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盤勢

開盤:隔夜美股遭重挫 滬指低開0.18%次新股普跌

鉅亨網新聞中心


滬指(分時)

金融界網站4月11日訊:受隔夜美股再遭重挫影響,周五早盤,滬深兩市小幅低開。滬指報2130.37點,跌0.18%,成交14.4億元,深成指報7543.71點,跌0.26%,成交9.0億元,創業板指數報點,%,板塊方面,日用化工、奢侈品、釀酒、交通設施、寬帶提速等板塊上漲,次新股、互聯網、藍寶石、京津冀、博彩概念等板塊下跌。


市場資訊:滬港迎來互通時代 A股市場影響幾何博鰲論壇吸眼球經濟金融亮點多肖鋼:滬市沒打算取消漲跌停限制李克強:不為經濟一時波動采取短期強刺激政策A股面臨全球標準定價 資金擬跨滬港對沖交易廣東推3.67萬億投資計劃 粵東西北成投入重點

外圍股市:受隔夜美股大跌影響,亞太股市周五紛紛大幅低開,其中日經225指數開盤報14027.80點,跌1.90%;韓國首爾綜指開盤跌1.16%。

市場分析:

平安信托:周期空間受限 成長仍可期待

四月以來周期類品種“逆襲”的持續性將直接關係到二季度A股的趨勢,與一季度相比,市場最大的變數在於周期類品種,長期壓制周期類品種的政策預期開始松動、而業績下行的趨勢仍需時間證偽,這種組合下周期品種有階段性修復的機會。而代表新興產業模式的成長股則是基於估值壓力的主動調整,未來上漲的邏輯和預期支撐並未改變,因此二季度仍是關注成長的節點。

周期“復辟”力度有限

年初以來,國企改革預期成為周期股估值修復的導火索,春節后地產調控松綁的預期成為地產股上漲的導火索,銀行2013年壞賬上升的利空兌現則成為近期金融股走強的導火索。過去兩年壓制周期股的核心邏輯主要是兩點:一是大周期背景下對於中長期盈利下滑的擔憂。二是轉型引發傳統行業的政策預期變化。從經濟增速角度看,二季度宏觀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如工業增加值創出2009年5月以來的低點,匯豐PMI創出連續8個月新低等,都顯示周期品種的業績遠未到底。李總理在博鰲論壇上提到,經濟的合理區間是充分就業,只要能夠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均屬於合理區間。決策層對於經濟底線的定位由過去的GDP增速切換至就業,以往“經濟增速下滑、刺激政策出臺”的邏輯將會被打破。因此,未來政策預期對於周期品種的預期將處於邊際遞減過程,類似2012年底由政策刺激所催生的藍籌行情或難再現。

目前周期品種處於預期扭轉的第一階段,即預期驅動階段,由於長期壓制周期股的政策因素,如地產調控等隨著經濟增速的中長期回落逐步松綁,這一階段周期品種的反彈往往與基本面無關。而隨著這部分政策因素逐步被市場消化,未來周期股的走勢將回到“政策”與“業績”的驅動。以政策預期扭轉最為受益的地產股為例,隨著房價回落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地產股再融資和限購松綁等政策預期將面對地產實際銷售數據、開發商毛利率等業績的沖擊。以招保萬金的3月銷售數據而言,分別同比下降5.1%、6.8%、11.04%、13.83%,而去年7月以來國內房地產成交量增速持續下滑至負增長,未來市場對於房地產市場的下行預期一旦加劇,很可能對沖短期的政策松綁預期,因此地產股的反彈持續性有待觀察。同理,經濟持續下行背景下的信用兌付風險是否會加劇,也將中期制約金融股的反彈空間。因此周期股在經濟下行的大趨勢下,僅僅依靠政策松綁預期很難走出持續性反彈行情,指數的反彈空間也相對有限。

去估值后成長股仍可期待

去年創業板為首的成長股牛市是對於轉型的一次預演,今年作為經濟轉型的元年,也必然對應著傳統發展模式下利空集中兌現一年,全社會融資杠桿的下降和局部金融風險的暴露都將給二季度的A股帶來許多不確定性,而在這種不確定下,市場形成合力的概率有限,但對於成長股而言,則是構筑“黃金坑”的時期。

分析二季度市場所面臨的幾大風險點,即房價下行風險、影子銀行的信用風險、人民幣升值預期打破風險等都是針對過去投資驅動模式的一次風險出清,是舊模式向新模式轉型的必然階段,這也奠定了二季度市場夯實底部的主基調。由於成長股的市盈率已經透支部分改革紅利,因此二季度基本面環境的不確定性會成為成長股完成調整的導火索,從幅度和空間上分析,以創業板為首的成長股調整仍未到位,二季度此類品種調整的大基調不會改變。IPO的重啟短期也會加劇市場對於成長股供給的負面預期。

二季度市場主要風險集中於傳統行業,而代表新興產業模式的成長股則是基於估值壓力的主動調整,未來上漲的邏輯和預期支撐並未改變,因此二季度仍是關注成長的節點。當成長股經歷一波30%以上的中期調整后,結構性機會重新涌現。代表轉型方向的資訊技術、以文化傳媒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國防軍工、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品牌消費品等仍是設定重點,其中的優質龍頭將會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中流砥柱。

廣州萬隆:突發利好引大象股暴動 警惕股指虛漲跡象

周四午后部分大盤股集體異動拉升,推動滬指打破震盪格局一度上漲近2%.但與此同時,早盤居於領漲地位的中小盤股卻沖高回落,利好擠出效應凸顯。這一現象表明,利好的脈沖刺激並未改變市場的結構性特征,投資者需提防指數"虛漲"效應。

盤中大盤股異動,主要緣於一則訊息的刺激: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獲批,試點初期,滬股通的股票范圍是上證180、上證380的成分股,以及上交所的A+H股。由此影響,滬市的相關A+H股集體大漲。但奇怪的是,滬指大漲,創業板、中小板等指數卻相繼回落,此前權重與題材的蹺蹺板節奏再次延續。

其實就利好訊息本身來說,既突然卻並不意外。近兩年來,由於創業板等小盤股的持續火爆,深市交投趕超滬市。滬深兩市的利益不均倒逼上海加快市場改革,無論是新興產業板、優先股試點、還是上市地自由選擇,還是周四推出的滬港互通,都反映出高層激活上海市場的意圖。同時,隨著IPO重啟臨近,監管層也需要提振藍籌以穩定大盤。

但我們廣州萬隆認為,由於IPO排隊堰塞湖依舊嚴重,投資者信心不足,且市場仍然以存量資金博弈為主。即使大盤股受提振,資金從題材股撤出回流滬市,但利好的實質性有限,只會強化市場的結構性特征、而非系統性機會的來臨。而對於投資者來說,手中無好股,則盈利難度依然較大。

因此,緊抓主線深度挖掘個股,不僅是當前也是未來較長時期的重要課題。投資者唯有緊跟主力的炒作邏輯,以改革轉型、政策導向、事件驅動、產業資本運作等為方向,才能踏準節奏掌握主動。

我們認為,一是市場化並購重組主線,該主線不僅獲得國務院出面推動,還具備化解IPO堰塞湖、激活市場存量資金的深意,炒作或貫穿全年;二是如地產、銀行等部分超跌藍籌,包括上述港滬互通的A+H概念,存在局部反彈機會;三是利好反應未充分未被爆炒的轉型產業題材,仍具備反復的小波段炒作機會,值得投資者挖掘版面!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