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蔓延崎嶇路!基礎建設資金缺口加劇 年開銷達3.7兆美元

鉅亨網薛景懋 外電報導


全球需要更多公共基礎建設,資金何來?

投資基礎建設對於國家經濟成長非常重要,但是,對銀行業而言,此種借貸卻沒什麼吸引力。是否有其他投資者能夠彌補這個資金缺口?


《經濟學人》報導,歐洲過去主要資助基礎建設的借貸者,正忙於修復下陷的資產負債表。與此同時,指引全球銀行業風險評估的《巴塞爾協議III》(Bael III)也使銀行業者避免實行長期借貸,通常指為期超過20年的貸款,但是,基礎建設卻往往屬於此種範疇。目前銀行業只剩下日本有機會,可能是全球唯一的希望,因為日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較為穩健,又熱切希望資金可以流動運作。

銀行業者不僅擔憂長期放貸,他們也不願意再承擔和過去一樣多的風險。過去銀行業者樂於將90%資金放款給大型的建設案,例如美國收費道路,而今大概只剩下70%。這也迫使建設案的支持者必須自行籌措資金。建築業與基礎建設所面對的情況相似,當銀行縮減廉價抵押貸款之際,建築業成長放緩;當公共建設資助減少時,建設計畫也因此枯竭。

上述情況導致基礎建設所取得的投資款項日益不足。此外,未來的基礎建設所需資金量也日漸增大,根據Mckinsey的諮詢顧問推測,從現在至2030年之間,全球要建造並維持基礎建設的費用將高達57兆美元,這些建設包括公路、發電廠、水電管路等。目前1年基礎建設的開銷約為2.7兆美元,佔全球出口的4%,但實際上的開銷卻要3.7兆美元。

公家財政困窘,政府亦無法填補所有的赤字。部份國家,例如中國,還有能力提供所需建設龐大的資金。但是,大部分的國家則得依賴借貸或籌措資金的方式,然而,自從金融海嘯後,財政尚未從襲擊中復原,此種資金來源寥寥可數。

因此,此種需求產生,也提供新的投資機會。長期投資者像是保險業者、退休基金、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等便急切的想將資金投入基礎建設。這些金主共計至少擁有超過50兆美元的資金,但目前僅有0.8%的資產是投注在基礎建設上。

投資於基礎建設可以避免被通膨衝擊,此外也享有穩定的回饋,與其他投資資產類別相關性不大。儘管缺乏流動性,想要持有投資標的10多年以上的投資人,也不用太擔憂。美國評級機構Standard & Poor"s的Mike Wilkins表示,「就算真的發生意外,投資者也有較大的機會挽救資金」。

但是,借貸資金來源從銀行轉為投資者提供,這中間仍有斷層。非常適合銀行業的案件,通常無法吸引這些後來湧入的投資者。保險業和退休基金也不喜歡未開發的案子。建設延宕或成本高於預期,都會導致投資獲利減少。大多數投資的焦點仍聚焦於簡單明確的交易上,像是公路工程等,或者在風險較小的地區,例如歐洲。對於投資者而言,30年的計畫風險仍然過大。

投資人最大的擔憂還是缺乏合適的投資案。在歐洲,大量的資金都在尋求投資,找尋合適的案件。政府渴求透過建設尋求成長,良善的規劃將可以產生更多絕佳的機會。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