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企業家怎樣才能不走邪路: 杜絕商人和政府眉來眼去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9-03 08:46


企業家怎樣才能不走邪路: 杜絕商人和政府眉來眼去
企業家怎樣才能不走邪路: 杜絕商人和政府眉來眼去

在反腐風暴中倒下的,除了涉貪涉腐的“老虎”和“蒼蠅”,還有涉黑商人。日前,有媒體統計了過去十年間影響力較大的23例商人涉黑案,從中發現了涉黑商人的多面角色和共有“面具”——在這些案例中,有10人曾經出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9人參與過慈善甚至是全國聞名的“慈善家”,而行賄則是他們獲取保護力量不可缺少的一環。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政商群體一直都是管窺時代的重要媒介,透過官員和商人們云譎波詭的沉浮故事,我們能夠看清轉型期中國的一些“遊戲規則”。在權力與財富的遊戲中,商人們在攫取巨額財富的同時,也試圖在權力層面獲得影響力和發言權。權力、資本、市場等因素越來越多地糅合在一起,成為今日中國的典型圖景。只不過,在多重角色的切換之間,不同的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有錢能使鬼推磨”曾是很多中國人奉為圭臬的處世哲學,但“有錢不如有權”也是一種社會共識。於是,有人想方設法接近權力——比如通過輸送金錢和美色等方式結交權貴,想方設法讓這些官員成為他們為非作歹時的“保護傘”;有人則直接進入權力體系之中——比如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直接步入仕途,意圖用“紅頂”的政治身份為自己或家人謀求資源和機會。權力與資本的關係糾纏不清,直接后果是近幾年的反腐案例中,大大小小的商人成為了官員貪腐故事里的重要角色。

只不過,通過攀權附勢而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終究缺乏穩固的根基。這些企業即使在短期內賺了不少的錢,也不太有可能成長為流芳百世的品牌企業。最典型的例子是,這兩年中央提出“八項規定”,頓時讓很多曾經靠“傍官”而風光無限的高檔餐飲企業陷入了經營困境。而那些與官員過從甚密的企業家,在自己的“保護傘”倒臺之后,更是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也會出事。

除了與官員和政府部門“眉來眼去”,商人(尤其是財路不正的商人)們,經常使用的一種“形象美容術”就是做慈善。慈善是企業家標榜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些涉黑商人“洗白”自己的慣用伎倆。對於某些商人來說,慈善已成為他們生意的一部分。相較於他們的非法所得,投入在慈善領域的那點錢根本不算什么,但“慈善家”的美名卻能給他們換來更多賺錢的機會。

慈善讓一些涉黑商人對下能博取民眾的贊譽和信賴,對上則能增進與政府部門的聯絡。尤其中國目前很多公益慈善機構都有濃厚的官辦色彩,慈善組織不但掌握得天獨厚的行政資源,其主要領導也往往是退休官員或在職領導。涉黑商人給慈善機構捐款,也算是“曲徑通幽”地與政府攀附關係。隨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一同被查的山西商人丁書苗,就曾為獲慈善獎而向有關部門行賄4000萬元。

當然,企業家熱衷於各種慈善活動,並非就一定說明其企業有問題,畢竟在很多地方,富人一直都是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如果企業家完全基於內心的真誠善意而投身慈善,自然有利於全社會形成更好的慈善文化。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動機不純、功利心太強,謀求成為所謂的“慈善家”。他們的慈善行為實質上是用“臟錢”購買影響力,這對健康的慈善文化的形成弊大於利。

商人游走於紅白黑三界,通過一些“邪路”謀求社會影響,歸根結底源於當前社會的運行規則出了問題。試想,如果企業不用官商勾結就能獲得平等的發展機遇,如果在項目審批等環節沒被相關職能部門百般刁難,如果慈善無法成為一些不良企業掩蓋問題的“馬甲”,恐怕就不會有那么多企業家同時扮演多重角色。而權力與資本的糾纏,最終反過來又會影響政府公信力,干擾正常的市場秩序。

在一個正派社會中,企業家應該多通過正道來獲取社會影響力,而不是將心思用在一些旁門左道上。現代商業對社會的最大價值在於,市場會以一種總體公平、公正的方式改變公眾的生活,推動社會的進步。因此,企業家應該且必須下大力氣去做的,應該是最大限度地貫徹誠信經營理念,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提供優質產品,而非與權力糾纏不清。

當然,要求企業行正派之事,必然也要求職能部門遵循正派的“遊戲規則”。少一些權力尋租,少一些“吃拿卡要”,少一些“沒有背景就辦不成”的事。同時,要多一些服務意識,將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落到實處,為企業發展和正當競爭創造公正公平的環境。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