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美股評論:銀行業新危機醞釀中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財經撰稿人艾特沃特(Peter Atwater)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一旦經濟出現狀況,美國銀行業很可能面臨融資闕如的麻煩,而由此爆發新的銀行業危機。

以下即艾特沃特的評論文章全文:


起來,銀行業的分析師和監管官員們真是一群有趣的傢伙。他們總是緊盯最近的一次銀行業危機,堅信歷史將會重覆自身。然而,現實永遠不會是他們想象的那樣。

在上一個周期當中最糟糕的放款,在下一個周期當中常常會是最佳,這道理不必多,而且它其實也是用於銀行資負債表的多不同領域。盡管這些銀行的資負債表總是會受到一次又一次打擊,但是他們總是能夠在接下來的復甦當中重新強化自身。可是,過去五年當中,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誰在專注於銀行資本本身,這就太要命了,因為下一次醜陋的銀行業危機其實已經在不遠處等我們了。

下一次銀行危機究竟何時開始,我當然不能準確預言,但我相信,它必然是開始於那些在上次危機當中看上去沒有任何問題的地方。在放款一端,未來的問題將是發生於商業信貸、汽車貸款、學生貸款和私人銀行放款。這些領域也正是我們近期復甦當中標準放寬最為明顯的所在。

事實上,很可能最重要的是,在各種放款行為當中,最大的冒險家還不是在銀行這邊,而是在銀行之外。當信貸環境發生變化,那些受到影響最嚴重的放款者其實是資經理人和對沖基金等,但是大卻不見得能夠看清,首當其沖的還是銀行。近期,這些人正是企業信貸最主要的提供者,而且設定的門檻低得驚人。聯邦政府在發放學生貸款時其實也一樣。

不過,我這篇專欄文章要力討論的,其實還不是信貸問題。對於今天的銀行業,我有太多需要擔心,而信貸只是排在這名單的最后。

對於今天的銀行業,我最擔心的其實是他們的融資。在我看來,銀行存款正是危機一觸即發之地。上周末,在《巴隆》雜誌,施特勞斯(Lawrence C. Strauss)專文探討了Regions Financial(RF)的情況。他寫道:“ Region凈利息差第一季度提升的關鍵就在於融資成本。Regions的存款當中,90%都被列入低成本門類,意味那些客戶的賬戶並沒有將資金鎖定在期限較長的定期存款當中。這些存單的平均成本只有0.12%。”

由於聯儲在漫長的時間當中始終堅持零利率的政策,Regions和其他每一家美國銀行一樣,一直可以游刃有余地運用自己獲得的儲蓄,確保自己的凈利息差。和施特勞斯一樣,他們都很樂意看到存款成本的降低。

在我看來,施特勞斯和銀行分析師及監管官員們一樣,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目前銀行業的主要融資源頭其實是熱錢。目前,銀行業所吸收的存款,90%之多都沒有任何控制其離去的機制。這些存款都是流動性極高的,並沒有六個月、一個月,甚至兩周的期限,一夜之間就可以提取。總之,銀行可以利用這些資金,只不過因為后者現在恰好在這裏而已。

進一步來,如果Region的12個基點存款成本是該行業目前一種代表性現象的話,那麼一旦風吹草動,儲戶肯定眉毛都不會皺一下,就可以輕鬆做出離開的決定。畢竟,他們沒有任何財務面的理由繼續留在銀行這邊。對於儲戶而言,風險回報比現在是創紀錄的低,而其結果就是,一點點的不安心就可以讓他們輕易放棄微不足道的回報。

最后,更要命的是,許多儲戶現在對銀行已經是滿心惡感,覺得自己淪為了這個行業的犧牲品。由於極端低的利率保持了太長時間,儲蓄者實質上等於遭受了無情的懲。想要讓儲戶支持,甚至救援只給他們提供12個基點利息的銀行,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考慮到上述這些,我的感覺是,一旦央行的流動性游戲規則改變,整個銀行業腳下的地基就將劇烈震動。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銀行業並非完全沒有看到這一點,許多銀行的資債務規劃當中已經在考慮更高存款利息的問題了。單單從凈利息差的角度來,大多數銀行現在都已經准備好了支付更多利息。可是,我真正害怕的是,一旦出現更有挑戰性的局面,他們的計劃還是不足以應對的,即,在儲蓄成本上揚(因為儲戶要求這樣)的同時,長期國債利率卻在下跌(因為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凈利息差很容易就會被徹底吞噬。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不以為然,因為現在銀行業的貸款對存款比率其實是很低的。相反,他們的投資組合都非常可觀。在必要的時候,他們可以出售自己持有的證券,來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

盡管這樣的法不能沒有道理,但是考慮到當前信貸市場的狀況,我們只能,它依然有點天真。當經濟遭遇麻煩,不單單是信貸市場會枯竭,投資銀行持有的資也會隨之貶值。再考慮到行業整合和資本要求的變化,單單指望交易部門來解決問題,顯然是不那麼現實的。

於是,我們自然要到,一旦下次信貸危機到來,債券基金會有怎樣的表現。考慮到債券基金目前所承擔的風險,以及其創紀錄的高價格,我顯然無法指望銀行可以從債券基金獲得急需的流動性。事實上,我感覺,固定收益資經理人和銀行司庫同時拋售債券,來滿足贖回需求的一幕,發生的可能性還是很可觀的。

毋庸贅言,在我們今天這個還在被流動性淹沒的世界上,沒有誰會去想象這樣的景象,哪怕是那些已經想到的人,也會覺得一切都是太遙遠的事情。和2008年不同,流動性已經不再成為問題,資本也是如此。既然資本水平現在已經超過了2007年,一段時間內,似乎流動性都不會帶來麻煩。可是,如果你意識到銀行更高的資本比率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更多的貸款損失准備金,以及更高的固定收益資價格使然,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總之,銀行業分析師也好,媒體也好,或者監管部門也罷,現在與其拍手慶祝創紀錄的低存款成本,還不如好好想想90%的隨時可能逃離的存款意味什麼。當然我並不希望,但是資金鏈斷裂的威脅確實存在,完全可能成為下一次銀行業危機的源頭。(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