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崔新生:中國互聯網金融將毀于誰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3-21 12:59


ccv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
ccv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

中國處於空前的浮躁時代。不管任何事,都可以做成標題。不管什么事,不求甚解而急於表達,所謂學界、業界或民間,皆一味沉溺於望文生義和想當然。於是,各種結論紛紛出臺而最終忘記了源於何事。所謂互聯網金融,即是一例。


學界忽悠:剛有跡象,旋即“高於生活”

所謂互聯網金融行為,並不是中國“創新”,在互聯網應用技術的誕生地,美國早就存在。為什么在美國沒有出現所謂互聯網金融?因為美國將此稱之為互聯網金融行為。

不知道有意為之,或是望文生義、或者不了解互聯網技術本身,中國出現了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而且一波一波地推了上去。為什么不能叫互聯網金融?另文有講。但如果僅僅從數據及數據環方面,互聯網金融肯定從來都沒存在過。

學界精英居高臨下地俯瞰互聯網煙云,捕捉到互聯網的金融火花有閃,馬上進行文學創作,源於生活而必須高於生活,互聯網金融由此在中國狼煙四起。

業界發騷:互聯網+金融=看誰最潮

作為中國互聯網金融行為的緣起之一,阿里支付寶及其掌門人,從來不是一寂寞的人,於是,互聯網本是時髦行業,又加上金融這一全民熱門,馬上就感覺自己是金融思想家,可以駕馭傳統金融業了。馬云通過人民日報撰文,算是正式向傳統金融業宣戰。

支付寶等之后,隨著微信技術的廣泛應用,著急火上房的馬云,同時又有余額寶等等絞盡腦汁想怎么占領“互聯網金融”龍頭老大。而這一過程,所謂阿里、騰訊、平安之“三馬”高調進入他們認為的互聯網金融領域。

就這樣,在互聯網金融究竟是什么都莫衷一是的情形下,所有的互聯網風頭人物,都以標榜自己為互聯網金融人士。

互聯網業界集中發騷,在於基金公司等等,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產品銷售。由此,不僅僅是互聯網領域的金融人士成為潮人,通過互聯網買賣自己金融和理財產品的金融界人士,也紛紛步其后塵,加入了互聯網金融大軍。

監管大戲:用得著監管嗎?

在互聯網平臺+理財產品熱銷之后,觸動了傳統金融業的敏感神經。因為互聯網平臺銷售理財產品,等於傳統金融業如銀行柜臺表外業務或代銷收入的減少。如果一任如此下去,傳統金融業及商業銀行肯定吃不消。尚不論別的關聯競爭,而所謂余額寶等與實體經濟有損,則哪兒都不挨哪兒。除非商業銀行就是實體經濟。

很快,央視評論員對互聯網金融行為舉起殺威棒。而所謂的理由種種,皆不堪一擊,但引起決策層重視,則是央視作為央媒特有的功效。於是,一大幫不知道互聯網金融是什么而忽悠互聯網金融風云的人,被另一幫也不知道互聯網金融是什么的人,給莫名其妙地監管了。

而在被監管之后,誰是最大的受益者?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創新、比如支付等應用,會受到抑制;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所謂“實體經濟”的傳統金融業。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為緣何要自殺

互聯網領域的“金融人士”,為什么要觸動金融行業?並以打破行業壟斷的口號。其本意並非打破壟斷,實則是為了給自己占地盤。一旦取得在金融領域的話語權,同樣會謀取壟斷。

一切蓋因為互聯網風云人物們,在被網絡泡沫膨脹化后,根本不理解中國現實環境,而認為自己足以包打天下,沒有什么是自己不懂得或解決不了的。而忘記了互聯網技術本身,僅僅是技術,是對傳統資源的優化,換言之,是以“幫助”傳統資源而彰顯其存在價值和優勢的。我們可以提倡互聯網思維,因為互聯網作為一種無限應用空間的技術邏輯,自有互聯網精神的應有之義。

很顯然,互聯網領域風云人物們,需要理解並真正領會什么是互聯網精神,互聯網思維邏輯自然就路徑清晰。僅憑概念忽悠,最後只能是自殺。不好好地做自己的資訊技術,而什么標簽都往自己臉上貼,那不是找事兒,就干脆在找死。

沒有比特幣,即沒有互聯網金融

在從所謂互聯網金融緣起,到互聯網金融監管部門及行業組織的產生,期間非常流暢地為一個行業畫了圈。

我們不知道政府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行為的監管,出於一個什么的“度”,或這種互聯網金融行為,到了什么程度,就需要監管了。至少,假如說是互聯網金融的話,至少其應該形成一個行業形態了。但到目前為止,互聯網金融行為遠遠沒到這一地步,也不可能到這一形態。那么,互聯網金融行為需要監管什么?當然,如果想監管,找出的理由還是很容易的。不可思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的核心之一,就是簡政放權,為什么金融監管部門,要對一個尚未形成什么氣候的“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所謂互聯網金融的危害,到底在什么地方?會到什么程度?值得監管部門未雨綢繆?

換言之,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並非作為應用技術的互聯網金融應用行為,而在於互聯網作為產業形態的閉環運行。這一點,只有比特幣才算是真正的互聯網金融。而現在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其僅僅是一種資訊技術而已、甚至是資訊技術都不算。因為沒有一樣資訊技術,是金融功能專有(監管除外),而別的領域不能用的。

可悲的中國互聯網金融行為,將毀於誰手?

(國際非理性經濟制度理論學會(iiesti)會長、ccv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

善財有道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