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求解地方債:陳瑞明四點剖析地方債務定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6-06 14:48


編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地方債存在的風險以及可行的解決方案,陳瑞明從四個方面對地方債問題進行總結性分析,並且解答投資者的疑問。

1、評估風險


需要財政買單的地方政府債務13.3萬億,“經營+投資凈現金流/債務”比率-14%。這意味不僅自身沒法付息,每年還要19%的債務擴張,方能彌補凈現金流缺口,這樣再過4年,負債率就會達到國際警戒線60%。

2、怎么辦

一是削減地方投資規模(地方政府每年投資支出7萬億,若要維持當前負債率,需要削減3成投資規模),當前不太可行,以后看中央投資對沖、民間PPP模式發展。二是出售存量資產(土地+地方國有企業凈資產有9萬億,可以削減70%的債務),但目前看力度不夠。三是“現金流的騰挪”(即借新還舊,信貸/信托/BT/市政債之間來回騰挪),調研看,這是目前主流方法。測算2014-15年地方政府需要騰挪的資金是10萬億(包括到期債務+凈現金流缺口)。

3、形勢三判斷

1)目前的民營企業信用風險不會演變為全社會的系統信用風險。盡管基本面不佳,但地方政府有不可比擬的資金騰挪能力,不會爆發地方政府信用危機。2)利率可能重新高企。為彌補現金流缺口,地方政府每年債務擴張需求增速19%,但金融系統每年新增貨幣供給增速14%,兩者存在缺口,未來始終有考驗。3)高房價地價可能會維持3年。現有16億平米的土地儲備是地方政府重要資產,它需要3年消化。未來土地開發毛利率下降(目前已到15%),土地財政倚重會下降。

4、投資判斷

1)8-9%的政府類信托、城投債仍可投資。2)利率可能重新高企,股市仍缺乏大機會。3)長期防范基建板塊、銀行的風險(觀察到地方政府信用不爆倉,但風險逐漸轉嫁到民企、建筑類國企、銀行)。

金融界:地方政府凈現金流/債務比率-14%怎么測算的?

陳瑞明:類比上市公司,三個現金流:經營性、投資性、籌資性。地方政府經營性現金流入,取本級財政收入、中央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非土地的地方基金收入,2012年該數為11.3萬億。地方投資性現金流入,取土地出讓金、國有資產出售(未來可能有),2012年該數為2.8萬億。支出方面,由於我國采用“復式財政預算”,分經常性支出(如教育醫療安全就業保障城鄉事務等)、和建設性支出(如水利環境市政基建交通基建等),前者對應經營性現金流出,2012年該數為8.6萬億,后者對應投資性現金流出,2012年該數為7.4萬億。以上,經營性+投資性凈現金流=11.3-8.6+2.8-7.4=-1.9萬億。對應13.3萬億的地方政府負責債務,那么比率就是-14%。

之后,地方政府的信貸、信托、發債,屬於籌資性現金流入;債務到期還款、利息支出屬於籌資性支出。為了彌補上述“經營性+投資性”凈現金流缺口,需要籌資性凈現金流為正,這就是說還要債務擴張。

金融界:19%的債務擴張有沒有考慮利息支出?地鐵等通過資產證券化能否解決一部分債務?19%是指如果不這么多,投資就會下來,經濟就會下來?

陳瑞明:19%考慮了利息支出。存量債務中,有息債務占比80%,按照三-五年中長期貸款基準利率6.46%計算,利息支出/債務比例是5%,這也需要靠新籌資來解決。再加上前述的“經營性+投資性凈現金流/債務”比率-14%,這樣合計19%。

地鐵自來水高速公路等屬於企業資產和債務(公用事業企業,多屬國有企業,部分是上市公司)。本文分析框架中,將審計署公布的17.9萬億“地方性”債務做切割:一塊是13.3萬億,地方政府負責債務,最終要由財政買單;另一塊是4.6萬億公用事業企業債務、或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債務,這塊可由經營性收入、或事業單位收費來償債,最終可以不由財政買單。去年談的較多的資產證券化,針對的是公用事業企業資產這塊,它確實是化解企業債務的一個方法。但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對於13.3萬億地方政府負責債務這塊,資產證券化不能直接解決。

2012年地方政府投資體量7萬多億,增速約14%,因為地方綜合財力沒這么多,投資過大就造成了凈現金流缺口,為彌補缺口,就需要債務繼續擴張,每年增速要19%。反之,如果不想債務擴張,就得壓縮投資,測算若想維持目前約40%的負債率(負債/GDP),政府投資規模得縮減三成。這里面就是“經濟增長”與“債務擴張”之間的權衡。還有4年時間,若維持目前地方政府投資力度,再過4年,負債率將達60%國際警戒線。

金融界:市政債推出能否解決一部分地方債務問題?

陳瑞明:能夠降低一點融資成本。但目前地方政府債券在總債務構成中占比不大,約10%左右,未來市政債推出也會考慮發行資質、總量上限,這樣雖然方向對了,但力度不夠,沒法改變大格局。解決債務的根本之道還在於壓縮地方政府投資---以后發展民間資本參與的PPP模式;或者是加大地方政府存量資產處置力度。

金融界:為什么你認為利率可能重新高企?

陳瑞明:目前的利率下降,一是央行出手了,二是部分制造業、中小型房地產企業融資需求下降了。但更大的問題還在后面,就是地方政府到期債務問題。根據審計署數據分析,2014-15年到期債務占總債務的1/3,對應地方政府負責的到期債務近5萬億,加上為彌補凈現金流缺口,2014-15年需要再融資5萬億,合計這兩年需要騰挪的資金近10萬億。從供求關係看,地方債務擴張需求增速19%,但金融系統新增貨幣供給增速14%,兩者缺口可能再次造成資金價格緊張。

當然以上只是分析可能性之一。更完整的應該考慮:匯率波動對貨幣總量進而對利率的影響;房地產投資變化對利率的影響,這里沒有分析。可以結合其他專家意見。

從體制上看,由於中國尚未建立真正的信用體系,民企—社會資本算有信用體系了,但地方政府—金融系統還沒有真正建立信用體系。要想維持他們不爆倉的底線,就沒法改變債務窟窿吸金的本質,一般性的量寬也很難降低利率。

金融界:會不會爆發更大的信用風險?為什么你認為不會爆發全社會系統信用風險?

陳瑞明:目前看到的信用違約,無論哪個行業,都有一個共性,都是民企。雖然地方政府的基本面未必比民企好(我們對比過地方政府、國網、南網、三峽、95家公用事業上市公司、91家交運上市公司—他們共性都是重資產不容易出售,需要靠現金流償債的---發現地方政府的凈現金流狀況排在倒數第2),但是地方政府相比民企有不可比擬的再融資能力,即容易借新還舊,容易在信貸/信托/BT/市政債之間來回騰挪,這就保證了政府有能力控制信用危機。換言之,信用風險再怎么發展,到了地方政府這塊,就會有“隔離墻”,所以不會有全社會系統性信用風險。

金融界:為什么你認為風險會外溢?

陳瑞明:調研觀察到,地方政府工程款拖欠越來越嚴重,傳統的BT也發展到“內部BT”新模式,即市政府不公開招標了,找市屬國企代建,減少預付款,不用3:3:4的付款節奏,三年后交鑰匙一次付清。這些表明,地方政府凈現金流缺口下,拉大了企業應付賬款的敞口,擠占了企業流動性,源頭流動性少了,鏈條下的建筑商、建材商、原料商都會受影響。這些企業的信用風險加大,又會進一步傳到銀行的不良率。所以應提防民企、基建類國企、銀行板塊的長期風險。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