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鉅亨網2014年度國際十大新聞
鉅亨網新聞中心
人們滿懷希望進入 2014 年,期待見到經濟復甦的 1 年,卻發現全球經濟這年卻像個單引擎飛機,只有美英正常運轉,歐洲、日本、中國都面臨重重艱困,雖然新興亞洲見到了一點曙光,但年末油價大跌、俄羅斯股匯重挫,進一步拖累歐洲經濟與全球經濟表現。
美國花了超過 1 年的時間,終讓 QE 緩步退場,在失業率一降再降之下,企業獲利成長,經濟穩定復甦。在美國經濟獨走之下,美元一路強勢,美元指數升破 90,外界關注轉向 Fed 何時升息。在葉倫透露今年前 2 次會議恐怕不會討論升息之後,答案呼之欲出,總之要等到 4 月之後才可能動作。
與美國的強勢復甦相比,歐洲、日本面臨通縮的壓力,日本更加大寬鬆力度,摜低日元,圖擺脫經濟泥淖。年底安倍晉三解散國會重新選舉,自民黨大勝,安倍連任首任,更堅定這套政策將繼續推行。在日元重貶之後,也讓鄰國被迫加入貨幣貶值的陣容。
歐元區今年的 CPI 一路維持低檔,與 2% 的目標相差甚遠,面臨強大的通縮壓力。德國經濟在歐美制裁俄羅斯之後,也顯得綁手綁腳。歐洲央行一直想透過寬鬆貨幣,促成通膨上升,但過去深受惡性通膨之苦的德國,帶頭全力反對,歐洲央行頭痛,未來仍可能不顧反對壓力,強推大規模寬鬆購債計畫。
轉向新興國家之首的中國,經濟成長也見放緩,經濟轉型之下,GDP 成長恐怕無法標。儘管如此,在滬港通政策下,人行也在 11 月底意外宣布降息,多年築底的滬深股市突見光明,連續多日強勢上漲,股民瘋狂投入,兩市單日交易量破兆元人民幣,爆全球最大量。
在中國股市強升的同時,俄羅斯受困油價下跌與經濟制裁,年末股匯急瀉,美元兌盧布從 1 月的 32.9 盧布,最慘時跌至近 80 盧布。俄羅斯被迫升息至 17%,並採減持外匯等多管齊下做法,才勉強止跌回穩,但明年前景仍廣受懷疑。
與全球這幾個主要國家相較,今年廣受矚目的還有印度。印度大選變天,莫迪新人登場備受期待,也推升印度股市表現。同樣在亞洲,泰國由原本政治動盪之下,軍人不甩民主手段,發動政變另組軍政府,從而穩住政局,最後也獲得泰皇的認可。和台灣相關,越南今年見到反中的激烈遊行,波及台商與亞洲的投資工廠,也是重要的年度大事。
此外,今年引起注目的還有蘇格蘭獨立公投,最後在英女王喊話,各大黨全力動員穩盤之下,反對獨立票數占優,讓聯合王國免於解體。年末焦點則是原油的崩跌,在美國頁岩油積極開採之後,原油供給大增,而 OPEC 堅持不減產,終讓原油價格直線滑落,油價來到每桶 60 美元以下,與年初 100 美元以上的行情,已不可同日而語。
[NT:PAGE=$]
■ 安倍經濟學繼續運轉 政策摜低日元 亞幣進入匯率戰
意欲以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拉抬民間投資策略等「三箭」推動經濟的日本首 相安倍,在成效不彰之下,民調屢創新低。安倍突然於 11 月宣布提前解散眾議院,重新改 選眾院議員,讓人民以選票評價其經濟政策。評價的結果,自民黨獲得291席的大勝,雖然 投票率僅有52%,是二次大戰以來新低,但安倍所屬的自民黨與執政盟友公明黨席次相加, 已跨越總席次 475 席的 2/3 修憲門檻。12月下旬,安倍連任首相,新內閣名單則只有一人變 動。
安倍政府所推動的重點政策,包括上調消費稅增加國家收入、壓抑日元匯率支撐出口企業, 以及無限制的量化措施增加流動性等,但政策利弊引起許多討論。有分析認為,安倍經濟學 以大量印鈔和舉債,意圖將日本拉出長達 20 年的經濟泥淖,但卻可能引來日元崩跌、通膨 失控的後果。日銀持續大規模購債,壓低了國債殖利率,而日本公共債務規模高達 GDP 的 245%,只要公債殖利率小幅上揚,就會對日本財政產生嚴重影響。而安倍第三屆連任,其主 要任務仍是讓經濟有感復甦。
安倍經濟學中的第二波消費稅調升時間被延後至 2017 年,這意味 2020 年之前日本債務仍將 持續增加,日銀必須持續購債、繼續印鈔,日元亦將續貶。這將帶來通膨上揚效應,而日銀 則難以控制通膨問題。加上 2014 年下半大環境為美元強勢,日元貶勢也使除人民幣外的亞 洲貨幣面臨貶值壓力。12 月亞幣進入競貶戰爭,日元在多重因素下已貶至 120 元兌 1 美元 水準,星元及韓元也持續走低,新台幣則在台灣央行的「逆風操作」下,維持動態穩定。
[NT:PAGE=$]
■ 聯準會QE畫下句點 美元強勢 美股再寫新高
美國經濟在 2014 年進入明確復甦階段,隨著失業率、消費者物價等數據紛紛報喜,接近年 底假期,美國股匯市均瀰漫著慶祝氣氛。從 2013 年的緩步復甦,美國經濟在今年站穩腳步 ,聯準會 10 月正式宣布量化寬鬆結束,資金回流效應拉抬美元強勁升值。近日公布的第 3 季經濟成長數據再傳好消息,美股也以上漲回應,道瓊工業指數更首度突破 18000 點大關。
走鴿派路線的新任聯準會主席葉倫於 2014 年 2 月接任,維持量化寬鬆政策逐步穩定縮減。 每個月的 FOMC 政策會議,葉倫的發言也備受市場關注。
11月舉行的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結果,參眾兩院都由共和黨拿下多數席次,這使屬於民主黨的 總統歐巴馬未來推行政策可能多了些阻力。此前,參議院和眾議院分由兩黨佔多數,使華府 陷於政治僵局。歐巴馬說,他將盡力與國會尋求共識,但共和黨所控制的國會,有可能會通 過一些他拒絕簽署的法案。
今年 8 月道指曾逼近 5 年高點,但當時市場仍有不確定性,包括美國財政懸崖、歐債危機、 中期選舉等問題縈繞,因而出現短暫回檔。但道指在 8 月上旬和 10 月中旬的整理之後,獲 得更多向上動能,有望為 2014 年畫下美妙的句點。
美國就業市場持續好轉,薪資可望改善,再加上油價下跌,將帶動消費升溫,維持美國景氣 成長。目前美國金融體系流動性充沛、通膨處於偏低、經濟成長溫和,有利美股再做表現。 而歐洲正努力振衰起敝、日本企圖掙脫通縮的大環境下,歐元、日元偏軟也將讓美元繼續立 於強勢地位。
[NT:PAGE=$]
■ 油價與經濟制裁夾攻 俄羅斯陷盧布危機
12 月 15 日起,俄羅斯出現連續多日的盧布重挫,美元兌盧布一度突破 80 關卡,俄羅斯股市同步下殺,經濟岌岌可危。總統普丁不但趕緊出面喊話,也尋求中國的合作,央行不惜減持黃金、外匯存底救盧布,情勢總算回穩,財政部長在 2 周後宣稱盧布危機結束,不過盧布 1 年之內,仍有高達 44% 的跌幅。
盧布重挫,遠因是年初的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促成西方國家對俄經濟制裁,3 月以來,實施多輪制裁,範圍包括能源、金融及國防等領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俄羅斯過於仰賴原油及天然氣出口,而原油自下半年暴跌,更在 12 月加大力道,進一步壓垮了盧布。
為了預防,俄羅斯央行在 11 日才將基準利率由 9.5%,上升到 10.5%,但 15 日「黑色星期一」,卻見到 1999 年 4 月以來最大跌幅,收盤達 63.4 盧布。16 日凌晨,央行加緊動作,利率再提高到 17%,但外匯市場更為敏感,盧布重挫幅度加大,貶勢直衝 80。央行調整動作,賣出 70 億美元外匯結餘資金,並向非金融機構提供外匯貸款,諸多措施下,才慢慢安定人心,穩住盧布。
[NT:PAGE=$]
■ 歐洲通縮疑慮未減,寬鬆勢在必行
歐元區經濟於2014年初稍見好轉跡象,但隨著時序進入年末,近期最新的經濟數據紛紛未達市場預期,而12月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公布的綜合領先指標(CLIs)顯示,歐元區經濟活動恐再度落入衰退情勢。為了走出困境,歐洲央行(ECB)祭出寬鬆政策勢在必行。
數月前投資人對於歐元區的情勢仍感到相當樂觀,7月時希臘政府借貸利率來到6%,遠低於2012年時的-40%,當時的歐洲整體經濟似乎也逐漸要從希臘危機的泥淖中爬出,歐元區2014年第1季經濟年增率為1.2%,雖不盡理想、但不至於太糟。
儘管如此,曇花一現的曙光又再度遭逢烏雲籠罩,歐元區的18個成員國,除了立陶宛和愛爾蘭預期明年經濟會有強勁成長力道之外,其餘國家都可能陷入通縮困境。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早已釋出將推出寬鬆政策的消息多時,然而,直到目前為止管理委員會都還處於「評估」的狀態,並未明確指出確切的時間。因此,也有消息指稱,歐洲央行內部對於是否要提高資產購置規模,仍有嚴重的意見分歧。
其中,德國一直扮演著貨幣政策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歐元區邁向寬鬆道路上最大的阻礙。經濟刺激措施,如調降利率、推行寬鬆等,這些做法都是為了引導投資人安守於政府公債,積極投資公司債與股市。但是,德國政府傾向支持運用嚴謹地控制財政赤字目標,來達成刺激經濟。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於12月初貨幣政策會議後的記者會表示,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準備於明年初推行更多寬鬆措施,但是,本周有消息傳出,歐洲央行目前為了取得德國的同意,考慮明年的寬鬆政策將會做出讓步,換句話說,歐洲央行的寬鬆政策已是箭在弦上。
[NT:PAGE=$]
■ 印度大選變天 莫迪新人登場
印度今年歷經長時間的9階段投票,5月16日終於揭曉未來5年的國家領導人──莫迪(Narendra Modi),帶領印度人民黨(BJP)在此次大選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取得國會席次282席,創下過去30年來的最高紀錄,終結國大黨(INC) 10年的執政。外界也一致看好「莫迪經濟學(Modinomics)」所帶來的經濟振興計畫,可望推動國家未來改革、成長。
莫迪現年63歲,由地方政壇崛起,於2001年至2014年皆擔任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首席部長,在任期內大力推展地方經濟,尤其在工業方面的部分繳出相當漂亮的成績單,因此,印度民眾將選票投給莫迪,是希望他能夠將地方經濟的改革經驗複製到全印度,擺脫國家過去政府效率低落、官僚貪腐等多種問題。
莫迪於5月26日宣誓就職,並於上任短時間內就向外界說明欲推動改革的方向,這項經濟計畫從吸引外資、鬆綁法規、稅制改革、擴大就業、發展製造業與推動基礎建設,內容涵蓋全面。
其中,在「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政策部分,是希望勞力密集的製造業能夠在印度綻放光輝,刺激印度出口、降低該國的經常帳赤字。莫迪認為,印度急需技術性發展,但是,現階段的印度年輕族群缺乏全球競爭力,意味必須改革失敗的教育體制,同時確認產業發展重心。專家預期,未來10年製造業對國內生產毛額貢獻度由15%增至25%。
以擅長外交著稱的莫迪,也成功擄獲國際投資人的信賴,莫迪承諾將改善印度的商業環境,其目標是欲擠進全球前50名。莫迪上任至今已逾半年的時間,印度SENSEX指數年初迄今漲幅達30%,受惠於政策改革、國際油價下跌等因素,印度經濟可望進入結構性加速成長的階段,估計未來股市後續仍有強勁的支撐力道。
[NT:PAGE=$]
■ OPEC決議不減產 國際原油價格暴跌
今年國際油價自6月中以來已重挫近50%,雖然影響國際油價的因素相當繁雜,但最主要的原因即是美國頁岩油的技術革新,市場供需平衡大亂之際,也徹底改變全球能源市場的格局。儘管如此,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面對這樣的國際情勢,也絲毫不甘示弱,將油價大跌歸咎於 OPEC 以外產油國家造成市場供應過剩。
OPEC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的石油部長 Ali Al-Naimi 坦言,OPEC將一改以限制原油產量來維持高價的慣常策略,寧可維持當前的石油產量,也不願意犧牲市占率。
隨著國際產油國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市場也傳出陰謀論的說法,認為沙烏地阿拉伯可能蓄意共謀壓低油價,迫使勁爭對手出局。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日前也表示,美國可能與沙烏地阿拉伯密謀,藉此懲罰伊朗、影響俄羅斯與委內瑞拉的經濟。
Al-Naimi則駁斥此項謠言。他認為全球油市目前的不穩定情況只是暫時性的,而油價下跌主要是全球經濟成長減緩所造成,並公開呼籲其他產油國停止增產,讓油產能在明年穩定。Al-Naimi指出,沙烏地阿拉伯有充沛的財務資源,來應付當前油價波動帶來的經濟衝擊,儘管國際原油價格可能很難再回到每桶 100 美元,但他有信心油價會開始反彈走高。
學者認為,低油價增加了國際投資市場的風險。目前俄國、奈及利亞、委內瑞拉等國經濟隨著油價下跌受害最重,貨幣相繼貶值。相對而言,油價維持低檔對全球經濟成長亦有相當大的貢獻,預期全球經濟成長率可望因此提升至4.1%到4.5%之間。
[NT:PAGE=$]
■ 蘇格蘭獨立公投 民意決定不獨立
蘇格蘭民族黨 (SNP) 一直主張蘇格蘭獨立,以及爭取更多的自治權力。SNP 於 2007 年展開 推動蘇格蘭公投法,並提出白皮書列出不變至獨立的四種選項,經過好一番努力,2012 年英 國政府授權蘇格蘭議會舉行公投,並為公投訂定法律框架。2014 年 9 月 18 日舉辦蘇格蘭獨 立公投,最終結果卻是反對獨立為多。
自蘇格蘭政府在2013年宣布公投日期後,關於獨立之後的各方面問題引起熱議,也引發多場 支持獨立的示威遊行。國際事務方面,包括是否加入歐盟、邊境管制、北約會員身分、蘇格 蘭國防、英國核武基地的搬移等諸多問題。而經濟方面備受市場關心,如銀行體系可能有過 大風險,貨幣應採用歐元、英鎊或獨立貨幣的爭論,以及社會福利政策和養老金的問題。此 外,北海石油能源收入及能源市場是以聯合王國整體方式運作,若蘇格蘭獨立,這也是必須 處理的問題之一。
為了說服蘇格蘭人民留下,在公投前,保守黨、自民黨、工黨等 3 黨達成聯合協議,承諾蘇 格蘭議會可在徵稅及福利等方面擁有更多權力,2015 年 1 月將推出相關立法草案。而進行公 投前的民意調查顯示,支持獨立民眾小幅領先,也影響英國金融市場,投資人將資金移出蘇 格蘭,英鎊兌美元匯率也見走低。大型銀行如蘇格蘭皇家銀行、勞埃德銀行等,也曾表示因 獨立後的可能狀況,考慮將總部移往英格蘭。
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官方統計總投票率為84.6%,開票結果,「反對」票以 200 萬張贏過支持 獨立者的 161 萬張。有蘇格蘭官員表示,雖然沒有成功獨立,但英國已與以往有所不同。英 相卡麥倫則表示,將釋放更多的蘇格蘭自治權利。公投結果也讓投資市場吃下定心丸,英鎊 匯率立即走升反應。
3 大政黨聯合對英格蘭所做承諾,其實關係到聯合王國憲政體制的變動,有議員認為,若蘇 格蘭議會擁有更大權力,那如威爾斯和北愛爾蘭也應獲得更大自主權。或者,若蘇格蘭議員 對當地內部事務擁有更高決定權,那英格蘭議員也當如是。為達成給蘇格蘭的承諾,英國有 可能出現大規模憲政改革。
[NT:PAGE=$]
■ 泰國政爭不息 軍政府接管
泰國前總理盈拉,在 5 月 7 日遭泰國憲法法庭判決濫權違憲,必須下台,隨即引起支持者的不滿,上街示威。由於局面混亂,軍方於 5 月 22 日乘勢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政變領袖帕拉育於 8 月被軍政府選為臨時總理,最後獲泰皇任命。
這是泰國1932年以來第12次軍事政變,前次是在 2006 年。這次政變起因要回顧到 2013 年 11 月,反塔信陣營的領袖素貼發動黃衫軍封鎖曼谷,企圖推翻盈拉政權,泰國自此局勢動盪。在盈拉被法院宣告需辭職下台,再爆紅衫軍大規模示威,此次示威領袖為賈圖朋,兩方僵持使泰國政局混亂。
5 月 20 日,當時的皇家陸軍總司令帕拉育宣布要維持秩序,全國戒嚴,並安排了 5 月 22 日的五方會談。但是五方會談的各方人馬仍堅持己見,軍方於是發動政變,接管政府並中止憲法、管控媒體、禁止集會,表明接手政府至下次選舉產生新任總理為止。
泰國國會大選原本預計延至 2015 年舉行,不過最新說法,當前政府安排最快於 2016 年 2 月舉行。
[NT:PAGE=$]
■ 滬深股市爆全球最大量 牛市意氣風發
中國經濟力圖轉型,不再強調絕對成長,造成今年GDP 有可能無法達標。但股市年末卻脫離經濟面,先是滬港通開通,之後人行於 11 月 21 日無預警宣布降息,帶動股市猛漲,股民瘋狂投入,A 股單日成交量一再被改寫,11 月 28 日突破 7100 億元人民幣,12 月 3 日再創 9149 億元新天量,大舉超過美國股市歷史成交最大量 995 億美元,寫下新紀錄。
自此之後,A 股的量價仍在創高,上證指數從 11 月中約 2500 點,至 12 月底直衝 3200 點,上揚約 700 點,相當於 2 成 8 左右漲幅。天量更成為新常態,兩市合計成交量,在 12 月 5 日首度突破 1 兆元人民幣,12 月 9 日,上證指重挫 5.43%,深成指大跌 4.15%,市場成交額更邁向新高 1.26 兆元。
中國股市過去有過類似的風光,自 2005 年起,在不到 3 年的時間狂漲近 5 倍,直上 6000 點,最後 2007 年出現暴跌,從而開始 7 年的熊市打底。這一波年底行情,讓許多原本房市的資金轉往股市,邁向 2005 年,高盛預計,2015年將有4000億元人民幣資金,從房產市場分流至股市。在滬港通前,外資持有A股占整體市場的比例約為1%。傑富瑞投資銀行預估,至 2020 年,外資持有比例將增大至 20%。
[NT:PAGE=$]
■ 越南反中風暴突起 台商苦受池魚之殃
由南海爭議及不良的工廠環境,引發了越南史上近期最嚴重的群眾抗議及排華暴動,群眾洗劫了胡志明市附近工業園區 10 數家的外資工廠。雖然憤怒的茅頭是指向中國,但群眾趁火打劫,許多台灣及日韓工廠都受波及,尤其台商投資多,損失更為慘重。
中國和越南陷入緊張,起因於 5 月初中方在南海進行鑽井平台作業,開始先是多日在油井附近的船艦衝突,以及各地的抗議行動。5 月 13 日,以南方平陽省為中心,群眾抗議事件失控成為暴動及搶劫,受害者不限中國,外資幾乎都受損,台商估受害廠家 超過 400 家,直接損失 5 億美元以上,越南北部工廠受影響較小。
根據報導,雖然暴亂起初是來自對中國大陸政府的抗議,但受災的工廠,多數是台灣或南韓在當地擁有的工廠。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憤怒的催化,也來自於不良的工作條件,以及官方單位在幫其爭取權益上缺少作為。由於越南的官方工會,是由執政的共產黨所掌控,他們一般並不會對抗資方,但是一些零星的小規模罷工則愈來愈常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