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兩岸需要翻譯?大陸哪些常用語讓台灣人不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2-28 14:00


中國《新華網》引述《大旗網》報導,兩岸往來雖然日益密切,但由於文化或生活習慣的不同,使兩岸用語的意義也產生落差,許多對自己而言很普通的常用語,卻會讓對岸的人產生誤會。

北京于總是個台灣通,多年來與台商打交道,經常應邀訪台演講。有一回聊天他提到一句話很有意思:我常在兩岸當翻譯。這話乍聽之下有些蒙:兩岸不是都說普通話嗎?哪會聽不懂還要翻譯?但經過這幾年在北京居住,特別是有許多來自台灣的鄉親父老來京短暫停留或經商,的確是需要協助他們做個"兩岸翻譯"。


原因在哪兒?辭彙不同是個基本的原因;更多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不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前兩天應邀作客《海峽衛視》,主持人提到一個問題。說是有陸客到台灣迷了路,就問街邊的人路怎麽走。年輕人立即拿出手機Google一下找到方位,再仔細告訴對方,大陸人回應了一句話:台灣人怎麽那麽「簡單」?

這個反饋如果是台灣人聽到肯定心裏不爽。我這麽辛苦幫你忙,你還說我「簡單」?「簡單」一詞使人聯想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如果用於形容一個人很「簡單」那是一個損人的代名詞。比方說,這麽「簡單」你還不懂,簡直是白癡。這句話在台灣是常用的,尤其是年輕人的聚會裏,表示對方沒腦筋,很笨。

接著,主持人又問,大陸人很「複雜」嗎?這句話我無言以對。我沒有對大陸的朋友說過:你很複雜。不知道對方的感覺是甚麽?也好像沒有聽過人這樣在街上說過。「複雜」,北京人可能會翻譯爲:這人想法太多。但是如果台灣人說這個人很複雜,表示這個人背景不單純,與思考複雜不複雜沒甚麽關係。這個人不「簡單」!表示很肯定對方有卓越的成就;這個人有點「複雜」!表示這個人來龍去脈交代不清或思路有問題。

再舉一個經常用的例子。比方在大陸,一件事情想徵詢對方的意見會問:這件事,您怎麽看?這個問句如果是台灣人聽見,理解會是:這件事我不同意,或是我的看法不能苟同,但是想聽聽你是否也不同意。但大陸這裏的問話,並沒有事先預設立場的意思,只是很正常的想知道對方的看法而已。所以,每當學生在QQ裏問我一句,您怎麽看,我雖然有些不太高興,但是知道對方沒有擡高自己身份或者鄙視我的意思。

于總舉出最經典的例子是,每當他把台商介紹給大陸朋友,台商總會介紹自己:我們公司「小小的」。于總聽了很生氣,「小小的」還來大陸做什麽?要來大陸做生意就要把自己說的很牛,甚麽叫「小小的」?這話就像我剛來北京,吃完飯總贊一句「好好吃」,讓主人認爲很「小家子氣」一樣。但如果以台灣人的想法,我的企業無論再大,也還有更大的,所以永遠會說,我家「小小的」,公司也「小小的」,做個「小小的」生意。可這「小小的生意」也許每年的稅後盈餘都上億。

隨著大幅度的開放,以及隨後兩岸事業的交叉經營,「高級翻譯」的工作可能必須進行。簡單的辭彙可以藉助「兩岸大辭典」來翻譯,但是真正文化上的差異性所産生的誤解,有時候會造成很冗長的解釋程式或者更麻煩的會造成誤會。這些語法上的差異,很難用翻譯機或大辭典來解釋清楚,需要借助時間和人力。

舉一個例子,大陸最近與很多台灣中南部的農漁業者簽約,名爲「讓利」。這個名詞在大陸可能是個純商業的想法,「讓利」就是多買點東西,讓老百姓的産品可以有個去處。但如果這個字眼給台灣人聽來,就不是滋味,有「佈施」「救濟」的含意在裏面。台灣人更多的是喜歡聽到「互惠」「互利」「雙贏」而不是「讓利」。

「高級翻譯」必須很細心的觀察兩岸所想的是否有顯著的差異。所以這樣的人要能深切的瞭解兩岸的語詞與文化,充當橋梁,在某些交往不順暢的時候,找出癥結點來,化解誤解於無形。

文章標籤

兩岸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