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能否承擔A股轉牛重任?
鉅亨網新聞中心
編者按:7月1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滬港通將於8月底、9月中旬進行兩次全網測試。市場推測,滬港通正式開通時間可能在10月份前后。市場的熱情再次被點燃,包括中金公司、中信證券(行情,問診)、申銀萬國等知名券商在內,均在第一時間發布了相關研報,力推滬港通概念下的投資機會。更有相關評論樂觀認為,滬港通將能改變A股風格,並徹底扭轉A股長久以來的萎靡不振,迎來牛市。
什么是滬港通?
2014年4月10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聯合發布公告,將開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簡稱“滬港通”)。
“滬港通”包括“滬股通”和“港股通”兩部分,滬股通是北上,境外投資人買賣上海證券交易所固定范圍之內的股票;港股通是南下,內地投資者買賣香港上市的規定范圍之內的股票,加起來是滬港通。滬港通的開通,意味著香港資金投資人可以直接投資A股市場,而內地資金投資人亦可直接投資港股。
試點初期,滬股通的股票范圍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的成份股,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港股通的股票范圍是香港聯合交易所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和同時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滬港通:有多少投資機會?
滬港通漸行漸近,各路資金也開始積極備戰滬港通所帶來的市場機會。市場熱度升溫明顯。本周以來,滬深兩市滬港通概念股開始表現活躍。業內普遍認為滬港通的實施可能會給A股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引入新的投資者,注入一股新活力,提振市場信心和活躍度,並對對長期估值偏低的藍籌股帶來估值修復的機會,對AH股等板塊是直接利好。
不可否認,滬港通作為A股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視窗,意義自然重大。但是回到現實層面,投資機會究竟有多大,目前還不容樂觀。
首先,增量資金本身的規定額度有限。滬港通對人民幣跨境投資額度實行總量管理,並設置每日額度,實行實時監控。其中,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05億元人民幣。其中,北上的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相對於A股的市值只有1%左右,再怎么增,從總量上也很難對A股構成大的波動。
再者,能否真正引起A股的波動,取決於最終有多少資金會真正流入A股,亦即香港及海外投資人對A股投資的意愿和興趣到底有多大。盡管滬股通的總額度是3000億人民幣,每日額度為130億人民幣,但這更多只是畫餅,每天投向滬市的金額將非常有限。國信證券分析師酈彬就認為,滬港通不是救世主,並不會打開所謂大盤藍籌股的上漲空間。滬股通一定程度上只是替代了QFII和RQFII的頻道功能,更便捷且來去自由,會起到替代作用而不僅僅是增量作用。
況且,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境外投資者對A股市場投資熱情已經有所下降。當前,QFII額度仍有約65%未使用,平均持倉水平比國內公募基金更低。香港投資者最有可能投資的是他們最為了解的A+H股。但是滬市68只A+H股,目前還處於折價狀態的股票數量和折價幅度相當有限,等到滬港通真正開通之后,還有多少A股股票較H股股票折價仍是未知數。
此外,香港的交易制度明顯優於A股,比如T+0交易、股票交易並無漲跌幅限制等。而且不論是香港股市的運作,還是香港上市公司的運作都比A股市場規範。甚至就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方面而言,香港市場也遠優於A股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投資者又如何會大量投資A股市場呢??
滬港通:能量到底有多大?
有樂觀分析認為“A股市場低迷了五年,對於陷入長期疲弱的A股來說,滬港通可能是救命良藥。”也有人提到,滬港通會給內地市場帶來海外投資人的價值投資理念,從而使得A股市場較為投機的操作風格得以抑制。更有對滬港通寄予厚望,期待以滬港通為破題之舉倒逼A股市場改革,從此,疲弱的A股市場或將從此站起來。
毫無疑問,滬港通的推行蘊含著中央政府“以開放促改革”的良苦用心,滬港通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破題之舉承載著重任。但是,我們能否因為滬港通的即將開通,就認為A股將出現一波大行情?或者說,能否認為滬港通的實施,就能夠徹底改變A股長期以來的萎靡不振?滬港通,真的有如此大的能量么?
答案恐怕不能如此肯定。首先,從歷史經驗來看,A股市場的增量資金往往是由“財富效應”帶來的,引入境外投資者對A股總體趨勢的影響並不大。從2002年底QFII獲批到2003年7月QFII資金實際入場,這期間A股市場下跌的趨勢都沒有改變。有券商也表示,這次滬港通引入香港資金的性質和2002年以來引入QFII資金的性質,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十幾年來,QFII資金的引入並未改變A股和港股的估值差異。
再者,關於A股投資風格和理念的改變,隨著市場的開放,不同市場投資理念的交流增多,勢必會有相互影響和推動。問題是,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之所以會和境外形成差異,主要還是本身的市場環境所決定,中國股市的頑疾根深蒂固,絕非引進一點外資,開放一個對外的投資頻道就可以輕易被改變。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桂浩明撰文指出,十多年前,當QFII剛入市時,人們也提到將引領我國證券市場投資理念的提升,但結果如何呢?與其說QFII成為投資楷模,不如說它是被同化了。這里的原因很簡單,不改變市場基礎性條件,怎么可能改變市場風格呢?因為兩個市場的互通,結果使得其風格趨向一致,這種事情似乎從來就沒有發生過。
中國股市現在最大的問題已是投資者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資本市場的改革年年推進,但是效果如何,市場的實際表現就是回應。滬港通還有兩個月就要正式登場,A股市場在一系列制度、產品改革創新上必須加快進度拼命追趕,否則恐怕不僅很難實質性吸引海外資金進場,連如何有效留住既有的存量資金都是一個大問題。
決定一個市場走勢的最基本因素還是其所處的環境,沒有哪個市場可以靠引進外資來實現走勢上的逆轉。同樣,一個市場的特點也是其本身條件的產物,外部因素會對它產生某種影響,但無論如何不會帶來根本性作用。國內某大型機構投資負責人認為,滬港通帶來的只是投資結構的改變,A股是否能夠迎來一波行情,甚至轉變成長期的牛市,短期內取決於央行未來的貨幣政策,長期則仍然要由中國經濟走向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所左右。
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滬港通的推出肯定是一個推動它改革前進的助力,但是期待它能夠帶來A股的徹底改變,恐怕是不符合實際的希望。如何真正落實“新國九條”,解決困擾A股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比基本面與資金面的改善更能催生牛市,亦才是中國股市的根本希望之路。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