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中國農地大量施用化肥危害漸顯 土壤鹽質化面積達1.8億畝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在25日舉行的第3屆中國國際農商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中國農業環境問題非常突出,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已經非常嚴重。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濕地面積減少340萬公頃,全國土壤監質化的面積達到了1.8億畝,90%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北方草原的平均超載率也在36%;每年水土流失損失的耕地在100萬畝左右。

中新網報導,錢克明指出,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導致土壤的殘留物超標,包括重金屬、有機物農藥的超標大概為20%,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已經非常嚴重。


錢克明透露,中國每年農業生產大概消耗1億噸的化肥,等於每5斤糧食就要使用1斤化肥,超出了國際公認安全線的一倍左右。我們每年用130萬噸農藥,是國際平均水準的2.5倍,相當於國際平均水準的一半左右。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舉辦的此次論壇上,諾普信農化股份公司董事長盧柏強認為,國內要保障食品安全,首先需要從源頭進行把控。農產品的品質不安全的原因主要由於農民用藥不科學。「農民多用了很多農藥,或者是亂混亂用。」

盧柏強認為,推進土地流轉和集中能夠幫助控制農藥使用。在減少30%、40%的農藥使用量的基礎上,保證達到與此前同樣高的產出。

央視《焦點訪談》進一步分析,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與資源矛盾最尖銳的國家之一,我們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水資源養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成績偉大舉世公認。但在總結巨大經驗的同時,這其中也蘊含著風險,需要早警惕、早應對。比如我們為養活全球1/5人口而使用的化肥量,現在已經接近了全球總用量的1/3。

近些年,農民李玉蘭經常看著自己的土地發愁。老李告訴記者,過去村裏人種麥子,平均一畝地使用複合肥100斤,追肥的時候再加尿素30斤,這種施肥方式已經延續二、三十年了。但是這些年,村民們用的化肥越來越多,產量卻再也提不上去了。

其實,有這個煩惱的不止老李一個。多施肥才能多打糧食是很多農民的共識。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但如今,在我國很多地方,莊稼這枝花,幾乎全靠「化肥」當家。根據統計年鑒的記載,1978年,我國農業化肥消耗總量只有884萬噸;到了2007年,化肥使用量達到5107.8萬噸。

化肥的大量投入雖然保障了中國糧食安全的穩定,但與此同時,危害也開始顯現,土地開始板結。板結會使土壤保持水分、養分的能力變差,影響作物根系生長線,降低作物產量。此外,過量施肥還會造成土壤酸化。科研人員曾經拍攝到一塊過量施用氮肥的田地,和旁邊正常的田地相比,幾乎可以用「顆粒無收」來形容。

土壤的變化令農民感到不安。而在很多地方,為了保住產量,農民們能做的就是再多施些化肥。可增產已經越來越難。

2007年,中國對耕地肥力的品質進行調查。在從全國各地採集的4萬多個土壤樣本中,有機質不達標的佔到87%;缺磷的佔到81.4%,;缺鉀的41.7%;硫的含量低於臨界值的佔到30%;缺鋅的佔51.1%。

在來之不易的九連增之後,呼籲關注糧食生產潛在危機的聲音也不斷湧現。

過量施用化肥,帶來嚴重危害,但這並不意味著化肥本身就是壞東西。化肥對提高人類的農業生產水準功不可沒,至少在未來相當長遠的一段時間,人類要吃飽肚子,也不可能擺脫對它的依賴。問題的關鍵,在於認識規律、科學利用。農業學者歸納的要素有三:合理施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機肥。

中國從2005年起,開始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通俗地說,就是先給土壤體檢,然後對症下藥,缺什麼補充什麼,用多少補多少;避免土地不消化。這個原理淺顯易懂,說起來很簡單。可這好辦法在實踐中推廣,卻又有點複雜。

2010年,河北農民李玉蘭接受了當地農業局的指導,把自家的麥子地做成了「測土配方施肥」的實驗田。一半兒按照原先的方法施肥,一半由農技人員檢測之後,按照配方指導施肥。土壤檢測發現,由於多年增施尿素,老李家的麥子地裏氮元素嚴重過量,鉀元素卻嚴重不足——這正是他家不斷施肥,收成卻總也上不去的原因。農業技術人員開出藥方:停止追加尿素,改為每畝地追加8斤鉀肥。去年,他家麥子地的產量在徘徊多年之後終於又有了明顯的提高。

測土配方施肥讓老李家麥子地的施肥總量減少了20%多,產量提高了20%。效果很是喜人。但是走出實驗田和示範區,測土配方施肥效果又如何呢?

在山東的蔬菜種植區,發現田間地頭的農民們對測土配方施肥感覺很茫然。測土配方施肥是我國應對化肥過量使用的一項重要舉措,但這個地方為何沒見什麼動靜呢?(接下頁)

[NT:PAGE=$]

在山東壽光農業局,檢測中心的地上堆滿了從各地採來的土樣。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測土的工作其實一直在做,只是他們的工作量和大棚數量比起來微不足道。壽光農業局有20個人的檢測隊伍,在全國縣級行政單位裏算是多的,河北省成安縣的工作就更難做了,6個工作人員,至少要負責8萬多戶農民的耕地。

測土配方施肥是我國從發達國家借鑒的先進做法。但在國外,農業生產很多都是大農場、規模化經營,整個區域的基礎地力和化肥施用情況類似,上百公頃土地取15-20個樣品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中國的農業生產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一塊地通常只有一、兩畝大小,如果也按一個地塊取15-20個樣品來檢測,其數量是難以想像的。實際上,近幾年,國家財政每年都要投入十幾個億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這些錢聽起來很多,用起來卻不夠。

那麼,農民自己願意花錢測土嗎?河北省成安縣的農民李玉蘭是「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田的主人,按理說他是最理解土壤檢測好處的人了,但他說不會自己拿錢去測土。

「測土配方施肥」成本大,集中推廣有困難。但是再不改土改肥,增收就會遇到阻礙,生產就會遇到瓶頸,這點農民自己最清楚。所以我們看到,在新技術推廣受阻的情況下,農民便開始嘗試各種辦法,千方百計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提高地力。因為大家的情況和習慣不同,這個局面看上去,就成了「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

在山東壽光的村子裏,記者碰到一位女士隋玉萍。她頭上蓋了塊毛巾以防曬黑,很難想像這麼愛美的姑娘居然是賣稻殼糞的。

一會兒功夫,隋玉萍就賣出了兩車糞,收穫了16000塊錢。她告訴記者,這幾年,壽光有機肥的銷售量節節攀升,越來越多農民開始使用豆餅、稻殼、雞糞作為大棚底肥。別的地方的農民都愛用化肥,壽光的農民為什麼偏愛有機肥呢?

其實,作為北方最大的蔬菜基地,這裡因過量施肥而導致的土壤問題很早就出現了。在農民看來,化肥越來越不好用,必須得另想辦法。一些腦瓜靈活的農民想起了雞糞、豆餅這些多年不用的有機肥。

有機肥最大的好處就是培肥地力。恢復使用有機肥的農戶發現,土壤明顯有了勁,蔬菜長得特別好——有機肥就這樣重新火了起來。

借此機會,農業技術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制定了《蔬菜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推行至每家每戶。

一個好的施肥方法並不是不施化肥,而是要做到化肥和有機肥的合理配比,既能增產增收,又能培肥地力。在壽光,除了有機肥的變化,化肥的使用也和過去有了很大不同。

一戶農民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不用複合肥,而是用一種「綠面面兒」。在農資商店,記者看到了這戶農民使用的「綠面面兒」,是一種以色列進口的水溶肥,包括氮磷鉀和多種微量元素,小小一包25公斤,可價格卻高達600元。農民告訴記者,這一小袋化肥,一個大棚能施4次,總量其實省了很多。

因為蔬菜產業做大了,當地已連續多年實現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的收入持平,這就使農民願意用高投入換來高產出,而在培肥地力上花費的時間和金錢可以使他們的高收入更加持久。

雖然壽光在平衡施肥、土壤改良上取得了成效,但是,要想真正解決過去多年來對土壤的損耗和污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壽光土壤中積存的化肥、農藥殘留呈現出深層比淺層更為明顯的狀況,這說明瞭什麼呢?壽光市蔬菜站站長劉立功介紹,地表的農藥肥料污染慢慢向下滲透,現在到達地下20米的污染其實是10年前造成的。專家認為,要想徹底清除這些污染,恐怕需要更長的時間。

不管是農家土肥還是高效化肥,它們的使用對減少施肥總量、改善肥料結構都有好處。但各自為戰的粗放作業模式,畢竟還是效率低下、進展緩慢。壽光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地區?其實,先進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解決土地退化問題,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是重要前提;而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也正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的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說:「改土改肥」這項工作,不止涉及具體的技術設計和制度安排,更與國家農業戰略佈局密切相關,只有把中央精神吃透、落實,整合力量、全面協調,它才可能取得紮實成效。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