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壞帳銀行”再受關注 或即將爆發違約潮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09 08:42


中國“壞帳銀行”再受關注 或即將爆發違約潮
中國“壞帳銀行”再受關注 或即將爆發違約潮

隨著更多的貸款轉為不良貸款,華融和其他壞賬銀行將活躍在又一場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整頓的第一線。這些壞賬銀行已經在通過出售債券和股份來籌措資金,並在從一些國有銀行獲取巨額貸款——它們將用這些貸款來從其他國有銀行購買不良貸款。即將爆發的違約潮(尤其是在信托領域)將為壞賬銀行及其投資者提供從不良貸款處置過程中獲利的機遇——這些壞賬銀行在過去十年中已經變得非常擅長處理這類事情。這一動向值得關注。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快速擴張的影子銀行部門出現首例違約的可能性,震動了整個金融市場。

當時有傳聞稱,一款名為“誠至金開1號”(credit equals gold no. 1)的30億元人民幣信托產品瀕臨違約,投資者突然開始對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產生了懷疑。

但就在預計違約日的幾天前,一位神秘的買家接盤解圍,使得投資者可以拿回所有本金和大部分應得利息。

英國《金融時報》獲悉,這位迄今仍未公開身份的隱秘救世主實際上就是華融資產管理公司(huarong asset management)——上世紀90年代末為應對銀行業體系內的巨額不良貸款而成立的4家“壞賬銀行”之一。

隨著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信貸擴張之一進入第6個年頭,中國各銀行正在為新一輪壞賬潮的到來做準備——部分分析師和經濟學家相信,這波壞賬潮可能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那波相當。

人們再次寄望於華融這樣的公司扮演關鍵角色。

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 s)的分析師胡旸瑞(harry hu)表示:“隨著經濟放緩,市場預見到不良資產將會進一步增加。我們認為(華融和其他3家壞賬銀行的)業務規模將會增長。”

緊張跡象已經出現,數十份(乃至或許數百份)發放給高風險借款者的高利率信托貸款遇到了麻煩,中國國有銀行業體系連要避免徹底違約都很困難。

迄今媒體報導的信托產品得到紓困的案例大約有60起,但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分析師在上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在我們看來,每一個報導出來的案例背后,都有許多未得到報導的案例存在”。

“誠至金開1號”提供10%的年回報率,由中國最大的銀行、國有的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icbc)銷售給投資者。

盡管嚴格來說中國工商銀行不用對此次違約導致的虧損負責,但它仍承受著來自政府以及通過其分支機構購買產品的投資者的巨大壓力。

為了在最後關頭紓困該產品,工行向華融發放了30億元人民幣的貸款,后者隨后以大約95折的價格購買了該筆信托貸款。

這意味著投資者可以拿到幾乎全部應得的錢,人們對中國影子銀行部門的信心也得以恢復,盡管代價是道德風險將繼續存在。

華融計劃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向全球投資者出售股份,最有可能於明年上半年在香港上市。知悉紓困細節的人士稱,這可能是它如此急於對此次安排保密的原因。

華融對投資者宣稱,自己已經從國家的一個部門,轉變為一家純粹基於市場原則運營的商業實體;卷入這樣一場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紓困,將會破壞這一說法的說服力。

在此之前,華融原本已讓自己的上述說法具備相當可信度。

上周四,華融宣布以24億美元的價格向8家投資者出售其21%的股份,這些投資者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華平(warburg pincus)和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國庫控股(khazanah)。

華融即將上市,以及它參與了中國影子銀行業首例重大違約的紓困,讓人們重新關注起中國“壞賬銀行”的角色。

按照獨立分析師的說法,上世紀90年代末,在政府指令放貸由盛轉衰之后,中國銀行業實際上已經破產,壞賬占到銀行貸款組合的40%。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政府創建了華融和其他3家“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china orient asset management)、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china great wall asset management)和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china cinda asset management),其目的是將1.4萬億元人民幣的壞賬移出各銀行的賬簿。

中國政府接著向各銀行注入總計數千億元人民幣的新資金,並向外國投資者出售股份,最終讓它們全都實現在香港上市——盡管中國政府仍擁有這些銀行的大多數股權和實際控制權。

在這些銀行被紓困前,中國所有銀行的管理者通常都會按照地方政府官員的指令發放貸款,基本上不考慮借款者有無償還能力。

在上市之后,這些銀行變得更加商業化,開始對放貸對象嚴加挑選。

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面臨增長崩潰的局面,於是中國政府要求銀行不加區別地放貸、以支撐增長。

提振增長率的努力卓有成效,但它也導致了一場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為迅速的信貸擴張,其中大量資金流向了償還能力不確定的借款者。

中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向香港和上海證券交易所commit的上半年度財務報告全都顯示,今年上半年壞賬出現飆升。

中國銀行(boe)在今年上半年核銷和出售的壞賬總額達到94億元人民幣,超過2013年全年的91億元人民幣

眼下中國各銀行的官方不良貸款率處於2011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但依然很低,平均不良貸款率大約為1.08%。

以擁有4.5億零售客戶為榮的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股吧)(abc),是中國大銀行中遭受沖擊最為嚴重的,不過其不良貸款率仍然只有微不足道的1.24%。

銀行業高管和分析師們表示,銀行使用多種方法來低報壞賬的真實水平,包括在風險最大的貸款變成不良貸款之前將其移出資產負債表,並重組為“誠至金開1號”這樣的表外信托產品。

中國規模最大的上市銀行的股價全都低於賬面價值,這間接反映出,投資者認為這些銀行賬面上的貸款的價值實際上低於其面值。

隨著更多的貸款轉為不良貸款,華融和其他壞賬銀行將活躍在又一場中國銀行業整頓的第一線。

這些壞賬銀行已經在通過出售債券和股份來籌措資金,並在從一些國有銀行獲取巨額貸款——它們將用這些貸款來從其他國有銀行購買不良貸款。

即將爆發的違約潮(尤其是在信托領域)將為壞賬銀行及其投資者提供從不良貸款處置過程中獲利的機遇——這些壞賬銀行在過去十年中已經變得非常擅長處理這類事情。

但這也會讓它們再次面臨政治指令的干預和政治方面的壓力,在對“誠至金開1號”的紓困中就涉及這種情況。

延伸閱讀:中國不良貸款數據成謎

中國官方公布的不良貸款率為1.08%,看起來並不具有危險性,但很少有分析人士相信這個數據反映了銀行資產質量問題的真實大小。

幾乎可以肯定,中國的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遠低於得到官方承認的、1997年達到的尖峰25%,但對真實比例的估算依然只能是猜測。

症結是銀行可以采取多種辦法來掩蓋其不良貸款。

最常見的辦法是貸款滾轉。不想確認不良貸款的銀行可以發放新貸款給借款人來償還到期的舊貸款。

“在大型借款人有償還困難的情況下,銀行不希望通過限制流動性令事情變得更糟,因此它們在尋找方法進行再貸款或貸款展期,”中國的一位資深銀行咨詢師說。

“準確地說,這應該是不可行的,但是近年來的許多貸款都被認為有政治考量,因此如果檢查和監管機構認為借款人具有系統重要性並且最終能脫困,他們通常允許一定的操作空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本金或者利息逾期90天未償還的貸款,或者逾期利息被滾轉入新貸款的貸款,應該被界定為不良貸款。

然而銀行可以規避這種要求,在舊貸款和新貸款之間留下幾天的空隙。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借款人可以通過高息非正規借貸市場籌集資金償付到期貸款。幾天后,借款人通過銀行新發放的貸款償還向地下錢莊的借款。

非正規貸款的年化利率可以達到40%或者更高,但由於許多這類貸款只持續幾天,企業依然可以付得起高利率。

銀行還可以將不良貸款劃分為“關注類”貸款(存在問題、但還沒有成為不良貸款的貸款),來掩蓋不良貸款。

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有2310億元人民幣(合370億美元)的貸款被劃分為“關注類”貸款,相當於全部貸款的1.98%,是總額為106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的兩倍多。

即使官方數據低估了不良貸款的數額,其變化趨勢還是可以說明問題。官方不良貸款率目前處於2011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而銀行高管自己也表示,他們預期不良貸款率還會繼續攀升。(譯者/何黎)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