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打臉」背後的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4-11 08:38


「打臉」背後的危機(周韶華報導)

最近新聞、在網路的標題上,常常可以看到「打臉」這兩個字。蔡正元、邱毅、胡幼偉,都成了「打臉」新聞的主角。「打臉」這個字眼背後突顯的嘲諷文化以及負面影響,頗值得深思。傳播科技越來越高明,但是新聞客觀中立的理念,卻離我們越來越遠。


「打臉」是PTT上流行的用語,就是在筆戰、口水戰的時候,愛講大話的鄉民,被其他鄉民拿出專業知識,指出謬誤。

無論是網路還是新聞媒體,新聞已經被「戰文」取代。戰文若能澄清事實,是觀眾之福。不過戰文已經逐漸變成單純的罵文。戰贏的一方再加上一大堆旁觀者,用一種創意方式來嘲諷,希望讓對方羞愧致死。這種創意嘲諷也有專有名詞:那就是「酸」與「嗆」。戰文當中,勝敗輪轉,不斷出現的事實駁斥了之前的嘻笑怒罵。溝通的最後只出現了「溝」,卻沒有「通」。

為什麼會出現這次太陽花學運?許多群眾的聲音是:受不了了!政府始終沒有聽到群眾的想法,還一意孤行。許多政府官員以及支持服貿的人則是認為:已經辦了這麼多公聽會,群眾怎麼會沒有聽到?

政府說已經辦了公聽會和講座。民眾沒興趣看複雜議題。媒體則是依照自己的立場,為了收視率的因素,只報導能激起情緒的部分。最後,每個人都哀怨又激動:「為什麼你不懂我的想法?」激憤推動了社會運動。激情過後,留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傷痕,不是來自於對服務貿易協議的思考與辯論,而是來自於辯論過程中激烈的語言傷害。

網路上的「嘲諷」、又「嗆」、又「酸」的文化,早已深入傳播媒體以及真實的生活之中。於是我們有了一堆能夠讓人與自己都激動又憎恨的傳播技巧,透過迅速、廣為流傳、無法證實、無法節制的傳播科技,讓我們互相傷害。一大堆熱情的網友肉搜與爬文,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往前衝。過了一陣子之後,又有新的訊息駁斥之前的訊息。

很多網友只看網路而抨擊新聞媒體,其實網路與媒體都已經成了消息來源,失去了傳統媒體的平台功能。在反反覆覆的謠言與澄清當中,媒體賺到錢,意見領袖得到名望,觀眾只留下一堆錯愕與傷痕。

至於那些想要找到逐漸顯露的真相的群眾,只能在一次又一次挫折的傳播經驗當中,掙扎著要放棄還是再次嘗試用網路或者傳統媒體互動,希望能找到一些訊息,幫助自己更認清這個世界。

新聞編輯學早已有了客觀中立報導的技術,儘管這項技術並不是毫無缺點,但是相較於毫無客觀中立造成的傷害性後果來看,優劣立判。如果新聞的客觀中立是無法被期待的,那觀眾還有最後一個消極的手段:看待新聞如同看待八點檔連續劇,所有灑狗血的新聞訊息都當作劇情的一部份,跟真實世界無關,每一集都可以從頭開始看,看到最後一集,總會有個結果的。那時候再說吧!(圖片截取自網路)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