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此外,恆生銀行在其2012年年報中部分披露了其中國全資子公司恆生中國的財務數據。
2012年4~5月,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針對41家在華外資行高管的調查問卷顯示,受訪者都預計2012年度收入增長率至少20%,約四分之三的受訪銀行預計這一增長率將持續到2015年。
不過,事與願違,從年報數據看,2012年渣打中國收入增22%至67.68億元,南商中國增加25.3%至12.41億元,大華銀行的營業收入增加37.2%至8.7億人民幣。除這三家銀行收入增幅達到預期的20%以外,其他外資行都未實現預期目標,部分銀行收入出現下降。比如,匯豐和恆生中國的收入去年分別增10.5%和8.5%;摩根大通銀行中國營業收入下降17%至7.4億,德意志銀行中國下降13%至15.24億,華僑銀行中國收入接近2011年水平。
與此同時,公佈年報的10家外資銀行中有6家淨利潤出現負增長,其中摩根大通銀行中國下降65%至1.05億,德銀中國下滑46%至2.6億,星展中國下滑42%至3.06億,澳新中國的淨利潤較2011年下跌約25%至7809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181家在華外資銀行的總利潤翻了逾一倍,從2010年的77.8億元增加至2011年的167.3億元人民幣,資產總額增長了24%,達到2.15萬億人民幣。現在看來,2011年的數據似乎是在華外資行業績增長的峰值。[NT:PAGE=$]
兩極分化跡象漸明顯/
本輪金融危機以來,部分外資行仍未擺脫收窄業務條線、利潤驟降的陰影,而另一些外資行已經嶄露頭角,並且部分外資銀行的資產規模已和中等規模的城商行水平相當。
上海銀監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上海22家外資法人銀行資產規模達1.62萬億元,同比增長6.03%,累計盈利125.01億元,其中5家外資法人銀行資產規模超過1000億元。
匯豐中國截至2012年末的總資產規模為2985.1億元,緊隨其後的東亞中國總資產2069.66億,渣打銀行1688億,資產規模佔據22家法人銀行近半壁江山。
從營業網點看,匯豐、渣打、東亞三家外資銀行在華網點規模均過百家,更多外資行網點仍然停留在個位數,外資行在華發展兩極分化跡象漸趨顯著。
從2011年至2012年,就有匯豐、渣打、蘇格蘭皇家銀行、星展、澳新、摩根大通和南商(中國)先後增資,其中匯豐繼2011年增資28億元後,2012年再次增資16億至124億元,緊隨其後的渣打和東亞註冊資本分別是108億元、107.27億元和80億元。摩根大通銀行和南商中國註冊資本65億元,恆生和澳新註冊資本45億元,花旗和法興40億元,華僑銀行35億元,大華銀行30億元。
匯豐中國2012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5%至89.9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同比增11.7%至38.24億元,貸款和存款餘額分別高達1318.6億和1823.1億,都令同業難以望其項背。
部分外資行收縮信貸條線/
據悉,由於經濟增速放緩,導致企業客戶貸款需求維持在較低水平,外資行的資產及負債規模的增長勢頭趨緩。
銀監會公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在華外資銀行存款餘額增長25.27%,各項貸款增長7.10%。而2012年,外資銀行存貸款平均增速僅6.65%和6.92%。
此外,受去年中國央行不對稱降息等因素影響,2012年外資行的淨息差也出現收窄,如東亞銀行中國的淨息差由2011年的2.5%下降至2012年的2.15%。[NT:PAGE=$]
一位外資銀行高層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2012年,中國宏觀經濟增速由2011年的9%下滑至7.8%,在人民幣持續升值、房地產調控加碼、經濟增長放緩、海外市場復甦不明朗等背景下,去年中國企業經營環境惡化,出口疲弱,部分企業資金鏈斷裂,江浙等地成為銀行不良貸款的重災區。部分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行業紛紛轉向信託、民間借貸等渠道拿資金。
普華永道中國區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容顯文認為,2011年外資行業績顯著增長,其驅動力是企業信貸的強勁需求,包括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擴張,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客戶增加,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機構和企業客戶對於衍生品交易的需求增加。
「由於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2012年外資行審慎選擇貸款客戶,部分銀行主動收窄了信貸條線,導致銀行收益下滑。」上述外資行高層指出,「利率市場化改革啟動後,各外資銀行均致力維持收入來源及市場佔有率,外資行存款及財富管理產品競爭日益激烈,淨息差收窄。」
在此背景下,部分外資行減值撥備增加。2012年東亞中國計提的貸款減值撥備由2011年的0.1%升至2012年的0.27%。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