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租上升 國際品牌競爭 香港時裝品牌腹背受敵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3-02-04 11:37
去年香港零售市道增長放緩,但租金不斷上升,加大本地零售商的經營壓力,堡獅龍 (0592-HK) 早前已發盈警,指店鋪租金上升是導致盈利大幅下跌的原因。另一方面,本地服裝品牌又要面對國際服裝品牌的競爭,在兩面受敵下經營環境難上加難。有分析員認為,本地品牌須提高供應鏈效率,及提高每間店鋪效率,而稍稍減少在旺區貴租店鋪數目會是趨勢。
《星島日報》報導,去年香港零售額增長由 2011 年的 24.9% ,放緩至 9.8% ,當中服裝銷售表現疲弱,僅增長 4.6% ,跑輸整體市場。其實從部分服裝公司的業績便可見一斑,I.T (0999-HK) 早前公布截至去年 11 月底至的第 3 財季香港同店銷售幾乎零增長,堡獅龍則預期截至去年底止的中期業績純利按年大幅下滑,而佐丹奴 (0709-HK) 截至去年 9 月底止的首 3 季香港地區,同店銷售增長 12% ,遠遜於 2011 年同期的 23%。
另外,近年來國際快速時尚服裝 (Fast Fashion) 品牌如 H&M、ZARA、UNIQLO、Forever 21 等紛紛進入香港及中國市場,搶佔消費力巨大的中國市場份額。 H&M 剛公布截至去年 11 月底止的全年業績,中國地區銷售額為 54.11 億元瑞典克朗 (約 66.67 億港元) ,按年增長 50% ,全年在該地區新開 52 間店,為集團開店步伐最快的地區,其行政總裁更預期,未來中國將取代德國,成為最大單一市場。
建銀國際消費行業分析師程惠嫻指出,以前本地消費者或自由行較少接觸國際服裝品牌,但隨著愈來愈多的外國品牌進入香港市場,消費者接觸增多後,發現在價格、質量和款式都與本港品牌相若時,「來佬貨」始終吸引力更大。
另有分析員表示,國際服裝品牌進入香港市場後,因本地市場並無每年幾十個百分比增長,本地服裝品牌生存空間確實減少,本地品牌一方面銷售增長減慢,另一方面租金成本並無減輕,對公司的盈利有壓力。
分析員又指,國際品牌的優勢在於其為了打開市場,其中一、兩家旗艦店可承擔更高的租金,當做廣告,另一個現象是商場招租時,亦會因號召力大而優先選擇外國品牌,將本土品牌擠走。
在中環上班的許小姐稱,午飯空檔多會選擇逛 H&M 或 ZARA ,因為相比較佐丹奴和堡獅龍,前兩者可經常買到新款,且款式搭配也更多,較少出現撞衫的尷尬,並認為後兩者價格一直不算太貴,而前兩者走的路相對高檔,在促銷時折扣力度更大,更容易刺激衝動性消費。
面對競爭,程惠嫻認為, H&M、ZARA、UNIQLO 等品牌從設計到生產、物流、銷售的過程很短,本地服裝品牌要保持更多新鮮感,應提高供應鏈效率,抓住潮流。由於本地核心旺區一線鋪位供應較少,令商鋪租金節節上升,但近期在核心商區也出現吉鋪。
美聯工商鋪行政總裁黃漢成認為,該些鋪位空置是因租金超出市價 2-3 成而租不出去,同時能承租較高租金的高檔商品,其銷售有所放緩而放慢擴展步伐,因此短期商鋪租金或有壓力,不過近期續租租金加幅依然理想,料今年一線街鋪租金按年上升 8% 至 10% 。他又指出,本地服裝品牌已漸漸由一線街鋪搬至二線街鋪,或減少在旺區的店鋪數量以保持盈利。
程惠嫻則指出,對於服裝零售業,租金上漲問題一直都面對,只是經濟好景時銷售增長可以彌補這方面成本的上漲,料現時市況下服裝品牌或會調整店鋪位置,但不會大幅減少店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