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影:經濟下行期間政策宜謹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17 10:46
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的疲弱在預料中。筆者年初曾撰文預計:
“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會降低到18%左右,工業增加值增速將會降低到9.1%左右。按照ppi指數來衡量的通貨緊縮將會持續,2014年內都難以轉為正數, 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可能降低至6.9%左右”。
現在看來,宏觀經濟大致是在這個軌跡上行走。
對經濟疲弱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我認為,最主要的邏輯,是支援2013年經濟微弱反彈的兩股主要力量出現了衰竭。
第一,短暫而微弱的加庫存運動終結,生產物價指數(ppi)重歸弱勢,體現出實體經濟層面在巨大的過剩產能壓力之下舉步維艱。一季度數據出臺之后,一致預期最大的調整正是體現在ppi被紛紛大幅調低。此前經濟學家們還預期ppi今年有望緩慢上行,現在不再如此期待,與筆者在年初的悲觀預期相符,而ppi指數未來一段時間可能都在-1.5%以下。
第二,瘋狂的加杠桿運動出現了減速。2013年經濟增速不快,但債務杠桿率(企業與家庭負債占gdp比例)卻快速大幅上揚,今年,這一瘋狂且不可持續的速度降低下來。這部分是緣於去年錢荒的影響,部分是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的影響,部分是對利率敏感投資下滑的影響。
2013年中國經濟加杠桿(企業與家庭負債占gdp比例)的力度,以及過剩產能與債務杠桿率聯袂上升的比例,中國是全球第一。1990年,日本的企業與家庭債務比例曾經是第一,隨后花了20年慢慢降下來;同期政府債務占gdp比例從40%左右上升到180%左右。現在,中國的債務比例高居第一。在巨大的過剩產能與債務負擔壓制下,中國資產回報率持續下滑,目前跌至歷史最低點。
說到底,過剩產能是資源錯配,債務是資源錯配在金融指標上的反映;既然資源錯配,自然投資回報率低下。不解決資源錯配,投資回報率難以回升;而要解決資源錯配,並不是依靠大劑量新增投資可以見效,而少不了傳統的、痛苦的辦法:出清、企業倒閉重組、債務違約。這些苦頭沒有吃夠,就難以看到形勢的根本好轉。
而在現實體系條件下,無效產能與僵尸企業都得到精心呵護,得到源源不斷的融資支援。
融資去了無效產能,自然去不了有效投資機會那里。令人悲觀的是,不論貨幣政策如何走、利率如何變動,可能信貸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都已經大不如前。
對利率不敏感的投資(地方政府平臺、過剩產能行業、僵尸企業、房地產)大部分也就是無效投資,如果信貸放量支援這部分投資,起到的作用十分短暫,因為這些無效投資會擠出別的過剩產能,整體經濟難以受益。受制於目前降至歷史最低點的資本回報率,對利率敏感的投資也很難大幅起來。
按照我們的模型預測,二季度不會出現轉折性變化,基本上會延續一季度的軌跡。以工業增加值增速來看,其可能的局部見底時間大約在三季度,而ppi會面臨持續壓力,cpi難以反彈,進出口不會有太多亮點,房地產市場形勢會進一步惡化,是否會出現更大的危機值得關注。等待我們的將是煎熬的季節。
這種情況下,政府政策應該有所攻有所守,有所為有所不為。
首先,應該強化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
財政收入增速下滑很難扭轉,此時中央政府應該放手擴張財政開支與財政赤字。更有力度的減稅(可以結合稅制改革)是可以考慮的,減稅要起作用,必須達到相當大的力度。與其花錢浪費,不如少收錢上來。
其次,改變現在高利率債務展期的做法,尤其是對地方政府債務。
與其讓地方政府付出高額風險溢水來展期債務,而最終仍舊由中央政府信用來支援,不如直接用中央政府信用低利率借債,幫助地方政府展期。至於中央政府借債、地方政府花錢之間的激勵相容問題,可以學習韓國等國的經驗,設計透明的、公式主導的債務設定方案,建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績效與債務設定之間的明確關係。
第三,在經濟下行期,改革舉措應該甄別其輕重緩急,尤其要嚴肅考慮對金融風險的影響。
對於某些有可能加大金融風險的措施,例如急推人民幣國際化,提升利率水平等舉措應該慎重,應考慮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或小幅貶值,銀行加大壞賬撥備與強化資本金同步推進,開始小批次、有節奏地出售部分國企股權。
建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不一定是好主意,資產管理業務是需要擴大規模,但一個聽命於地方政府的資產管理公司幫助不大。
有些改革措施可能是正確的,但本來應該在經濟上行期間做掉,而不是等到現在。這個時候,貨幣政策不應該過分主動出擊,穩一點,守住風險底線是第一要務。這並不意味著改革要全面放緩,相反,對於有利於緩解金融風險的改革政策,應該抓緊時間推出,強化財政透明、預決算管理、社保體制改革等等都可馬上做起來。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