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房產

樓市八大“損招”:買房避免上當

鉅亨網新聞中心


 樓市八大“損招”

樓市八大“損招”</


樓市八大“損招”

買房時要睜大眼睛避免上當

虛假宣傳、設置陷阱、霸王條款……盡管與數年前相比,房地產市場的品牌房企和品質樓盤越來越多,但是樓市仍然有不少雜音。對於購房者而言,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中招”,無奈踏上漫漫維權路。

開發商究竟有哪些“損招”?購房者又該如何避免上套?本報特地遴選近期發生在杭州(樓盤)樓市中的熱點維權事件,希望讀者能從中吸取一點經驗教訓,在自己的購房之路中少走彎路。

假學區房大忽悠

假學區房大忽悠

“假學區”房大忽悠

下沙某樓盤銷售時一直宣稱,其屬於下沙最好的學區—文海小學。不過去年底臨近交付時,業主從政府主管部門得知,該樓盤並不屬於文海學區。一些沖著學區買房的業主,被開發商的這種行為徹底激怒了,拒絕收房,要求開發商對此事給個說法。

無獨有偶,去年底橋西某樓盤也因為“學區門”,引發了與業主之間的一番爭執。該樓盤銷售時一直宣稱其屬於賣漁橋文瀾小學學區,不過臨近交付時,業主了解到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從而引發業主集體維權。

也有一些樓盤,宣稱引進某知名學校的分校,但事實上該分校與本校的師資力量相差懸殊,有的僅僅是掛靠關係,隸屬於同一教育集團但並不共用師資力量。這樣的一些樓盤,也被稱之為“偽學區”樓盤。

點評:杭州樓市近年來類似於這一類“假學區”事件,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由於人們對學區的普遍重視,學區房自然也就成了開發商宣傳過程中的賣點。理論上說樓盤只有交付之后,教育主管部門才會劃定學區,因此開發商的宣傳也只是一面之詞。教育主管部門還會根據生源情況,對學區范圍進行調整,根據以往的學區范圍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樓盤屬於這個學區,一旦出現變數就會引發糾紛。也有一些開發商甚至明知自己的樓盤不太可能劃入優質學區,但是銷售過程中故意誘導購房者,如果是這一種情況就屬於欺詐。開發商在銷售過程中應將學區劃定規則如實告知購房者,如果在宣傳資料中鐵板釘釘地說自己的樓盤是學區房,屆時又不能兌現的話,那么就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私屬空間”名不副實

“私屬空間”名不副實

“私屬空間”名不副實

銷售時,開發商宣稱每戶可獲贈4-6.5平方米的“私屬前廳”,然而開發商所謂的“私屬前廳”,在業主看來顯然已經是名不副實。按照業主的理解,既然是“私屬前廳”,當然可以合理利用起來打造成一個入戶前廳。不過交付后開發商卻改變了原先的說詞,告訴業主“私屬前廳”不能隨意改造,因為這是消防頻道,屬於公用面積。最近,城東某新交付樓盤,攤上了這件事。

既然是消防頻道,為何銷售時卻宣稱是“私屬前廳”?使用“私屬前廳”這樣的宣傳語,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有不少購房者當初正是沖著這個“私屬前廳”而下單的,如今私屬卻成了公用,餡餅也就成了陷阱。因為銷售過程中有意隱瞞,開發商的誠信遭到業主質疑。

點評:贈送空間餡餅成陷阱,這也是樓市中屢見不鮮的事情。一些開發商在銷售過程中,為了增加產品賣點,會有意無意夸大贈送空間的使用功能,就比如這一事件中把消防頻道說成是“私屬前廳”,讓購房者相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的空間,可以說是有意誤導。消防頻道是有嚴格管理規定的,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占用,顯然與“私屬前廳”的使用功能大相徑庭。遇到類似情況,購房者可要求開發商明確贈送空間的性質以及今後的使用功能,並保留相關的宣傳資料以備日后維權之需。

“移花接木”頓生爭執

近日城東某樓盤,因為“門”變成了“窗”,遭到業主集體維權。原來,該樓盤在銷售過程中曾向購房者宣稱,部分戶型擁有雙陽臺。同時樓書上的戶型圖也顯示,陽臺和臥室之間是一扇移門。不過臨近交付時,業主卻發現這扇門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窗戶。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陽臺和臥室之間設置了一個一米多高的窗戶,那么這個陽臺實際上就失去了應有的使用功能,“雙陽臺”就此成為泡影。

為什么當初銷售的時候沒有把這個說清楚?為此業主找到開發商要求給說法。開發商給出了一個令他們感到郁悶無比的解釋,房子的陽臺並沒有少,只不過帶窗的這個陽臺成了設備陽臺。業主駁斥稱,樓書上明明顯示的是移門,開發商的解釋令人大跌眼鏡:樓書只是作為參考,最終以實際交付為準。並且,這一爭執發生之后,開發商重新印制了先前的樓書,而這也說明開發商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點評:當交付實景與樓書等宣傳資料有出入,開發商往往會以“樓書不具備法律效力,以合同約定或實際交付為準”為由,拒絕業主的合理訴求。事實上作為合同要約的一部分,樓書、沙盤等自然具備一定的法律效力,否則開發商就可以不負責任地隨意宣傳。這一事件中,表面看上去是“門”變成“窗”,但事實上是涉及規劃的較大調整—有門的陽臺要計算一半面積,成了設備陽臺后卻不計算面積。購房者可根據樓書等宣傳資料,要求開發商兌現銷售時的承諾,追究相應的違約責任。這一類事件,保留樓書等文字資料,或者銷售員的錄音,對日后維權至關重要。

銷售隱瞞“不利因素”

銷售隱瞞“不利因素”

銷售隱瞞“不利因素”

近期城北多個樓盤,因為銷售過程中向購房者隱瞞“不利因素”,而陷入了業主集體維權的漩渦之中。

如果樓盤周邊有垃圾焚燒廠、污染企業等,這些顯然都會降低樓盤品質。近期困擾城北樓盤的不利因素,主要是變電站、高壓線等。基於對高壓線和變電站輻射危害的認識,大多數購房者顯然是頗為忌諱。雖然有些樓盤的銷售在前,高壓線和變電站的施工在后,但是業主認為開發商已經提早知道相關的規劃,卻在銷售時向他們刻意隱瞞,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此外,也有一些個別樓盤,會隱瞞地塊的一些歷史情況(比如之前市化工廠,土壤具有一定的毒性)或者土地使用年限等。

點評:按照目前的相關規定,開發商必須如實告知樓盤周邊的一些不利因素,並在售樓處的顯著位置張榜公布,這是開發商應盡的告知義務。目前杭州大多數開發商對這一規定的執行情況還算不錯,從而避免了日后的一些糾紛。購房者下單之前,一定要注意檢視公布在售樓處的不利因素清單,對這些不利因素有一個正確理性的認識。但現實中由於一些不可控的原因,致使不利因素在開盤之后出現,成了難以化解的矛盾。當然,有一些施工規劃,開發商是完全有條件提早獲知的,如果有意隱瞞的話,顯然是沒有盡到告知義務,購房者可要求開發商承擔相應責任,彌補相關損失。[NT:PAGE=$]

降了價品質也大降

降了價品質也大降

降了價品質也大降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杭州不少樓盤,交付過程中都出現了較多的質量問題,引發多起業主集體拒絕收房事件。這其中,不乏有一些2012年的降價樓盤,因為大幅降價而嚴重影響到了樓盤品質,遭到業主強烈不滿。

由於地價以及稅費是房地產開發的剛性成本,部分開發商在降價之后為了控制成本,就不得不在建筑材料上做文章。一些慣常的做法是,換用中低階材料,就比如把石材干掛改為真石漆,無疑降低了樓盤品質。此外在一些樓盤配套上,比如原先承諾的泳池、網球場等,也往往因為要控制成本而一筆勾銷。城西某樓盤甚至被業主發現鋼筋保護層厚度不達標,不再是品質問題而是安全問題。之江某樓盤則因為出現嚴重滲水現象,遭致業主詬病。

點評:開發商因為市場形勢變化而進行降價,這是一種正常合理的市場行為,本無可厚非。但是,即便是降價,也應該保證樓盤應有的建筑質量和品質。向購房者承諾的一些建筑材料以及一些配套設施,不能因為降價了而隨意進行調整,否則就是違約,尤其是嚴重損害到了降價之前的購房者的利益。購房者完全可以根據開發商先前的銷售承諾,要求開發商履行承諾,如果沒有履約則可要求承擔相應責任或者相應賠償。當然,對於一些品牌口碑不太好的開發商,購房者切忌貪小便宜或者從眾心理,不能因為樓盤降價了而一哄而上。事實證明,小品牌開發商大幅降價的樓盤,出現質量問題的概率頗高。

“贈送面積”只能看不能用,一不小心就成違章建筑;樓盤宣傳的公園、湖景,幾年過去了都還不見蹤影;承諾的小區配套,交付時嚴重走形變樣……您遇到過開發商的這些“損招”嗎?又該如何去接招?

贈送空間成違章建筑

贈送空間成違章建筑

贈送空間成違章建筑

把自家的一半陽臺送給樓上,然后從樓下獲得一半陽臺,通過這種“互換空間”的方式,就可以憑空多出兩個房間,成功偷得18平方米的面積。原來,開發商造的陽臺有兩層高,按照開發商的說法,交付之后只要把雙層陽台中間一隔,就可以白白多出一大塊面積,而這塊面積顯然並未計入房產建筑面積。這個位於下沙的樓盤,銷售時一度把這樣的戶型設計作為賣點,吸引了不少購房者。

開發商的這一說法,從理論上說是可行的。銷售時開發商還承諾,交付之后開發商會統一來操辦這件事。不過去年底交付之后,業主卻發現遠沒有開發商當初描述得那樣美好。開發商現在卻撒手不管,讓業主自己去解決隔陽臺的事情。

事實上把雙層陽臺隔離成兩個單層陽臺,改變了原先的建筑形態,顯然是違章建筑,或許是開發商意識到這一點,怕承擔責任而食言。而這也就讓當初看中這一戶型設計的業主,陷入了尷尬,因為不去隔陽臺的話,面積就不會憑空多出來。

點評:開發商向購房者作出這樣的承諾,顯然是不負責任的。這種做法嚴格上說屬於違規,相當於是慫恿購房者搭建違章建筑,有違開發商的社會責任。現實中不少購房者往往會因為一些樓盤的戶型贈送面積大,禁不住誘惑而下單。事實上天上沒有免費午餐,贈送面積大的戶型,要么單價也會相應提高,要么隱藏很多不為人知的陷阱。很多業主直到交付之后才明白,所謂贈送面積可能一點使用價值都沒有,成了雞肋。

因此,購房的時候一定要向銷售員問清楚關於贈送面積的使用功能,有可能的條件下簽署一份補充協議,以免日后維權被動。

市政配套成海市蜃樓

市政配套成海市蜃樓

市政配套成海市蜃樓

交通、公園等市政配套,是一個樓盤重要的價值賣點。現實中很多樓盤往往會有意夸大這些配套的價值,向購房者制造一種海市蜃樓的景象。一旦日后的規劃出現變數,開發商往往就會陷入虛假宣傳的尷尬。

余杭某個以“西西湖”命名的樓盤,宣傳上一直以西西湖為產品賣點。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西西湖的建設進度一直不如人意。由於配套的嚴重缺失,該樓盤的居住價值一直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對照開發商銷售時描繪的愿景,業主發現存在天壤之別,開發商也因此遭受虛假宣傳的指責。

無獨有偶,下沙金沙湖板塊的多個樓盤,也因為金沙湖工程進度緩慢,且面積與當初的規劃相差甚大,與開發商當初的宣傳更是大相徑庭,產品價值打了折扣。

點評:市政配套從規劃到落地,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就比如地鐵,路線和站點設置也幾經變化。開發商出於銷售上的考慮,往往會有意夸大這些配套的作用,或者在規劃尚未完全落定之時,當作鐵板釘釘的事實告知購房者,從而造成日后的糾紛。對此開發商自身要有理性認知,並把其中的風險因素如實告知購房者。

當然,面對開發商天花亂墜似的宣傳,購房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盡量從其他不同的渠道獲取相關資訊,作出自己的獨立判斷,切不能開發商說什么就信什么。

“人車分流”嚴重走樣

“人車分流”嚴重走樣

“人車分流”嚴重走樣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城北某樓盤因為“人車分流”嚴重變了形,陷入了與業主之間的糾紛之中。臨近交付的業主發現,開發商銷售時承諾的“人車分流”,與他們所理解的出入很大。

該樓盤宣傳資料顯示,“人車分流”是其一大賣點。“整個園區實行徹底的人車分流,園區內無行車,只有閑庭漫步的愜意,不僅減少噪音的干擾和空氣的污染,同時確保園區的安寧和居住品質,孩子可在園區內盡情玩耍……”樓書中對此有一段詳細描述。不過業主發現,小區並未實現徹底的“人車分流”—汽車駛入小區要繞過其中一幢樓之后,才駛入地下車庫。如此一來,“園區內無行車”的承諾也就成了一紙空文,樓盤品質大受影響。

不過,開發商卻認為他們並未違約,因為“人車分流”並沒有法律上的嚴格界定。不同的人對“人車分流”有不同的理解,而他們的理解就是“車走車道人走人道”,不是說地面上有行車就不能算是“人車分流”。開發商堅稱自己並未違約,拒絕了購房者提出的要求。

點評:“人車分流”是當前一些高階小區普遍的做法,其積極意義是保障小區安全,減少噪音。但如果汽車還是要經過一段地面道路然后駛進地下,其作用也就大打折扣。這一事件中,表面上看是開發商和業主之間,對“人車分流”的認識有很大分歧,實際上反映出的是雙方在話語權上的不平等地位。當然,什么是“人車分流”,只要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並非完全由開發商說了算。一旦訴諸法院,法院將對其進行合理界定。

2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