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輝:供給端要提升供給效率 需求端要拓展市場空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11 08:57
黃劍輝(資料圖)
和訊股票訊息 北京時間2014年8月9日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舉辦的【新供給2049戰略圓桌】第二期 新常態 新動力(310328,基金吧)(310328,基金吧)新供給——如何在新的常態下構建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動力暨《中國式去杠桿:空中加油》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艾維克酒店舉行,會議由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行長洪崎主持。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發表主旨演講,黃劍輝表示我今天向大家匯報的主題是《構建中國經濟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新型的驅動力》,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用副標題來展示——以新制度供給提升要素供給效率拓展市場空間,也就是“供給端”要提升要素供給的效率,而“需求端”要拓展市場空間。
以下為演講全文:
黃劍輝:尊敬的洪崎行長、賈康所長,各位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向大家匯報的主題是《構建中國經濟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新型的驅動力》,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用副標題來展示——以新制度供給提升要素供給效率拓展市場空間,也就是“供給端”要提升要素供給的效率,而“需求端”要拓展市場空間。
今天我發言所用的ppt是新供給專用的ppt模板,上面的標題“求真務實融匯古今,開放包容貫通中西”,這是“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倡導的核心理念。
經過改革開放35年這樣一個不平凡的歷程,中國2013年gdp達到了56.88萬億,人均gdp達到6800,按世行的標準已經達到了中等收入。但是展望自2014—2049,即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這樣一個新的35年,面臨原有發展動力減弱和缺失的問題凸顯,如果應對不當,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急需構建新的中長期可持續發展驅動力,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
gdp本身只是一個統計的指標,最終中國的發展目標並不是gdp是多少,而是“強國富民”,關鍵在於國家如何實現復興,民眾如何享有習總書記在十八大閉幕以后會見記者時所提出的,黨的根本目標是要實現讓全國人民群眾享有美好生活,這是經濟發展、國家發展的根本目標。
經過認真研究,我們建議未來要以“改革開放,創新創造,生態民生”這樣一個新的“三駕馬車”作為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驅動力,以基於中長期的高質量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供給管理”來取代短期的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這樣才能夠實現要素供給效率的提升,市場空間的不斷擴大。
給大家匯報五個部分,會議材料有一個專門的16頁紙的材料,大家可以參閱,時間關係,今天上午只能談要點: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600405,股吧)泉及機制;二、中國經濟長期發展面臨驅動力缺失的問題;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經驗和教訓;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和領域分析;五、以高質量的新制度供給構建中國經濟增長中長期增長的新型驅動力。
從總體的分析框架看,要思考未來中國的發展動力,首先我們必須要很好地思考過去35年我們是怎么走過來的,原來是什么動力。大體上,可分成“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而“內生”就是“改革”,“外生”就是“開放”;其次,可觀察到原有的內生、外生動力已面臨相應的缺失,其有何具體的表現;第三,要看國外其他國家在類似的發展階段是怎么做的,其經驗教訓是什么;第四,要分析未來中國可發展的領域和空間是什么;最後,要研究我們的對策,也就是落到我們應該怎么去做。
報告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先看一下過去35年我們“內生動力機制”,一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了經濟管理的體制,突破了計劃經濟的模式;二是1992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了市場設定資源的微觀基礎;三是通過制度變革,促進社會供給的增長,形成要素的市場體系。四是通過改革開放,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擴大了市場需求。
在這個時期,“外生動力”有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產業結構新的調整和分工;二是國內改革開放過程中,整個外貿體制也進行了三輪改革;三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國對外經貿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從現在的時點,首先觀察一下原來這個動力,內生方面有什么樣的缺失,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要素供給面臨的短缺,包括勞動力的問題,還有資源環境的約束;第二,受制度的制約,主要的要素價格沒有完全實現市場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要素的有效設定;第三,現有的制度造成了行政性的壟斷,抑制了市場主體創新的動力;第四,現有的一些制度安排約束了內生的需求,包括收入分配機制不健全的問題,還有養老、醫療和社保機制的不完善,都會制約需求端的拓展。
再觀察目前這個時點“外生動力”有什么樣的變化。第一,國際市場。因為在2008年之前歐美很多國家都是透支性的消費需求,是不正常的一種需求,是基於高杠桿的需求,而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來自國際市場的需求增長有所下降;第二,可利用的外資增速有所下降;第三,中國發展到今天,過去通過引進技術、管理的比較容易實現的技術進步,已難以持續,因為發展到今天,再靠單純的引進,空間已經比較小了,進入到了需要靠自主創新來實現發展的階段。
因此,從外生和內生兩個方面綜合判斷,我們國家都面臨著一個經濟放緩的征兆,我們認為所謂的“潛在增長率”,不是一個常數,不是說客觀上就一定就有這么高的潛在增長率,而這應當是一個動態的,這個潛在增長率關鍵是你的制度安排怎么去做,這個值才能提升,並不存在未來20年就一定能實現8%的增長結論,如果不持續改革,不持續開放,要保持未來20年8%的增長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這個潛在增長率是與相關的政策安排、技術創新的能力密切相關的。
再觀察國外跨躍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訓。第一,如果某一個國家不按照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特點去轉變你的體制和發展方式,就會對其發展形成制約。第二,科技發展創新如果沒有動力也會陷入陷阱。第三,制度變革嚴重滯后,包括收入分配失衡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跨躍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方面,日本、韓國,還有拉美的智利都成功實現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首先,其主要的政策就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及時地轉變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第二,是大力的推動科技創新,來提升本國的競爭能力。第三,它的要素供給的質和量,包括人口的數量和質量,都始終能夠跟上發展的需求。第四,高度重視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問題,構建有效的社保體系。
在這個基礎上,再看一下未來中國有什么樣的增長空間和哪些領域可以做,這個我在給大家提供的報告里都有一些圖表的分析,也很同意賈所長親身觀察的中國鐵路、公路短缺的問題,時間關係只點到。
第一,城鎮化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第二,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空間巨大;第三,基礎設施還有巨大的空間和需求;第四,服務業的升級,幾天前國務院剛發布了一個要大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很好的檔案,我全文學習了一下,如果那個檔案能夠很好的執行,中國的消費型的服務業,還有生產型的服務業能夠大力發展,就業根本就不是問題,必須要靠生產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的大力發展。第五,可能大家平時關注不太多的,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隨著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良性互動也有很大的空間;第六,環保產業空間巨大;第七,區域協調發展。因為中國大國的模式跟日本、韓國有很大不同,我們東中西部差距很大,甚至同樣在北京、上海,石景山區跟東城、西城差異性都很大,這種巨大的差異性,如果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如果石景山區能達到東城、西城的水平,空間就非常大;第八,消費升級的空間,目前中國人均收入還在幾千美元的水平,這個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第九,海外投資,一定要“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觀察。中國有巨大的外匯儲備,“一路一帶”及最近提出的拉美戰略,非洲戰略,可以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打造更多的“海外中國”,海外市場有很大的空間。面對九大方面的空間,我們怎么去做,用什么樣的政策,核心我們建議要以實現強國富民作為根本目標,gdp增速高一點,低一點,7.5、7.6這都不是最根本的,什么樣的措施政策有利於強國,什么樣的政策有利於富民,要觀察這一點。
為此,怎么樣通過構建改革開放、創新創造、生態民生這樣新的三家馬車著眼於擴大供給,拓展市場空間,有很大可以做的事情。
具體的措施,我們考慮這么幾條,第一要將改革開放,創新創造,生態民生這三大動力納入到十三五規劃,這一段兒我推動研究過程中也看了中國的“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看完那兩個規劃才了解到中國過去的十年為什么改革會很慢,因為這兩個規劃大家可在網上查一下,都是把改革放在倒數第二部分。我建議一定要把改革創新放在“十三五”的第二部分,而不能放在倒數第二部分。
第二個措施要將改革,即新的制度供給作為引領中國中長期發展的制度安排。
第三,構建一個開放型的新的市場體系,擴大市場設定資源的空間。
第四,要完善科技創新的市場導向的機制。來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這非常重要。
還有幾點,一個是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實現“中國制造”轉型為“中國創造”,因為僅靠學別人已經很難有空間了。還要加強生態產業的發展,加強民生領域的發展,最後要加強國防領域的發展。
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各位。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