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杭州樓市降價是肥皂劇
鉅亨網新聞中心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張敬偉撰文:中國樓市,還需要大幅度地真降價和狠狠地擠泡沫。
據《華夏時報》報導,進入4月份,杭州樓市進入了“降價第二季”。浙江華元房產集團近日高調宣布,公司在杭州的三個樓盤共160套房源將全面降價清盤,其中美林公館項目折扣低至6.8折,成為今年以來杭州降價力度最大的樓盤。此外,濱江集團(行情,問診)的武林壹號采取了暗降的方式,其一季度的成交均價從去年的7.36萬元/平方米,降至5.8萬元/平方米。
中國經濟“第一季”出爐,增長7.4%,比海外機構預期的稍高,也在中國政府認可的“合理區間”。中國經濟“第一季”的下行,和整個房地產業的不景氣息息相關。
雖然房地產的不景氣是系統性全覆蓋的,但是樓市的典型性降價並非始於京滬廣深四大一線城市,而是從準一線城市杭州開始的。從2、3月份開始,市場就一直頻傳杭州樓市降價訊息。由此引發的市場恐慌,並導致一些一線城市房地產大佬的“辟謠”---杭州是杭州,我們是我們。
但“我們”(房地產商)的確遭遇到共同的難題,資金鏈難以為繼。杭州樓市進行降價“第二季”,隨后還有三線城市常州跟進,還有一些被輿論評定為“鬼城”的大中城市,樓價也同樣不可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樓市刺激經濟的政策靈藥已經失效,政府應對經濟增長的“微刺激”也不包括給地產商挹注資金,而是聚焦於鐵路和保障房等“民生項目”等,當然也包括針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定向降準。樓市成為中央調結構改革的重點,短時期內不可能再像以往大開大合地拿地,長袖善舞地融資。
矯治各地的土地財政依賴,扭轉各地靠房地產提振增長的政績觀,已是篤定的頂層決策。各地政府只有執行的份,沒有打擦邊球的空間。調結構的壓力,只有傳導至各級執行層面,並通過實實在在的執行力貫徹才得實效。這是一個痛苦的轉型過程,各地必須戒斷對房地產的政績依賴。
而且,中央已經在考核層面給地方開了減壓閥門,改革元年的中國,不再有GDP增幅增量“論英雄”的排行榜 ,只有調結構的艱難跋涉。
就此而言,杭州樓市無論是“第一季”的降價還是迎來了“降價第二季”,抑或全年都在降價,樓市波動震盪看似造成恐慌,但也是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整個過程對地方和地產商或許是殘酷的,但樓市“降價進行時”也是擠去泡沫的過程。
以杭州的“降價第二季”為例,6.8折的降價幅度,看似驚人,但要預存款項才能享受降價待遇。這是地產商為了高效回籠資金而采取的“暗降”營銷規則,而非實打實的明降。除了暗降,還有原本價格偏高,譬如武林壹號,屬於7.36萬元/平方米的“天價房”,即使降至5.8萬元/平方米,也還是一般人難以問津的高價房。何況,降價房的位置和環境,也不是最好的。可見,杭州所謂的“降價第二季”並非真降價,而是擠水分壓泡沫。
從開發商的表現看,其回籠資金的目的,也不是從此退出樓市“江湖”,而是為了購買更高更多地塊。由此也釋放出令人不安的信號,地方土地財政依賴依然。
去年是地方頻出的一年,包括杭州在內的大城市,土地財政都在玩“最後的狂歡”去年杭州主城區土地出讓金為841.6億,創近五年新高。2013年,杭州樓市均價為2萬元/平方米,全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為4.4萬元,杭州房價收入比在40左右,而合理的房價收入比的取值范圍為4-6。
照此計算,即使考慮到地價推升因素,杭州房價還有相當大的降價空間。杭州如此,其他城市也是這樣。中國樓市,還需要大幅度地真降價和狠狠地擠泡沫。杭州當下的“降價第二季”,不過是愚弄市場的肥皂劇。
本文作者張敬偉為國際時事、財經專欄作家,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天大研究院特約研究員(BWCHINESE中文網)
- 海外置產首選 9/3台北9/4高雄說明會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