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文:資產證券化不會改變中和農信扶助貧困信念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
和訊銀行訊息 12月23日,由中和農信主辦的微聚2014第六期“資產證券化,公益小貸的融資創新”論壇在北京召開,和訊網對論壇進行圖文報導。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在論壇中表示,中和農信的愿景是成立山水間的百姓銀行,就是希望讓老百姓也能夠便捷地享受到銀行的金融服務。我們的使命就是致力於為那些在農村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的農戶提供資金支援,讓他們能夠通過自我的努力有尊嚴地走上致富之路。所以,資產證券化是一種很好的融資手段,並不會改變我們扶助貧困的信念。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劉冬文:很高興再一次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和農信以及中和農信資產證券化的情況。這些年我經常會遇到一些大家的疑惑,甚至是質疑。
因為在過去的十幾年當中基金會一直在做小額信貸項目,我本人從2002年開始也在參與這個小額信貸項目,到現在有10幾年了。但是我很多熟人見到我之后都說我這些年變化很大,說我們的小額信貸項目也變化很大。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在質疑我,因為過去他們都管我叫劉主任或者劉秘書長,看起來還像一個ngo在做慈善的稱呼,最近很多人叫我劉總。開始剛開始我也不太習慣,他們說叫你劉總之后,你是不是就變得掙錢了,你這個機構已經變味了?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他們說你們過去叫扶貧基金會的小額信貸部,聽起來也像一個正兒八經的信貸項目,現在一出去說是中和農信小額信貸,而且還是一個公司。他們就說你們這是什么公司呢?我們就是一個在工商局注冊的全商業公司。一開始我們還好解釋,扶貧基金會發起成立這么一個公司好像還可以,還能接受。到后來人家說你們公司有其他股東嗎?我說我們還有世界銀行,還有國際金融公司跟我們有合資,我們還有一個香港的投資基金合資。他們說你們完成變得商業化了,是不是你們會出現一些使命的偏移?是不是就不再扶貧了呢?其實我經常遇到這樣一些提問。
對於這些提問我都可以理解,實際上中和農信這些年的發展是延續著國際上成功的小額信貸發展之路,就是一定要由扶貧項目性質的小額信貸行為轉變成為一個專業的小額信貸機構這么一個轉型的路徑。在這個轉型的路徑過程當中,從國際上來看,最大的風險就來自於使命的偏移。有的機構轉著轉著就變成了一個商業銀行,就不再為貧困人群服務了,就為富裕人群服務了。最典型的就是幾年前我去蒙古國考察的時候,有一家銀行是哈斯銀行,他們跟我們是差不多的時間啟動的,1996年的時候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美國國際發展署在蒙古國支援的兩個小額信貸項目合並之后成立的哈斯銀行,是當時地道的扶貧項目。我們去了以后,這個哈斯銀行是完全的商業化銀行,是蒙古國第四大商業銀行。他們的創始人是公司的董事長,他跟我說你現在忘掉扶貧,我們蒙古國做小額信貸已經完全商業化了,小額信貸在他們的客戶當中占到20%左右。這代表了他們的一種潮流,對於過去熱衷於或者是致力於搞扶貧的小額信貸機構的那些人來講是危險的信號。所以在國際上類似於這樣的機構,從一個扶貧項目轉型成一個商業機構之后,使命偏移的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自然也會有人懷疑我們這個轉型過程當中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問題。
最近幾年我們變化很大,比如成立了公司,我們過去是扶貧資金,現在開始用商業銀行的貸款。他們說你們現在是不是真的要完全走商業化?妄圖忘掉了扶貧的宗旨和使命?我想今天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一方面我想給大家簡短的回顧一下我們中和農信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是強調一下中和農信在這幾年轉變過程當中究竟有哪些變化,還有哪些是沒有變化的,同時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做資產證券化,這個資產證券化是怎么做的,做完之后會對我們的項目和業務發展有什么樣的好處,會帶來哪些弊端,我都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管怎么變化,過去我們是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部,現在是中和農信公司。其實我們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就是怎么樣在農村實施好小額信貸項目。我們變成中和農信公司之后,其實我們自己有一個很清晰的定位,它就是一個社會企業,不是說基金會想去掙錢,成立一個商業公司做什么事情。可能社會企業這個概念這兩年在中國開始興起,在歐洲和美國,應該說社會企業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概念,已經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了,在中國其實剛剛開始起步。
社會企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它不是以追逐利潤為目標的,不是以掙錢為目的,是為了通過一種市場化或者商業化的方式和手段解決一些社會的問題。所以這樣的話,其實這一類的社會企業是在政府的角度,或者商業的角度彌補沒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是這樣一種特殊的企業制度安排來做一些工作。所以作為中和農信來講,其實就是扶貧基金會發起的,專門解決貧困群體貸款難的社會問題成立的一個企業。
這個圖表(ppt)展示的是整個中和農信從基金會小額信貸項目開始發展到現在的歷程,有一些里程碑的事件。比如我們在1996年到2005年的時候那個時候完全是項目式的,就是我們扶貧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援、技術支援、管理支援,跟地方政府合作,再由地方政府成立一個當地小的ngo我們來做一個項目的試點。那個時候其實我們解決了一個信貸問題,就是說過去我們認為給窮人貸款放出去是收不回來的。后來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說放出去還能收得回來,這一塊在業內是成功的。但是我們當時遇到另外一個挑戰,就是這個項目的不可持續性,因為這個項目是合作性的,這個機構是地方機構。既要接受地方政府的領導,同時又要接受扶貧基金會的領導,在運行過程當中經常會出現很多偏差。而且雙重領導,地方上的項目實施人可以以我們基金會的名義跟地方政府談話,說中國扶貧基金會要求我這么干,你說的不合理。同時他跟我們談,說地方政府給我這個壓力,你們基金會不合理,他基本上可以兩邊打太極。這樣的結果就是項目一般做了三五年之后做不下去了,非常難。
扶貧基金會在2005年的時候理清了治理結構,在2005年之后我們改變了跟地方政府的合作方式,完全由扶貧基金會成立下屬的一個操作機構來實施這個小額信貸項目。所以在2005年之后可以看到,基本上發展得比較順利,而不像當初的時候,在1996年到2005年的時候中間有一個高潮,有一個低谷,基本上我們在2005年的時候改制轉型之后就發展得比較順利。
在這個發展的過程當中,2005年的時候我們確定了,扶貧基金會如果要做小額信貸的話,一定要成立一個專業的,在商業上可持續的小額信貸機構。我們在2005年之后也做了很多的改變,比如2006年的時候我們在劉克崮行長的支援之下,開行進行了第一筆貸款,也也是中國的小額信貸機構在商業銀行拿到資金的第一筆,這應該是開了一個先河。后來我們覺得時機比較成熟的時候,2008年的時候我們就把小額信貸部獨立成一個管理公司,就是現在的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變成公司化之后,應該說從我們的操作規範性、專業化程度和人員的職業化程度都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后來我們在2011年的時候也接入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中心,現在要想查我們客戶的征信情況,可以到人民銀行的征信中心去查,可以查到他們所有的交易記錄。
通過這個改制轉型之后,應該說發展得還是比較順利的,從2005年到現在,這幾年的發展非常快。但是在這個變化過程當中,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本沒有變化,就是我們中和農信的宗旨和使命。應該說中和農信為什么能夠存在,其實你看我們也不是小額貸款公司,我們到現在為止也不過是一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而已。可是為什么這么一個不是金融機構的公司能夠在中國發放貸款,同時還能夠回收,還能夠發展這么快,存續這么長時間,而且能夠得到這么多政府部門的支援和社會的支援?其實就是因為中和農信堅持了扶貧基金會做小額信貸項目這個初衷,就是為農村的貧困百姓服務。
所以我們的愿景是成立百姓銀行,我們就是希望在老百姓家門口,老百姓也能夠便捷的享受到銀行的金融服務。我們的使命就是致力於為那些農村的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的農戶,給他們一點資金支援,給他們一點能力上的幫扶,讓他們能夠通過自我的努力有尊嚴的改善貧困,這是我們的根本宗旨。在過去的18年里面我們做了很多的變化,但是這一條是一直沒有變化的。
從我們的客戶特征可以看出來,在這18年的過程當中沒有太多的變化,我們還是瞄準農村最低階的那一部分群體。所以我們解決的農村客戶都是那些從金融機構沒有辦法獲得貸款或者獲得資金支援的貧困群體。可以看出來,我們的客戶年齡大概平均在42歲左右,我們的起步年齡從18歲到65歲,其實這個跨度是很大的,主要是集中在35到50歲之間的一部分農民,平均年齡是42歲。我們的貸款客戶學歷,95%是初中或者初中以下文化的,現在還有一些文盲。我們有很多農戶,特別是農村婦女她們根本就不會簽字,我們在給她做貸款的時候,讓她簽貸款協議的時候,都要花上幾個小時教她們練簽字。練得很辛苦,可是等到這些婦女一旦學會簽字的時候,她自己的自信心會得到大大的增強。我們盡管很費勁,可是我們還是會想方設法培訓那些婦女。告訴她們說一定要學會簽字,因為你學會簽字之后,就意味著你有了決策權,你有了參與家庭決策的機會。這樣的話,對於這些貧困婦女和貧困農戶來講其實還是很重要的。
從我們客戶的構成來看,99%都是農業戶口,還有1%不是農業戶口,主要是我們在四川的地震災區,在德陽和雅安做了一些災后重建的項目,我們扶持了一些非農戶,其他絕大多數都是農村。我們的貸款客戶里面93%是婦女客戶,我們做互聯網的時候,要求必須是婦女來參與簽字,參與培訓和貸款還款操作。我們有98%的借款人在央行的征信中心在我們貸款之前是沒有任何記錄的,在我們貸款之后,從此之后他們就開始有記錄了。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確實我們扶持的那些人,過去從金融機構借款是借不著的,如果他在銀行借過錢的話他應該有記錄,為什么沒有記錄?就是因為他沒有借過錢;二是通過我們這個貸款之后,農民以后再從銀行申請貸款的時候就會變得很容易,因為他有資金記錄,有還款記錄。所以在我們很多農村地區,很多農信社、郵儲一看這個農民在我們這里貸過款,而且還得很好的話,他們就會給他支援,給他提供貸款,這個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為我們那些貧困戶在建立信用記錄。
從發展的曲線來看,從2008年成立公司到現在,發展的速度很快,從我們貸款余額的增長,從貸款客戶的增長基本上每年都是30%到40%以上。2014年1-11月份我們一共放了25個億的貸款,比去年的數字增長了大概40%左右。也就是說在今年1到11月份有25萬戶農戶得到了我們的支援。
這里有幾個數據,其實是我們一個累計的數據。中和農信從1996年的放款開始到現在,一共90萬筆貸款,平均一筆貸款是9千塊錢左右。到現在為止一共覆蓋了16個省,133個縣,其實到現在為止,已經覆蓋了140個縣的,我們每個月都有幾個縣在開張營業。我們現在存量的貸款客戶到11月底有23萬戶,貸款余額是18個億,也就是平均一戶貸款余額大概是七八千塊錢,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的額度是多么小。我們這130到140個縣里面,90%以上都是省級或者國家級的貧困縣,除了幾個災區縣之外,其他的都是貧困縣。
我們要實現剛才取得的那些成績,我們在自身的運營管理過程當中其實做了很多的改變:
一是機構的專業化。從過去我們自己基金會的一個小額信貸項目部變成一個中和農信公司,這本身就是專業化轉型的過程。
二是人才職業化。最早我們做小額信貸項目的時候更多的是專家、學者給我們提供的支援。另外從事小額信貸的管理人員都是一些沒有專業背景,也沒有相關從業經驗的人,更多的是憑著對於小額信貸的熱愛開始做這個事情。應該說在職業化方面,專業化程度方面還是不夠的,但是我們現在來講,從中和農信現在將近2千人,總部有170多人,分支機構有1千多人,這些人分工很明確,而且我們現在人員的專業背景構成也是非常多樣化,逐漸培養起一些適合於開展中國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的一些專業人才。
三是在運營方面。我們過去都是一個點一個點單獨運營的,做到今天為止,其實我們已經完全形成了一套全國連鎖式經營的運營模式。就是我們所有的管控中心都是在北京總部,在我們這個樓里面,我們有統一的it中心,統一的財務中心、人力資源和培訓中心以及其他的包括審計中心、風險管理控制中心。但是我們的分支機構非常簡單,我們的分支機構人員比較簡單,就是前臺和后臺,業務很簡單,就是放款和收款。所以他們根本不用去操作什么政府關係,也不用操心有沒有資金放款,也不用操心其他的東西,it系統也不需要,就是放款和收款,所以使我們的運行更加有效率,使我們的管控更加有成效,能夠做到位。
四是在管理方面。在於過去10幾年時間里面已經完全實現了資訊化管理。做小額信貸,涉及幾十萬的農戶,每年上百萬的交易,如果沒有很好的資訊管理系統的話,沒有辦法管理那么大的區域,管理那么多的客戶,所以我們在資訊化的過程當中做得很專業。如果不專業的話,我們也沒法接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還是要經過他的驗收和考核的。我們現在的資訊化到什么程度?比如說我們現在信貸員可以到村里面搞調查,客戶給我們的信貸員打分之后,他們到縣上就可以把資訊錄入進去,自動把資訊傳遞到我們總部的服務器里面。我們信貸員可以拿著手機在現場進行調查,拍照,到縣上就可以把資訊傳回總部了。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外一方面也防止了我們一些員工有一些偷懶行為,比如可能他不去現場搞調查,因為有gps定位,拍了照片還有地理資訊的記錄。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可以提高我們的效率,控制我們的風險,在過去的時間里面也變化很大。
五是融資市場化。融資很重要,因為做小額信貸除了人之外還要有錢,因為它是資金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這一方面我們也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在2005年以前別人捐100萬給我們就干100萬的活,主要是贈款和政府的配套資金。這種錢籌集起來很難,但是用起來很容易,因為這個錢沒有壓力。如果這1400萬丟了,對於基金會沒有什么損失。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無法擴張,無法擴大規模,因為靠贈款,靠政府資金,募集的資金還是很有限的。所以在2005年我們就開始說能不能用貸款來做?因為當時有一個慈善組織是香港的慈善組織他跟我們說,你們的小額信貸項目做得很好,可是我如果每年給你捐錢的話,大概每年能給你捐一二百萬就撐死了,不能給你捐太多的錢。可是如果是借款,你在10年之后再還給我的話,我就可以多給你一些錢。我們說這個方法很好,所以他當時給了我們一個8年期的無息貸款。所以從2006年開始,我們開始用無息貸款,到現在已經開始還了,估計有一半了。后來我們從這個無息貸款當中得到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如果能從銀行借到錢,是不是也可以再進一步的擴大我們的規模?所以當時我們的會長就找到了開行的劉克崮行長。劉行長認為這是一個好事,因為開行有錢,我們扶貧基金會有一些專業人士在做扶貧工作,這么一結合,他把錢批發給我,我再零售給那些農戶不是很好嗎?
所以在2006年底的時候我們跟開行簽了一個協議。在2006年的12月26日,我們跟開行有一個簽字儀式,第二天他們給我們授信1個億,第一筆貸款2千萬,當時還是引起了一些轟動,因為這是第一次銀行給慈善組織機構貸款,把這個錢再轉貸給農民,當時是一個創新,當天晚上的《新聞聯播》還專門報導了這個訊息,從2007年的時候我們就使用了銀行的貸款。后來渣打銀行找過來,農業銀行、北京銀行(601169,股吧)、招商銀行(600036,股吧)陸續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貸款。當時做這個貸款的時候,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就是大家說,你做這個貸款怎么樣保證能放得出去,收得回來,同時怎么樣保證連本帶息的還給我?所以我們跟開行去做工作,包括把他們請到我們項目去看,證明我們這個模式是這樣的,你只要把錢借給我,我按照流程把錢借給農民,農民完全可以按時、足額的把本金和利息還回來。所以應該說這個模式到現在為止比較成熟,到現在為止,我們募集到大概18個億的資金里面,有70%是來自銀行貸款,包括開行、農行、北京銀行、招商銀行等這些商業銀行的貸款。
我們如果光從銀行獲取開發貸款的話還有一個制約,因為銀行有一個杠桿比例的要求,對你的自有資金也有要求,而且銀行很難給我提供信用貸款,要求我找一個擔保公司,或者找一個第三方進行擔保,或者有財政財產抵押。作為中和農信來講,我們其實沒有什么可抵押的,這個樓也是我們長期租下來的,不是我們自己的產權,是基金會的產權,我們沒有辦法拿這個樓做抵押。即使拿這個樓去做抵押,它是一個慈善機構的,銀行也沒有辦法執行。我們必須要找擔保,而且擔保公司的能力有限。另外規模有限,銀行匯要求我給你提供貸款的話,可是你自有的資金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比例,比如不能低於30%,類似於這樣的要求還是有的。我們覺得,用這種銀行商業貸款,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會制約你的發展,因為你自身的自有資金如果不能得到快速增長的話,其實你的規模也是起不來的。
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也遇到了一個合作伙伴,就是中信證券(600030,股吧)。跟他們一商量,你現在有18個億的貸款余額在農民的手里面,這些都是優質的資產。我們能不能把這些債權進行打包,然后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進行融資。當時中信證券提出這個之后,我們也跟中信證券的同事進行交流,通過研究中國的一些政策之后,就開發出了一個新型的產品和融資方式,就是資產證券化的方式。
目前我們其實跟中信證券合作,開了這么一個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全稱就叫中和農信公益小額信貸資產支援專項計劃,我們第一期發行是5個億。關於這個產品詳細的介紹,中信證券賴總一會兒會有詳細的介紹,我只是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這5個億里面,5個億的資產打包在市場發行之后還是得到了投資者很積極的回應。我們是12月4日就發行成功了,得到了他們的認購,購買的成本不算太高,年化是6.4%,還是非常合適的。到12月4日的時候,中和農信通過打包之后,打了5.5個億的債券,融資了大概5個億的現金回來,這一塊也是大大緩解了我們資金的不足。
我們去探索這個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其實也是探索一個新型的融資方式。也趕上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就是證監會對於目前的資產證券化做了一個改革,比如過去他們是審批制,后來變成備案制,應該說我們正好趕上了這個東風。在他的備案新的規定出臺之后,我們成立了第一筆成交專項計劃,當時也是引起了社會的一些反響。
我們做這個資產證券化,其實說實話很多社會上其他的商業人士,尤其是資本市場對我們的認識並不是很多。所以我們前期跟中信證券的朋友也做了幾次路演,做了一些介紹,我們拼命的說服這些投資機構,說你買這個資產證券化的產品,一方面保證你機構的收益不會有太多的損失,不會低於你一般產品的收益。同時你買這個產品的話可以幫助到更多的農民,幫助到更多的貧困戶,這樣的話,給你這個機構,或者給你這個投資基金會帶來一些額外的社會價值。這樣的話,后來通過我們的路演過程,我看到這些投資機構人的反應,我覺得他們對這個還是很認可。所以我覺得,這個資產證券化的產品能夠發行成功,確實是他們同時關注到購買這個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對於投資有一個考量,另外對於社會價值的增長有一個考慮。這個資產證券化對於我們來講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對於農民來講,扶持了更多的農民從中受益,對於投資者來講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不僅有收益,還有很好的社會價值。
關於我們這次資產證券化的產品介紹我就暫時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