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Pebble CEO談如何開發用戶想要的智能手錶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ReadWrite今天刊登題為《Pebble米基科夫斯基談如何開發用戶想要的智能手錶》(Pebble s Eric Migicovsky On How To Make Smartwatches People Want)的評論文章稱,智能手錶創業公司Pebble CEO埃裏克·米基科夫斯基(Eric Migicovsky)認為,要開發能夠吸引用戶和開發者的智能手錶,不僅要充分適應用戶的需求和他們的生活習慣,還要通過開放性調動開發者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平台的發展。

以下為文章全文:


Pebble CEO埃裏克·米基科夫斯基認為,當今的消費電子品都存在一個問題:“科技不應該改變人們的習慣,而應該融入人們已有的生活方式。”

這聽起來雖然像是常識,但在現實世界中,似乎每位發明人都希望人們能適應和遵守新的技術模式。如此看來,米基科夫斯基的想法難免顯得有些激進。不過,這卻極有可能是這位27歲的Pebble智能手錶發明人的成功秘訣。

這款設備是在2012年嶄露頭角的,當時,它通過籌網站Kickstarter籌資1000多萬美元。如今,這款品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平台,擁有40萬用戶和1.5萬開發者,可以提供將近2400款手錶應用。

米基科夫斯基上周三穿紅色套頭衫和人字拖出席了ReadWriteMix大會,與ReadWrite總編歐文·托馬斯(Owen Thomas)展開了一場很隨意的聊天。他分享了Pebble的發展歷程,並講述了自己是如何進入到當今科技市場最熱門的可穿戴市場的。

創業之初

事實上,Pebble並非米基科夫斯基的第一款智能手錶。這或許會讓很多人大吃一驚。事實上,他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一款名叫InPulse的品,可以與黑莓智能手錶搭配使用。但盡管已經開闢了發展道路,但這位出生在溫哥華的加拿大男孩卻發現,他還需要為智能手錶增加更多有吸引力的功能。

“我們必須要證明,在你的手腕上佩戴一款智能設備可以帶來很多價值。”他。

與InPulse一樣,Pebble起初也關注一些最基礎的功能。“我發現,通知和電話這兩大核心功能是我最看重的。”米基科夫斯基。所以,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基礎功能上,把其他工作都交給了第三方開發者。

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一款獨立設備才成為了一個跳板,催生出一整套生態系統。正當該公司為通過Kickstarter吸引的支持者們生訂單時,他們還在准備一套名為PebbleKit的軟件開發包,以期與應用開發者建立合作關係。這些努力都為他們幾個月前推出的自有應用商店打下了基礎。

支持開發者

“不只是我們,”米基科夫斯基,“我們很高興能看到別人與我們並肩作戰。”

這番表述也充分體現出Pebble對1.5萬外部開發者的依賴,正是他們充實了這款智能手錶的功能。

他將Pebble稱作一款“人人都可以破解的開放平台”,事實也的確如此。憑藉著不斷累積的智能手機應用,用戶可以在手錶上完成很多任務——從查看位置,到購買咖啡,從遠程拍照,到運動追蹤。

“要做平台,就要吸引開發者的參與,吸引用戶的參與。”他。因此,他們投入了很大精力來解決一個問題:“如何通過開發工具和激勵模式來支持他們?”

Pebble已經投入了很多精力來支持開發者,不僅舉辦了競賽,有時甚至自掏腰包讓開發者來加州帕羅奧爾托的辦公室參觀。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老牌企業也加入進來,包括梅賽德斯-奔馳、iControl、Yelp、GoPro等。

米基科夫斯基至今記得,當奔馳與他們取得聯繫時,他是多麼驚訝。這家汽車公司當時已經手開發一款Pebble應用。現在,一些奔馳車主已經可以通過手腕查看行車數據,如果前方道路上有障礙物,手錶甚至會發出震動信號。

這都是Pebble對技術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一些基本設想。而隨第三方應用的逐漸增多,用戶已經可以享受到更多體驗,甚至對硬件體驗進行優化。

硬件重要性

美國零售商Target已經開始通過旗下的龐大零售網絡,銷售第一代全塑料外殼的Pebble。在此基礎上,採用不銹鋼外殼的Pebble Steel也應運而生,但只能在Pebble官網上購買。那麼,消費者更偏愛哪一種品呢?“我們網站上目前大約有60%的客戶選擇了Pebble Steel。”米基科夫斯基。

這兩個型號都採用了相同的思路:需要與智能手機這樣的設備配合使用,而不會試圖通過內置的攝像頭和蜂窩網絡取代既有品。

“我們可以與其他設備相連,而不是把功能都整合到Pebble中。”他,“我們要做的是採用合適的技術。我們還可以增加很多功能,但其他品在這方面做得比我們好得多。”

正是採用了這一理念,再加上使用了電子墨水屏幕,讓Pebble具備了超長電池壽命——這是當今可穿戴設備最大的軟肋。

“我們現在所做的一些事情是五年前無法實現的。”他補充。移動計算技術的進步使得互聯網變得無處不在,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電池技術和藍芽的進步同樣如此,尤其是在能耗效率方面。

“低能耗的藍芽LE可以從很多方面改變世界。”他,“可以安裝到很多衣服上,還可以催生各種感測器和其他品。”這類可穿戴設備將大幅增加續航時間,並且可以與iBeacons這樣的品實現炫酷的互動。這種新型的無線路由器可以讓各種消費電子設備接入互聯網,而不僅限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當這些技術匯總到一起時,消費者便可受益於一些自動化的功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便利。米基科夫斯基希望Pebble成為這一未來趨勢中的一員。

市場競爭

當然,給生活帶來便利並非易事,Pebble也會遭遇很多挑戰。由於去年未能按時推出品,導致他們的早期支持者頗感失望。幸運的是,米基科夫斯基從InPulse的經驗中吸取了一些教訓。

“不要過分積壓庫存,這有可能把你的公司置於死地。”他。他拿出了當年沒有賣掉的InPulse,讓團隊真切地感受到他之前犯過的錯誤和喪失的機會,時刻提醒他們不要忘記這個教訓。

盡管InPulse失敗了,但米基科夫斯基和他的團隊卻成功開發出了新的智能手錶。現在,Pebble已經在不斷擴張的智能手錶市場上成為一家重要企業。

米基科夫斯基並不太擔心當今的市場競爭。他已經看到了索尼、三星、高通、Prada等競爭對手,但真正令他們有所顧忌的,恐怕還是谷歌。

他指的是該公司上月推出的Android Wear平台,這套系統已經用在Moto 360和LG G兩款智能手錶上。不過,這並不意味谷歌會對Pebble構成威脅。

他認為,Android Wear將提供一種與Pebble不同的開放性視角。他指出,谷歌或許曾經秉承與Pebble相同的理念,但在Android Wear中,他們可能會改變這種做法:“他們失去了對Android的控制,他們有點不高興。他們或許會在Android Wear中採用其他方式。”

這場競爭將如何上演,目前還難以知曉。但與此同時,身為一家小型創業公司,Pebble已經做了它所能做到的一切,但他們還有更加宏偉的藍圖。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開發出首款完全針對可穿戴設備設計的作業系統。”他,“可以通過不同的設備來創造全新的體驗,這其中蘊含著巨大機遇。”

這的確是一次機遇,不僅是Pebble的機遇,對於所有購買Pebble的消費者,以及超脫米基科夫斯基的想象,為Pebble做出貢獻的開發者來,同樣如此。(鼎宏)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