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崛起的奧秘“民進國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15 11:50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尼古拉斯拉迪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堅信中國崛起緣於國家強勢干預經濟的批評人士為數不少,由政策制定者和評論員們組成的這些批評者強烈譴責北京奉行的國家資本主義。但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更糟的是,他們可能引發短視和毫無建設性的回應。
現實情況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是市場角色不斷擴大和私營企業壯大的結果。在一個實際規模擴大了25倍的經濟體中,私營企業貢獻的出比例,從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時的零,升至如今的逾三分之二。同期几乎所有的就業增長均來自私營企業。私營企業還日益成為出口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
中國國有企業的角色,在製造業收縮得尤其快——中國的製造業在上世紀80年代向私營企業放開了競爭。國企在製造業所占出份額現在只有五分之一,而在1978年則有五分之四。人們普遍認為,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如今已經復興。實際上,自2008年以來私營企業出年均增長18%,是國企擴張速度的兩倍。
國有工業企業相對疲弱表現的深層根源在於生率低下。大多數投資資金來自留存利潤,因此資回報率是國企兩倍多的私營工業企業能夠更為迅速地擴張。大多數國有銀行的行為日益商業化,讓私企更加如魚得水:在最近幾年裏,它們向私企發放的貸款几乎是發放給國企的兩倍。
創建於2003年、監督各大國有非金融企業的中國國有資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或許是中國工業政策的最佳體現。批評人士稱,國資委青睞大型國企,力圖創建更大、更強、更加盈利豐厚的國家冠軍企業。但這種努力失敗了:自2007年以來國資委監督企業的資回報率大幅下降,現在還不到其資本成本的一半。
即便在被國資委確認為北京要保持相對強有力控制的鋼鐵行業,也體現出國企和私企之間的差距。在2005年,這似乎是一個輕鬆的任務:當時全國一半的鋼鐵由國企生,它們的效率與私企相當。但是在2006年以后的幾年裏,年均出增長率降至9%(該十年的頭幾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0%),國企回報率大幅下降。到2012年,它們出現了虧損,量份額下降至三分之一以下。相比之下,私營鋼鐵企業的資回報率在2006年之后出現上升,在2011年達到逾10%的峰值后略有下降。由於私營鋼企的投資是國企的兩倍,它們的量份額仍會繼續上升。
私營企業興起的例外是在金融、電信、其他高科技商業服務行業,以及油氣行業的上游領域。在製造業,私企現在的投資份額是國企的7倍。但在服務業,國企投資份額超過私企,近幾年只是略有下降。然而,私營服務提供商的生率比國企高出一倍,這表明資本配置嚴重不當。
中國國企的地盤正在縮小,但因為它們的利潤遠低於資本成本,它們依然拖累了增長。如果中國實施去年宣佈的經濟改革(尤其是打破除電網等自然壟斷業務以外的一切壟斷),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私企將取代國企在服務業的角色。這將讓中國保持相對高速的經濟增長,從而繼續其作為全球增長主要驅動因素的角色。那些對中國崛起有根本性誤解並據此制定政策和作出預測的人很可能錯失機遇。(FT中文網)
注:本文作者是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研究員,著有《市場高於毛澤東:中國私營企業的崛起》(Markets over Mao, the Rise of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一書。
譯者/何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