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西方通貨膨脹理論將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混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25 09:07


內容提要:西方通貨膨脹理論的基礎仍然是價格-供求理論,而價格-供求理論具有虛幻性。因為人占有和掌握的貨幣客體替代了市場中人的主體本身,西方通貨膨脹理論是一個顛倒主體與客體的理論體系。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都具有經常性,西方通貨膨脹理論將這種相關性特征偷偷轉換為因果關係。西方經濟學中數學模型的使用徒具形式意義,是一種偽科學化。西方通貨膨脹理論將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混同,在邏輯上混亂和矛盾。貨幣及掌管貨幣發行的中央銀行替代人格化資本,成了物價上漲的代罪羔羊。

正文


在西方經濟學中,“物價上漲”的概念與“通貨膨脹”的概念是彼此不分的,正是因為在理論上我們迄今為止並未將兩者的概念實質區分開來,在現實中的這種概念混同通過西方經濟學的傳播這種文化過程而大行其道,走的是“謊言重復一萬遍就是真理”套路;西方通貨膨脹理論的詭辯性和欺騙性的直接證據在於,即使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邏輯,近現代以來,不僅沒有哪一個西方國家政府能夠有效“治理”本國通貨膨脹,更談不上它們聯合起來有效“治理”全球性通貨膨脹;物價水平百年來卻是毫不理睬一輪輪的所謂“反通貨膨脹治理”,反復地走向更高。在本文中筆者試圖從總體上透視西方通貨膨脹理論,拋磚引玉,希望人們能夠回頭審視西方通貨膨脹理論的實質。

西方通貨膨脹理論的理論基礎

在西方通貨膨脹理論流派中,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是兩個最主要的流派。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分別是指價格的持續上升與持續下降。在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理論中,通貨膨脹分為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demand-pull inflation)、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和結構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凱恩斯主義將就業因素和菲利普斯曲線引入通貨膨脹的解釋,其理論核心在於貨幣供給: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現代貨幣主義認為:貨幣供應的變化是名義收入變化的主要因素,由於貨幣需求是十分穩定的,而貨幣供給完全由中央銀行外生決定;貨幣需求也就成為通貨膨脹的直接動因。它們都是以所謂的價格-供求理論為邏輯起點或者基礎的,換言之,只有在價格-供求理論成立的前提下,西方通貨膨脹理論才能夠成立。

在《價格供求理論批判》一文中,筆者曾經指出過所謂“市場價格-供求機制”虛幻性。西方經濟學者們關於價格變化的統計,都反映在一張時間價格序列圖上,也就是觀察價格變動僅限於時間維度,其中的問題是:第一,按照市場供求均衡或者非均衡的邏輯,市場價格應該是在廣泛的供求因素影響之后具有單一性或者同質性,瓦爾拉斯均衡不過是每一種產品各自的供求均衡以及價格的靜態體系;但是在時間維度上的觀察並不能代替空間維度上的觀察,常見情形是:在某個商品市場的不同的的時點和地點上,存在大量不同主體參加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某種商品交易,這些交易的價格也各不相同。這里的悖論是:如果供求機制的發生作用是在進行市場空間或者區域細分的前提下進行的,那么因為空間差異性,實際存在的的多個價格又各自受到什么樣規模的供求數量對比的影響才能產生?如果市場細分后的價格-供求機制能夠成立,也就是某種形式的差別化均衡,那么同一種商品相互區別的價格究竟哪一個是均衡價格?如果處於“供給”方面的眾多賣方、處於“需求方面”的眾多買方屬於同一個市場系統,那么這些買方之間、賣方之間以及買賣雙方彼此之間又是如何聯動和聯合的?第二,供求數量的對比成為價格變化的原因,這一點眾所周知;但是在經驗的觀察中人們不難發現,隨著價格變動由低谷走向高峰的過程中,價格上升與成交量上升存在同步的傾向性,而在價格變動由高峰走向低谷的過程中則情形正好相反;時至今日,西方經濟學理論對此無法解釋或是根本沒有解釋!第三,供給和需求同步增加的價格上漲過程,是因為什么原因停止而轉向相反的價格下降過程?對此西方的供求理論同樣諱莫如深。如果供求平衡產生市場均衡價格、供求不平衡驅使價格波動這兩點能夠成立,那么在理論邏輯的完整性上,就必須說明供求差異到何種程度或者受什么因素的影響才會發生價格的反向波動。第四,從第一點出發,我們由此又該懷疑時間價格序列圖上的數據的來源,價格統計抽樣是不是會有選擇性,是否過濾掉不適宜於理論結論的數據(比如所謂價格泡沫),而只采用支援理論結論的數據,這種數據處理的方法是否具有市場代表性和是否可靠?

就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而言,他們也恰恰因為掌握的貨幣和商品數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形成不同的交易關係內涵的買賣行為。就單個的交易而言,因為一個賣方(所謂的供給方)不會因為商品數量較多而降低自身的賣方報價,而是想竭力提高自己的賣方報價,在實際的選擇交易對手的交易過程中如果有多個交易對手,他首先將商品賣給報價最高的買方,如果賣不完,就會依照買方報價最高原則依次賣給買方報價次高的買方;同樣,一個買方(所謂的需求方)不會因為自己的貨幣較多而提高自己的買方報價,而是想竭力降低自己的買方報價,而選擇市場交易對手的順序與賣方的原則相反。就某個交易關係的形成而言,商品和貨幣的數量以及買賣雙方的報價是相互匹配著進行的,如果雙方的報價不一致,比如賣方報價始終高於買方報價,就不會有交易發生;而且因為雙方的的商品或者貨幣的數量未必相同,成交是以達成一致的價格按照某個數量進行的,按照這個價格成交后,或者買方的貨幣有剩余,繼續尋找並且選擇下一個賣方對手;或者賣方有商品的剩余,繼續尋找並且選擇下一個買方對手;而且后續的成交價格有可能提高,也有可能降低。在多個買方組成的市場陣營中,這些買方是先后到達市場的不同地點的,他們之間的資訊傳遞途徑受限於他們之間的往常聯系的多寡,它們之間的一些人有可能存在聯系方式並且因為有共同利益而達成行動默契,也有可能因為利益衝突而自行其是;而另一些人也有可能彼此互不知曉,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各行其是,在資訊傳遞存在障礙的前提下不同的交易也就存在大相徑庭的價格。在以交易關係為基礎的資本投機的市場體系中,商品與貨幣依交易關係的維度而在市場中換位,換言之在單個的交易中它們是相互匹配或者先行天然地“平衡”之后,資本才完成它們的各自循環,在不同市場投機環節上,依交易雙方主體的不同,產生各自不同的不同的市場價格;買方沒有推高市場交易價格的的動機,反而會要求壓低價格;而賣方同樣沒有降低價格的動機,反而會設法推高價格。供求對比的數量是人為的統計結果,這種統計結果並不能證實市場中不同的買方、不同的賣方各自會有聯合或者聯動效應。

在以交易關係為基礎的資本投機的市場體系中,在時間價格序列圖上,市場價格與成交量的同步變化的原因在於,市場主導資本通過市場交易過程進行資訊傳遞和市場價值的操縱與塑造,在價格上漲的過程中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對市場價格的變化方向予以認同和參與交易,所以隨著市場價格的上升,成交量同步增加;而在價格的持續下降過程中則相反。

價格波動從持續上升轉向持續下降,或者相反,都是因為資本在市場的投機活動本身;市場價格高峰區的出現,因為市場主導資本或者壟斷資本將某種商品大量賣給市場中不確定多數的交易對手,而市場價格低谷區的出現,市場主導資本又從它的不確定多數的交易對手手中持續買進商品。

因為買賣雙方各自的主體特性的差別,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上和資本循環環節上的商品市場價格各自不同,所謂的供求均衡並不存在,價格並不具有因為供求均衡而具有同一性或者一致性,價格依交易關係的實際形成而具有差異的廣泛性。在統計上的價格抽樣同樣具有人為的主觀性,因為在不同的時點和地點、處於不同流通環節或者投機環節的同一種商品,具有多個市場價格,而且這些價格哪一個更具代表性,同樣依統計抽樣者的不同而不同。

作為西方通貨膨脹理論基礎的價格供求理論,並不能概括市場過程及其一般性特點,它僅僅存在於一些人的臆想中,在現實中價格的上漲與下跌不過是被硬貼上“供求關係”這種邏輯的標簽。以價格-供求理論為理論支援的西方通貨膨脹理論缺乏邏輯上的嚴謹性和可靠性。

經濟過程的主體與客體

我們應該注意到,經濟活動的主體始終是人,經濟的本質不是為了解決所謂稀缺性問題,而是為了人的生存;在市場中的貨幣或者商品是物,它們是市場中的人掌握的對象或者客體。商品和貨幣在市場中始終是與人這個市場主體相聯系的,並且和人一起構成市場中資本的個體形態,商品或者貨幣的數量也就成為資本個體的數量特征,並且這些數量特征和價格一起成為在交易關係中資本特征的兩個維度,兩個維度同屬於某個主體的特征而不可分割。商品與貨幣的數量,同時成為占有它們的人的市場行為能力的基礎,構成不同的交易關係的內容和對象。

和西方經濟學中的其他理論一樣,西方通貨膨脹理論在論述的展開中陷入了先驗的概念邏輯的泥坑,創設概念,限定概念存在的諸多假設,然而所謂假設與現實經濟生活不相干,由此出發開始解釋一個又一個臆想概念或者范疇之間的關係。這些所謂的經濟邏輯展開首先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反而將人所掌握的作為對象的客體,顛倒為市場中的主體。比如西方通貨膨脹理論的所謂的“通貨”,指的是就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對現實流通中一切流通手段的總稱。它既包括硬幣和紙幣,也包括支票、債券、信用卡等信用工具。所謂的“通貨膨脹”是指貨幣流通中出現的這樣一種情況:投入流通中的貨幣,主要是紙幣發行量過多,大大超過流通實際需要的數量,以致引起貨幣貶值。因為以市場客體代替主體,從所謂的價格供求機制出發,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臆想概念及其邏輯展開,也就被后來的通貨及通貨膨脹的概念和邏輯展開所代替,市場中人的主體地位、以私人占有為前提的歸屬於人的財產占有差別也就被模糊化。

因為市場主體的模糊和市場主體與客體的顛倒,以作為市場主體的資本的各個側面的數量特征和市場大眾行為過程的各種數量特征為依據,在西方通貨膨脹理論的各種模型中的各種變量被創設出來並且“神秘”地賦予了生命力和行為能力。市場中人與人的關係以及由人的行為推動的市場過程的社會屬性也就被某種物與物的數量關係所代替,歸於同一個主體的價格與商品或者貨幣的數量,也就被割裂開來,更多的變量范疇相互發生“虛幻的關係”,市場也就成了不用人就可以“自動運行的機制”。比如凱恩斯主義中的所謂“就業”、“利息”、“貨幣”和“產出”,貨幣主義中的“貨幣需求”、“貨幣供給”等等作為人掌握的客體或者市場中人的行為及其后果的數量維度,紛紛成為市場過程中自動發生作用的因素並且彼此“關聯變化”。這是一種深化發展的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

正如刀斧工具本身無關善惡一樣,利用刀斧行善還是造惡的只能是人;貨幣或者通貨也是如此。在西方經濟學中,整個市場也就不再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經濟組織方式或者社會組織過程,私人占有者及其占有的財產所構成的資本,也就不再是市場的主體和推動力量;在市場中人的利益動機和逐利行為同樣被掩蓋,在經濟學研究中本來應該觀察的人的個體行為、組織行為和群體行為也就不再是起點或者基礎,經濟和市場不再由人類本身所主導和控制,而是由人所掌握的商品或者貨幣這些客體所左右,既設和臆想的范疇反而成為分析的基礎,商品和貨幣被私人所占有的事實也就消失無蹤。經濟研究本來應該具備的的人本主義被物本主義所代替,所謂“看不見的手”的市場神秘主義也就流行了幾百年而被人們不自覺。(本文作者清湖漁夫系和訊博客著名博主)

善財有道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