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顏色革命亂局之中東北非篇:強加民主埋恐怖禍患 美吞殘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图片说明 
突尼斯 美國曾表示會提供金錢援助,讓當地推行改革,但最終無法惠及民生。圖為突尼斯示威者早年焚燒美國旗。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美助反對派掀「革命」 換來無盡動盪


2011年北非和中東爆發「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浪潮以後,多個政權相繼倒台,美國政府有份推波助瀾,支援反對派或直接軍事干預。當時西方輿論吹噓中東民主將開花結果,3年後的今天,只見各國深陷亂局、極端組織乘勢崛起。如今美軍在敘利亞空襲恐怖分子,反映阿拉伯之春帶來的願景已幻滅,美國只好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殘局。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阿拉伯之春後,幾個「變天」的國家陷入無休止動盪,部分局勢甚至比之前更差。埃及重返軍方統治,很多曾是「革命」象徵的自由派淪為階下囚;利比亞陷入內戰和無政府狀態;葉門人只記得美軍無人機在當地狂轟濫炸,而非推動民主。

新政權不濟 「伊斯蘭國」乘勢崛起

美國精於顛覆政權,但說到扶植有能力的繼任人,則乏善可陳。阿拉伯國家新政權表現毫無起色,並出現政治真空,讓極端勢力有機可乘。敘利亞政府在阿拉伯之春中「倖存」下來,華府過去幾年一直要求敘總統巴沙爾下台,並計劃協助反對派推翻他。然而隨著「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崛起,美軍戰機被迫在敘利亞空襲ISIS分子,卻很可能讓巴沙爾鞏固權力,引起敘反對派不滿,批評華府政策混亂。

支持政變 西方僅著眼自身利益

美國把阿拉伯之春定性為「民主革命」,為其搖旗吶喊,向埃及等地的示威領袖提供訓練和資助,卻避談多個被推翻的政權,本來曾獲美國扶植或支持。因此,中東有意見批評美國及西方國家以往支持獨裁者,卻在反對派奪取政權後,立即倒向新政府,認為西方並非真心支持革命,只因當權者大勢已去,歐美才試圖借此保障在當地經濟利益及政治影響力。

政權相繼更迭後,中東伊斯蘭政黨憑藉群眾支持抬頭,它們掀動各地反美情緒升溫,突尼斯、利比亞和埃及的美國大使館先後遇襲。分析指,美國目前處境非常尷尬,由於不能公然反對民主原則,難以再大舉干預當地政局, 只得眼睜睜看著多年來在中東及北非的影響力逐漸消失。

對比冠絕全球的軍費開支,華府投放在那些聲稱是「宣揚民主」的「非政府組織」的資金可謂九牛一毛,但取得的成果較軍事作戰還要豐厚。以席捲中東的「阿拉伯之春」為例,很多策劃反政府運動的領袖和參與者,均接受了這類組織的訓練或資助。

這些組織包括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NDI)、國際共和研究所(IRI)、自由之家等等。NDI與IRI由美國國會設立,透過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獲得資金,而NED每年從國會獲得約1億美元(約7.76億港元)撥款。自由之家則主要從美國政府取得經費,當中大部分來自國務院。

這些「非政府組織」除為民間運動提供資金,還會教導運動領袖如何籌辦示威、利用媒體宣傳等。埃及2011年爆發反政府示威,領導示威的「4月6日青年運動」領袖曾在2008年獲邀到紐約出席論壇,他們事後坦言學到的知識在發動革命期間十分有用。

「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外交電文顯示,這些「非政府組織」多次成為阿拉伯政府與華府緊張關係的爭議點,例如在2007年10月9日一份電文中,時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曾表示「非常質疑美國在推動民主上扮演的角色」。多國政府要求「非政府組織」停止接觸反政府分子不果後,均對它們的行動實施限制。 (接下頁)

[NT:PAGE=$]

成員批合作形同叛國

接受美國「非政府組織」支援對民間運動領袖亦具風險,例如有「4月6日青年運動」領袖曾在2009年向美國大使館透露,有成員批評領導層與自由之家合作形同「叛國」,甚至警告會在網上公開一切。根據之後的電文,那些發聲投訴的成員最終均被逐出「4月6日青年運動」。

部分「非政府組織」對支援外國示威運動直認不諱,但詭辯稱只是教導有關人士知識和提供資金。美國「中東民主項目」總監麥金納尼在2011年受訪時聲稱:「那些訓練確實對最終結局構成影響,但這是他們發起的革命。我們沒有觸發它。」

在「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中,互聯網和社交網站扮演重要角色。有學者指出,阿拉伯國家當時普遍缺乏資訊科技人才和裝備,西方國家一方面協助中東反對派「網絡翻牆」,另一方面又迫當地政府大灑金錢,購買和升級網絡屏蔽設備,從中大賺一筆。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中東問題專家王鎖勞教授指出,「阿拉伯之春」是帶有鮮明時代特點的「訊息革命」,利用手機尤其是互聯網等工具,幫助當地青年人達到「革命」目的。

當時,以流亡國外的反對派和本國示威者為一方,以中東各國政府為另一方,雙方展開網絡「屏蔽」與「反屏蔽」爭鬥,而這兩種技術都由西方公司開發。中東政府通過網絡監管手段,識別活躍於網上的反對派,切斷他們之間的聯繫、阻礙發布訊息,並通過網絡位置追捕他們。然而2011年美國國務院宣布,提供2000多萬美元(約1.55億港元)資金,研發軟件助中東網民躲避網絡審查,亦即是說,網絡的「矛」和「盾」都來自西方。

突尼斯前總統本.阿里於2011年「茉莉花革命」被推翻,成為「阿拉伯之春」的導火線,美國隨即表示會提供金錢援助,讓當地推行改革,美國參議員麥凱恩更形容「這場革命非常成功,可成為區內楷模」。然而「革命」無法惠及民生,如今突尼斯飽受經濟問題困擾,年輕人失業問題嚴重,更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等恐怖組織招攬,前往敘利亞參加聖戰。

與其他經歷過「變天」的中東國家相比,突尼斯政局算是較為平靜,但社會民生困苦依舊。年輕人對政治精英失去信心,對革命的結果感到失望,不再相信民主。這給予極端分子可乘之機,向不滿現狀的青年灌輸極端思想,並招兵買馬。美國情報公司蘇凡集團表示,過去3年間約有3000名突尼斯人赴敘利亞加入恐怖組織,突尼斯因此成為敘國境外恐怖分子的主要來源地。

有專門協助海外突尼斯人的機構表示,成為極端分子的突尼斯青年多介乎17至27歲,包括大學生、高學歷人士及公務員,他們受騙參加聖戰,成為自殺式襲擊的「人彈」。

图片说明 
卡扎菲(格達費)死前被反對派用槍指頭。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美國近年干預中東主要的軍事行動,要數2011年與北約空襲利比亞卡扎菲(格達費)政權,導致卡扎菲遭反對派推翻。當時美國容許武器流入與恐怖組織「基地」有關的武裝分子,使對方勢力壯大,結果養虎為患,間接導致2012年美駐班加西領事館遇襲。西方推翻卡扎菲後,對利比亞撒手不管,該國當前遭內戰撕裂,一片水深火熱。

美國中情局(CIA)內幕人士和智囊團組成的調查組織今年4月指出,美國默許來自卡塔爾的武器流入「基地」相關武裝分子手上,借助他們推翻卡扎菲,這批武器總值多達5億美元(約39億港元)。諷刺的是,卡扎菲此前曾與西方國家緊密合作打擊「基地」組織。報告指出,卡扎菲曾提出下台,但華府拒絕調停,最後他遭反對派武裝槍殺。

卡扎菲倒台後,北約迅速撤走軍隊,留下無人管制的軍火,為日後內部衝突埋下伏筆。雖然利比亞成立了新政府,但管治不力,無法約束武裝組織,向西方要求協助維持安保工作,未獲對方積極回應。持續動亂導致美駐班加西領事館前年遭恐襲,造成4名美國公民死亡,包括大使史蒂文斯。如今利比亞武裝分子仍在爭奪控制權,國家陷入內戰。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