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襲IS如及時雨 日耗750萬美元 養肥軍火商和外判保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29 13:54
美軍空襲「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據點,估計每天為此「燒銀紙」多達750萬美元(約5813萬港元)。軍事行動使用大量彈藥,生產軍火、導彈及戰機的多家國防工業巨擘大發戰爭財,成為軍事行動的真正贏家。分析指,美國表面聲稱要鏟除恐怖分子,背後卻少不了大型軍工業及其「代理人」推波助瀾,令全球戰火難以熄滅。
香港《文匯報》報導,美國從阿富汗及伊拉克撤軍,加上財政緊絀被迫縮減國防開支,令國防企業大受打擊,空襲ISIS恍如一場及時雨。美國自6月中以來展開空襲以來,已花掉多達6億美元(約46.5億港元)。空襲規模一旦擴大,花費更可能倍增,令軍工企業財源滾滾。
生產MQ-1「掠奪者」無人機的通用原子公司預計將接獲大量訂單,由於美軍會著重轟炸精確度,以減少無辜平民傷亡,因此能於多個平台發射的「地獄火」精準導彈可大派用場,生產商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LMT-US)亦將大賺一筆。此外,「戰斧」巡航導彈生產商雷神以及提供其他武器的通用動力公司同樣受惠。
自「911」恐襲以來,美國在全球多地發動「反恐戰」,先後向阿富汗和伊拉克動武,軍工企業成為最大受益者。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近調查100間大型軍火生產及軍事服務公司,發現股價升幅最大的12家軍火商,平均股價過去一年升達3成,遠遠跑贏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同期的9.3%升幅。
股價升幅最大的12家軍火商中,9家屬美國企業,排榜首是意大利芬梅卡尼卡,該公司生產涉及太空科技及國防等高科技產品,股價從去年9月起的一年間上升73%。生產「地獄火」導彈及F-35戰機等武器的洛歇馬丁股價一年間升35%。摩根士丹利研究亦顯示,單在過去3年,洛歇馬丁、諾斯洛普格拉曼和雷神股票回報率介乎114%至149%,令相關投資者、公司高層以至投資銀行「肚滿腸肥」。隨美國擴大空襲伊拉克及敘利亞,料軍火股仍有上升空間。
沒有任何和平時期的經濟活動,利潤堪比戰時的軍火買賣,因此一眾軍火商及其勢力龐大的說客(包括議員和游說組織),時刻煽風點火,務求令美國維持戰爭狀態,軍火商才能財源滾滾。
雖然美國總統歐巴馬時刻強調削減軍費,但其實在公開預算減少的背後,華府依然以各種名目,批出緊急資金填補戰爭開支,整體軍費開支實際有升無減。
戰爭養肥軍火商,苦果卻由平民承受,納稅人承受龐大戰爭開支。軍費虛耗國庫,導致用於社會的開支減少,損害民生。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早已警告,若任由「軍事工業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MIC)不受制約地發展,將威脅全球安全和民主。有評論指出,烏克蘭、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目前戰火漫天,地緣政治外交手段無法化解軍事衝突,唯有全面嚴格管制軍備,不讓軍火商的武器落入衝突各方手上,戰爭才有望平息。
除了軍火商,在戰爭中受益的,還有獲外判軍事任務的私人軍事和保安公司(PMSC),這類公司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惡名昭彰。有業內人士指,美國總統歐巴馬可能參考昔日在伊戰的經驗,由承包商執行地面任務,避免派出美軍地面部隊,以安撫國內反戰情緒。
2008年,美國在各地僱用逾24萬私人保安公司人員,到今年7月已銳減至約6.6萬人。華府正向國會申請5億美元(約39億港元)撥款,協助訓練敘利亞溫和反對派,由於PMSC過去曾參與訓練伊拉克軍隊,估計該筆撥款最終很可能落入PMSC手中。 (接下頁)
[NT:PAGE=$]
自「911」襲擊以來,華府對PMSC的依賴有增無減,估計過去10年已批出逾2000億美元(約1.55兆港元)合約,成為美國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等地執行軍事任務的重要一員。分析認為,打擊「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行動,將成PMSC未來數年重要財源。
阿富汗戰爭持續多年,美國撥出高達1000億美元(約7,757億港元)協助阿國重建,但不少承包合約未經競投便批出,結果不少重建經費都落入軍事承包商的口袋,當中部分承包商雖屢次爆出醜聞,但依然獲得續約。
為士兵供應軍餉的瑞士公司Supreme Foodservice,多年來獲得逾50億美元(約388億港元)的重建阿富汗合約,但由於批出合約過程缺乏監管,該公司被揭發誇大開支7.57億美元(約58.7億港元)。但華府2012年竟再向它批出價值15億美元(約116.3億港元)的新合同。
至於得益最大的美國承包商則是DynCorp、KBR及Fluor。在美國國務院批出的40億美元(約310億港元)合約中,單是DynCorp已獲得當中69%,比例驚人。不過它們的實際重建成果不敢恭維,DynCorp及KBR更被揭發在當地興建「豆腐渣」建築。
地緣政治不穩,包括伊拉克戰事、烏克蘭危機、朝鮮核問題等,令全球削減軍事開支的趨勢告一段落,加上新興經濟體財富急升,令全球國防工業重現曙光。然而歐美在軍事開支上更為審慎,買家也要求性價比高的防務設備,使傳統的軍企面對嚴峻挑戰。
美國向來是國防市場的大戶,但經歷金融危機後,華府財赤問題更嚴重。五角大樓與軍備供應商簽訂合約時,不復以往的「大手筆」,轉簽相對省錢,以可修補、重用及升級現行裝備為主的合約。英國在軍事開支上同樣「手緊」,早已有意讓私企接管武器系統的擁有權及維修工作,皇家空軍今年7月宣布將維修合約外判給廉航Flybe,近日甚至考慮外判採購工作。
傳統的國防大客不再揮金如土,國防工業因此放眼民用市場,包括向商界出售保安通訊系統。不過這些民用訂單的金額難與國防開支相比,例如洛歇馬丁的民用訂單僅佔整體收入2%。
海外市場成為國防企業的重點目標。中東及東亞的新興經濟體對防務設備需求大,然而訂單金額相對較低,且掣肘較多,例如國防企業所屬國家的政府,不准敏感科技出口等。另外,拉丁美洲及部分亞洲國家為節省成本,傾向購買較便宜的中國及俄羅斯製的武器。
據《文匯報》「筆走波瀾」分析,美國對極端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展開漫長戰事,從「基地」、ISIS以至近日曝光率急增的「呼羅珊」,恐怖組織屢炸不絕,一個比一個更具威脅,使美國從中東撤軍的大計徹底泡湯。這令人想起古希臘神話人物西緒福斯,不斷推石頭上山,但到達山頂前石頭又滾下來,永遠徒勞無功。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新書《World Order》(世界秩序)中,明言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面臨轉捩點,並把當前中東比喻為17世紀宗教戰爭時期的歐洲,「政治、教派、族群、領土、意識形態和傳統國家利益交織在一起」。
國際舞台本質上就是處於無政府狀態,沒有「超國家機構」管制各國行為,歷來大國之間呈現的秩序,只是依賴彼此相若的實力互相制約,達成大致均勢的局面。ISIS橫行無忌,顛覆中東格局,區域強權如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忌它三分,實力次一等的伊拉克和敘利亞更是窮於應對。有意見認為,這是美國退出中東所致,但另一不容忽略的因素,是當地愈來愈缺少強勢政權。
自「911」恐襲以來,美國在中東不斷破壞舊秩序,但新秩序又無法建立起來。推翻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毀掉利比亞卡扎菲(格達費)政權、任由埃及強人穆巴拉克倒台,以為民主政治可從此紮根,結果這些國家不是陷入內亂,就是瀕臨分崩離析,讓恐怖組織有可乘之機,於是美國又被迫介入,抽身之日遙遙無期。
華府該慶幸去年未能以化武之名趕走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否則當地亂局會更加不堪設想。如今,多國聯盟在敘國空襲ISIS,多少要依靠巴沙爾默許。無論美國多麼不情願,還是要把「舊恨」放在一邊,與敘政府站在同一陣線對抗「新仇」。
基辛格博士向美國下了一道難題︰寄望她重新挑起大樑,重建國際秩序,但又要自我約束,避免盲目推行美式民主自由,使自己泥足深陷,偏離實際戰略利益。然而,美國又能否提供一份令人滿意的答案,擺脫西緒福斯式的悲劇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