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熱點透視:中外汽車合資企業模式可能生變
鉅亨網新聞中心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駕車者數量快速增長,外資汽車公司拿走多數汽車銷量。但外資要想進入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必須在財務上做出重大讓步:必須與本地企業建立合資公司。合資安排並未實現北京的目標:發展出具有競爭力的中國品牌。這種利益背離現象,可能導致合資企業解體。
當中國政府1980年代初允許外國企業在中國建立車廠的時候,想的是要確保外資不會扼殺幼小的國內產業。中方當時要求外資企業必須與本地企業組建合資企業,並分享技術。在每家合資企業中,外資可與一到兩家本地企業結盟。
后來,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據瑞士信貸,去年中國內地生產的乘用車數量達到1,600萬輛。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由中國合資企業生產的外國車型。有些中國主要汽車企業幾乎完全依賴銷售海外品牌。就上汽集團(600104,股吧)(600104.ss) 而言,去年銷售的89%乘用車來自與通用汽車及福斯汽車(大眾汽車, volkswagen)的合資企業。
目前這種狀況看來不太穩定。北京希望中國品牌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而外國車企則渴望更加牢固地控制中國市場。去年,中國占全球銷量增幅的85%。耐心等待並不是好辦法。盡管中國品牌正在成長,但它們的銷量增長速度卻不如外國車型。
這可能促使中國監管機構從外部推一把。有一些選項可以考慮,包括允許外國企業獨立經營,或者把它們踢出中國。
放開限制最為理想
對市場最為友好的一種情況是,中國政府取消合資要求,允許外資企業買斷與中國合作伙伴建立的合資公司。沒有了外方伙伴提供的穩定利潤,許多國營汽車企業將面臨財務困境。由此可能產生的結果是,中資汽車集團之間開展亟需的整頓,此后可能側重於生產廉價汽車。
這樣做也讓長城汽車、比亞迪(002594,股吧)和奇瑞等民營汽車企業站到了同樣的競爭平臺上,這些公司從收入上看,對合資企業依賴並不大。根據瑞士信貸的數據,去年中國民營企業合計銷售汽車約170萬輛,幾乎與豐田7203.t 和本田7267.t 在中國大陸的總計銷量相同。
加強與本地伙伴合作
即便中國當局不放寬規定,外資企業也並非完全沒招。辦法之一是加強與本地合作伙伴的關係。戴姆勒就是這樣做的。該公司去年以6.25億歐元(8.69億美元)購得其中國合作伙伴北汽集團的12%股權,在董事會獲得兩個董事席位,同時北汽集團在合資乘用車生產企業的持股比例也提高至51%。經過這一番資產重組,北汽集團的估值在首次公開發行(ipo)之前應該有所提高。盡管戴姆勒是首家被批準入股中國國營汽車公司的外資企業,其它外資公司可能加以效仿。
走汽車自給自足道路
另一種極端情況則是中國政府將外資公司踢出去。如果是這樣,外資公司將不得不出售合資企業的股權,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外國車將僅限於進口車,必須支付高額關稅。本地公司可能仿制外資品牌,但他們仍將缺乏專門研發技術。
比較有可能的結果是,中國當局找到更巧妙的辦法來力挺內地汽車品牌。例如,他們可能對高價車額外征稅,而這些多為外國品牌。他們可能堅持要求政府官員和國企高管把鐘愛的奧迪小轎車換成國產車。他們還可能把外國公司在內地開設新廠的難度變大。
暫時有可能一切不變。但中國發展民族汽車工業的愿望與消費者繼續偏好外國品牌的衝突日益嚴重。隨內地汽車市場的擴大,這個矛盾只會日益尖銳。就像在鏡中看東西一樣,中國汽車合資企業散伙兒的那一天可能比看起來更加接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