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支付收單業:為何成了劣幣驅良幣的樣本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26 08:06


夏心愉

“那些我安裝了正規扣率POS機的商戶,現在天天打我電話要退機。”一名POS收單代理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走正途會被市場逼得無路可走。


“721(下POS刷卡手續費分成比例)裏我們就拿個‘2’,收入無論如何覆蓋不了成本,不靠繞銀聯和套碼能行嗎?”一名第三方收單機構人士,“要不然支付寶也不會關下POS業務謝客。”

“央行勒令8家機構停止發展新商戶已經快5個月了,如果行業真的就此得以整治對我們也有好處,可是只是使得其他收單機構違規變本加厲。”一家被央行勒令整改的機構人士,“本來滿心期待這個月或最遲下個月我們會被恢復新增權限,現在看來是沒希望了。”

“不約束如何盡到卡組織維護市場公平責任,一約束市場就銀聯又款了,又壟斷了,又跟第三方支付對立了。”一名銀聯業務規範部門人士,“更惱人的是,有收單機構及其代理商的糾纏、騷擾甚至威逼電話打到了同事手機上,干久了都需要心理輔導了。”

表面來看,支付收單行業亂象叢生,需要輿論監督的行為不勝枚舉。《愉見財經》“支付收單業混戰”前兩期(見本報8月11日《切機橫行互相“偷菜”:央行重磅整治收單業洗了把什麼牌?》、8月12日《收單機構怎麼和監管“躲貓貓”》)分別揭秘了收單機構互相切機、智能套碼、違規機臨時“過戶”等手法。然而,當筆者與業內各方聊完,卻發現家家“多了都是淚”。

追根溯源,整個收單行業的薄利現狀、規模效應和超250張第三方支付牌照所準入的非金收單機構的惡性競爭,固化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格局。這其中,“劣幣”們苦於求生無奈,“良幣”們苦於公平無。

收單不違規沒錢賺

支付收單業賺什麼錢?從其本質來講,賺的是銀行卡刷卡手續費中的兩成。在這個簡單的邏輯下,理應是不替商戶MCC套碼(致使費率下降),收單機構自己才賺得更多。

但把事情攪和得複雜的是,收單業是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經營成本太大,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萬分之五至八,要生存几乎只有做大規模一條路徑。“國外收單機構都是巨頭式存在,但國內像個‘菜市場’,想辦法拿個牌照就能入局。”一名行業觀察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評述。

從行業發展來看,原本提供收單服務的是銀行本身,但由於銀行追求“高大上”客戶,為了覆蓋中小商戶,決策層給非金機構發支付牌照,至今已引入超過250家第三方支付。

市場競爭由此加劇。既然生存要靠做大規模,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爭相靠套碼來快速贏得商戶。“你幫餐館(手續費率1.25%)把POS機套成超市(手續費率0.38%),我就幫他套成民生類商戶(單筆最高限額封頂)。”某收單機構業務人士表示,到最后發展成不幫商戶套碼甚至難以開拓市場。

惡性循環之下,不少第三方收單機構財務困境明顯,甚至入不敷出。“不做點手腳補貼利潤根本沒法活。”上述收單機構人士告訴本報。

他向本報給出其下收單大體利潤模型。收單最大成本是依托人力鋪設機具,以及相應生的人員薪酬、獎勵、團隊管理以及外包委託業務的分潤。該公司的指標是把下POS年交易量做到近3000億,為達指標,其去年POS布放達到約25萬台。這其中大部分由委託代理公司完成,外包團隊2000人,薪酬和分潤總成本2個億。該公司自有團隊500人,若簡單以平均用人綜合成本20萬元/年計,這筆開支就達1個億。

上述一來一去,3億的基礎成本擺在那裏,公司雖有線上支付業務和理財業務等收入,但主營業務和收入來源仍是下收單。以接近3000億年交易量的手續費計算,因其主要商戶扣率僅0.38%或有單筆封頂限額(其中也有不少是套碼所致),作為“721”中的“2”,公司從下POS收單獲取的年收入正常約2億,甚至不足以覆蓋拓展業務所需要的成本。

在下收單行業裏,這家公司的財務模型不是特例。而其首要補貼辦法就是繞開銀聯,與關係好的發卡商業銀行進行“直連”,這樣一來,等於分走了銀聯的那塊蛋糕,有時候也可以跟發卡行暗中磋商分成比例,部分案例裏收單方可以拿到三或四成手續費。

“繞過銀聯能讓公司一年POS收入多個幾千萬。”上述機構業務人士承認。

在上述銀聯人士看來,這樣做一方面是違反了《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中關於支付機構受理特定卡組織銀行卡的相關規定,另一方面也讓卡組織較為成熟的監測系統鞭長莫及,除了套碼等現象必然會變本加厲,也會導致風險防範上的盲點。“銀聯卡卻不走銀聯網絡清算,那誰來監控違規行為,如何能夠監控到?誰又為風險欺詐損失埋單?”

一份行業組織《2014年上半年銀行卡受理市場規範工作通報》(下稱《通報》)顯示,“非金機構多頭連接發卡銀行,將本機構系統與發卡銀行提供的各類支付介面進行包裝,將大量交易通過套用交易渠道、下轉線上等手段違規變造后直送發卡銀行,個別機構甚至在同業間大肆宣傳能低成本實現跨行交易轉接,以30萬到50萬不等的打包價格售賣交易通道”。

也正是下收單如此難做,支付寶宣佈退出,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始謀求在支付基礎上的泛金融業務,如匯付天下上線POS理財、快錢在天津設立商業保理等。

晚進市場的傻了眼

“其實第三方機構還在做收單的,只有三種出路。”一名卡組織人士這樣看待行業。

第一種,是行業前幾名、有衝擊資本市場的野心的,對他們而言,為求行業領頭羊的“光環”,哪怕不賺錢的規模都要先扛;第二種,是撈到牌照待價而沽的,一張牌照的價值高峰時候可達上千萬,但央行擴大準入后,目前牌照貶值到幾十萬到一百萬了,這樣的機構只能“胸悶”;第三種,是想深耕市場、靠合規經營老老實實賺20%手續費的,但市場亂象對他們顯然不公平。

一家較晚進入行業的第三方收單機構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下收單行業外面看光鮮,似乎有牌照壁壘、有技術壁壘,還能在拿到客戶銷售數據以后往“大數據”經營方向靠;但衝進來了以后,才發現后來的和尚沒粥喝,市場競爭和各種違規已經白熱化。“除非違規得更狠更‘創新’才能搶市場份額”。

至於“大數據”概念,他表示,必須用戶群巨大才能覆蓋邊際成本,才算“大數據”,這不是中小收單機構能做到的。

2011年央行開始發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累計發出牌照269張,其中加入銀聯網絡的非金機構84家,但排名前十的機構佔領了市場94%規模。

魚龍混雜代理商

正因收單業是勞動力密集又依靠規模效應的行業,在第三方支付機構未入局之前,就有不少收單銀行開創了POS機受理業務外包模式,第三方收單機構將此模式發揚光大。

有一種來自銀行業內的法是,能和銀行“攀”上關係成為其代理商並不容易,要麼有點實力要麼有點背景;但成為第三方支付的代理商相對門檻較低。“那些外面搞搞民間金融的、做做掮客的,也順手做做收單代理。”一名銀行卡部門人士承認,收單銀行也存在不少套碼等違規現象,但行業放開后,魚龍混雜更甚。

在近幾個月收單機構之間大規模“切機”的背后,就有大量的代理商“倒戈”現象,使違規批量化。

不過,代理商自己卻叫苦喊冤。一名代理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他入行時也替商戶裝過扣率正規的POS機,但個別大型收單機構在兩年前開始流行PS營業執照幫商戶套碼,他安裝的正規機被人天天打電話要求退機。

“你自己去淘寶上搜搜看‘POS機’嘛,不是0.38%費率就是‘封頂機’(有單筆最高手續費限額),商戶只要給身份證銀行卡就可以辦理,余下的證照和門頭照片要麼PS作假要麼拖不交。”他,“這種市場環境你讓我們怎麼選擇?”

更有甚者,個別收單機構為了“幫助”自己的代理商拓展市場,還編發了套碼教程和一種叫做《套現寶典》的宣傳冊,以此加速規模擴張。不少代理商願意支付加盟費以求跟到這樣“貼心”的收單機構“大哥”,指一條發財的路。

“一開始我告訴商戶,裝了違規機用不長久,總要被銀聯查掉。但后來發現,很多違規機根本沒人來查,就算被查到停機也可以另外再裝一台。怎麼算都是套碼劃算。”他如是抱怨。

而其背后,實質是整個行業的違規成本太低。

吃一道資金賺錢

值得注意的是,魚龍混雜的代理圈中,還出現了一種高風險的盈利模式:二道清算。

二清POS機相當於機器有個“二房東”,實際擁有清算賬戶者是代理商,其到手資金后打上一天時間差,再將資金划到商戶手上。二清POS機的市場賣價一般比較便宜,不少商戶貪圖小便宜,卻不知背后底細。

別小看這一天的資金沉澱,在代理商處,資金滾動入賬就相當於其長期佔有了一筆資金,大規模布放二清機則使這一資金數額巨大。擁有一筆大額資金,代理商就可以做短線投資,甚至資金拆放。

然而,這一“投資”資金寄生於商戶交易量,實際的短錢長投模式下,流動性風險巨大。缺乏監管的中間模式下,“二清機”商戶資金被詐騙案例比比皆是。根據《通報》,浙江義烏近期出現商戶使用二清機資金難以追回,“代理商私自更改了該POS資金清算賬戶為自身賬戶,導致11筆共32萬餘元清算資金流入代理商賬戶,相關涉案人員已經潛逃,警方介入調查”。

銀聯:受的都是夾心氣

面對收單業亂象,銀聯的身份像是一個“差生班班主任”:哄也難,也難。

在銀聯,直接對口監測和管理銀聯卡收單市場的是業務部規範室,這個團隊看來威風實則憋屈,有職員自嘲,這個崗位“干久了都需要心理輔導了”。據,曾有團隊成員,在對套碼收單機構進行約束工作時,收到了來自機構外包代理商的恐嚇短信。

對於行業的不規範,一方面,規範的機構和發卡銀行需要卡組織維護公平。

上半年,銀聯已加大處力度,以增加違規成本扭轉劣勝優汰格局。一份內部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銀聯在全國確認違規商戶逾46萬戶,實施約束商戶近20萬戶,約束金額達3.56億元,補償發卡銀行3.12億元,其中非金機構約束金額2.62億元,銀行約束金額0.94億元。

“不約束如何盡到卡組織維護市場公平責任?可是每次一約束,市場就銀聯又款了,又壟斷了,又跟第三方支付對立了。”一名銀聯業務規範部門人士,“外界總是誤解銀聯約束回來的資金是自己吞了,但事實上,約束金額會按照發改委所定的費率標準進行清算還原,該給誰的就給誰,根據刷卡手續費分成比例,約束金額近九成是回退給發卡銀行。當然,被約束的對象也包括發生違規行為的收單銀行。”

對於眼下8家機構被“停新”但行業亂象依然難抑的現狀,上述《通報》中提到了央行加大收單業務監管力度的必要性。負責違規約束的銀聯人士也表示,隨近期約束力度的加大與監管層的高度重視,多家原先違規較為厲害的機構最近都在大力整改,違規的情況已有所改善。

銀行同時也建議支付清算協會制定行業規範和標準,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加強對成員單位的業務指導,規範行業內的競爭行為,鼓勵行業成員之間的相互監督。對違規機構惡意競爭等行為進行曝光和自律約束。

除了加大違規成本,銀聯還嘗試大棒上加胡蘿蔔,恩威並施。一名銀聯人士稱,銀聯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新合作模式擬將出台,以此謀求整個行業新打法。

當一個行業中各方都艱苦求生,也許只有兩條出路。第一,有一種強有力的約束機制讓大家“一二三,一起改正”;第二,這個行業可以有新的經營模式、新的整體打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