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打開中國結 用服貿拉高台灣貿易戰略地位
鉅亨網記者王莞甯 台北 2014-03-27 22:01
反服貿學運已進入第10天,抗議群眾由導火線「反黑箱、程序不正義」至今演變成「反服貿」、甚至害怕中國財團大舉來台、中國政治打壓的意識形態再起,學運主張「若通過服貿,中國資金大舉進駐,將打壓台灣中小企業,或者是中國勞工入侵,衝擊500多萬勞工的就業市場」,但平心而論,假使沒有服貿,我們的社會看似平靜,景氣看似隨全球逐步復甦,但競爭力是否也在流逝中?還是,我們其實已對國際所簽屬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FTA、TPP無感?我們的競爭力真的只能剩下濃濃的台灣人情味?
外商欲以台灣為進軍中國跳板 台灣卻要自己捨棄戰略地位?
先不論國內意見分歧,觀察亞洲主要鄰近國家,日本商苦於「中日情結」,多半希望透過台商進軍大陸市場,韓國與中國之間也並非沒有芥蒂,但韓國採取政商分離,「政治面先擺一邊,賺中國財優先」;再看歐美國家,比台灣進入中國的門檻更高,台灣在地理、文化和語言上具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學者也調查,日商和歐商最希望將台灣做為跳板進軍中國,假若服貿啟動,外資投資台灣的意願勢必更深,特別是台灣最殷切期盼的日本技術,也可望隨著日商投資意願加大,帶來技術移轉,促成製造業升級並進一步帶動服務業更蓬勃發展、創造就業。
我們用已對其他外資開放的65項微型服務業,換取台灣的戰略地位,這樣的算盤難道不打?
當台灣不再擁有區域營運中心的戰略價值,MIT產品關稅較其他競爭商品更高,外商來台投資的意願就會減弱,而本土企業恐因台灣關稅和貿易劣勢不得不加速外移,使就業市場加劇萎縮、降低內需力,進入惡性循環。
服貿不過等同否定ECFA架構 衝擊台灣國際信用 甚至遭邊緣化
另一方面,「兩岸服貿協議」,是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第4條所簽署,假使不過,等同否認了ECFA架構,擺明衝擊台灣在國際上的信用,台經院國家發展戰略中心副研究員許博翔博士特別指出,若國際信用掃地,未來台灣如何談參加多邊區域整合,「是非常不利的後果」,「台灣是一個海島,為何不走出去?」。
許博翔說,若在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上,中國將兩岸服貿協議拿上談判桌,台灣方卻卡關在立法院,恐將違反WTO體制下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屆時WTO多邊談判台灣將被迫排除在外、我們會被邊緣化,並失去對等的貿易條件和比較利益。
開放是世界潮流!不提升競爭力迎戰 等同退步
以上是從外商角度和國際面來看,若就國內局勢來看,事實上,台灣並非不好,問題在於「停滯不前」,儘管反服貿聲浪大,但也看見強烈支持服貿的工商團體,全國商業總會和50個與服貿相關的公會、12名勞工團體領袖,皆已在昨日表態支持服貿應盡快生效,並強調「利將大於弊」。
業者難道不擔心陸資來競爭的壓力?當然會!但問題得回歸到「台灣拿什麼跟人競爭?」,「競爭力」才是進步的核心!特別是簽TPP、FTA等開放市場已是國際潮流,「當他國在積極開放迎接挑戰,台灣若不跟進,即是相對退步」。
也有反對派提及,台灣中小企業居多,難抵抗中國大集團的高資本壓力,事實上,台灣市場比起中國大陸的龐大內需僅是冰山一角,中國大都市發展的比台灣更快,或許,中國人可以不賺台灣人的錢,但台灣的確不能在中國市場上缺席,尤其是在目前韓國正趁勢積極展開與中國的FTA談判之際。
台商走出去 員工共享獲利果實
除了擔心大型陸企,民眾也怕貿易條件改善只是圖利台灣大財團,但我們百萬勞工和中產階級雇員,難道不會因此受惠?雇主進軍更大的市場,具競爭力的廠商營運版圖擴增、獲利看漲,替員工加薪、增聘人才也將更為積極,為台灣的內需注入更大活水,反之,台商被限縮走不出去、商品因他國間關稅壁壘也失去價格競爭力,當然就不會幫員工提升福利。
現在國人最大疑慮就是「不放心中國」,因此,我們政府應該設置單一窗口處理機制,來降低國人的疑慮,一方面著重輔導弱勢產業,也避免未來若有受到衝擊的業者求助無門,並可制度性的界定究竟業者是真因服貿受衝擊、或僅是大環境變遷導致的產業淘汰。
理性面對!別加上「大陸」2字即驚恐迴避
政府積極引進外資來台投資,多半沒有人反對,外資進入股市,占總成交額50%上下,多半也沒人反對,然而,外資一旦冠上「大陸」2字成為陸資,就成為各方驚恐的對象。平心而論,台灣人到底要的究竟是更富足的生活?還是仍要落入意識形態不同的紛爭?如果反對派訴求成功了,那麼是否換贊成服貿的人走上街頭抗爭?
不論正方反方,台灣人一定要正視被邊緣化的問題,若不理性討論,年輕的一代以致下一代受薪階層,有為人才乾脆為了獲取高薪外流,留在台灣的新一代則可能陷入22K的惡性循環。而這樣有民主卻無民生的惡果,將成為所有台灣人的包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