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洛:國企上市高管一夜暴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3-07 11:39
節選自劉軍洛《中國式金融魅影》
編者按:地方債,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地方政府瘋狂舉債、超前建設,其利用對土地收益的過高預期大筆舉債。如今,各地相繼進入地方債務償債高峰期。在房產調控大背景下,債務越滾越大,猶如懸在地方政府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13年6月15日下午,山東省兗州市人民醫院宣布改制,醫院將由華勤橡膠工業集團接管,其中,60%的股份歸華勤集團所有,40%歸政府。突如其來的訊息,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醫院員工對此表示震驚,“一夜之間,我們就變成了民營醫院”。
6月15日下午,兗州市人民醫院召開中層以上干部會議,宣布改制。就在開會當天早上,一位院級領導還帶領職工外出采購,中午他接到電話通知“下午必須到場開會”。當天會議內容讓參會者始料未及:醫院宣布改制;院長成了末代皇帝溥儀,不再主持日常工作;該院職工身份雖然多種多樣,包括在編工作人員、合同制工作人員、勞務派遣合同工、轉業軍人,有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但改制后,薪資問題、人員去留問題都成了員工關心的話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再是事業單位了,原來花錢憑關係搞到的編制沒了。
兗州市人民醫院是創建於1897年,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躲過了戰爭,躲過了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制,但最終還是沒躲過中國經濟大發展后的地方債。在2008年的“4萬億”之后,兗州市人民醫院舉債擴建達到頂峰,資產為建醫院都被全部抵押出去了。該院新院區耗資高達16.5億元,在2011年,兗州地方財政收入也不過27.43億元,醫院擴建資金令政府財政明顯吃不下,舉債擴張財政難以為繼,只能賣醫院。
地方債就像布滿在中國大地每一個角落的地雷,正在局部定點引爆中。地方債加劇系統性風險。難道又要靠賣了?從償債條件看,除財政收入外,我國地方政府擁有固定資產、土地、自然資源、公共事業的經營權等可變現資產比較多,可通過變現資產增強償債能力。
地方平臺償債缺口、房地產泡沫、過剩的產能,三足鼎立的三個系統性風險是相互聯系、互為傳導的。只要某一環節出現較大的事端,甚至僅僅是蝴蝶扇動了翅膀,風險會瞬間傳導,資產價格即刻大幅縮水。現在看來的風平浪靜,只是危機沒引爆,壞賬未暴露而已,如果宏觀金融政策實施緊縮性刺激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會發生質變。將是“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中國的體制改革其實就是國有資產產權的轉移,改革經歷30多年了,即7000萬人集中大下崗后,我們的一些國企依舊沒有停止過轉賣的步伐。這種轉賣,帶給地方的只有各種形式的債務和隱形的負擔。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做出犧牲的我們一次次隱忍了,因為畢竟生活還過得去,雖然有失公平。但是,這種出賣積累的債務會在我們逐漸變得沒有承受力的時候,突然遇到一根稻草,我們隨時伴隨著的是來自各方面各種形式的地方債的同時同步的坍塌。這種賣除了肥了食利者,不但不能解國企一時之困,反而等來的是越來越發酵的隱患集中爆發的那一刻。
一個國企,雖然有數億、數千萬元的實物資產,但不能生產出好的產品,產品沒有市場,企業冗員、缺乏技術、做賬不實,想要賣出好價錢很難,所以只能賤賣。
一些國企老總們由於工資待遇低,所以必須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國企在制定改制方案時往往采取mbo(管理層收購)方式。他們利用我國的財務法律制度漏洞,實施mbo的上市公司管理層,利用資訊不對稱,通過調劑或隱藏利潤的辦法擴大賬面虧損,然后利用賬面虧損獲得較低的收購價格,甚至逼迫地方政府低價轉讓股份給管理層控股的公司,如果地方政府不接受,則繼續操縱利潤,擴大賬面虧損,直至上市公司被st、pt后,再以更低的價格收購。
中國國企的一些老總,一人可以持有企業5%~10%以上的股份,管理人員可以持有企業25%以上的股份,國企資產增值的大部分歸了管理層,國企一上市這些老總們就可以一夜暴富,甚至再經過幾次“改革”就可以達到巨富,國企資產為國家所有,同時這些國企獲取上市溢價發行這一稀缺資源也是國家給予的。國企老總利用掌握的稀缺資源就可以富可敵國。
很多地方政府的國企改制就是一個賣,至於國企改制后的命運,則聽之任之,那些吃掉國企的投資者往往成了投機者,等把國企“價值”炒高后,再轉手賣掉,或引進的投資者缺乏經營能力,把改制后的企業一步步拖向泥潭,造成很大的經濟和社會隱患。然后再想辦法mbo。
然后地方國企還可以玩破產逃債,形成銀行呆壞賬,而當地法院會沆瀣一氣。反正“破”掉的是國有銀行的資產,而地方企業則可以逃掉銀行債務,這是地方政府逃掉地方債的手段。
誕生於1949年1月的鐵道部,在“解放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在豪言壯語中全力為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幸福生活服務,至今已經歷64年春秋了。如今,和共和國同齡的鐵道部也在改制中退出了歷史舞臺。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原鐵道部的總資產為43044億元,負債為2660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1.81%,稅后利潤則為-85.41億元。而且鐵道部負債呈連年增加的趨勢,其中長期借款達20604億元,占總負債的77.74%。即便有巨額負債,鐵道部的負債率還是低於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
國務院對於走向市場化經營的鐵路總公司成立的批復也明確指出, 2.6萬億元負債歷史債務問題沒有解決前,國家對鐵路總公司暫不征收國有資產收益。政府還將建立鐵路公益性運輸補貼機制,采取財政補貼等方式對鐵路公益性運輸虧損給予適當補償。中國鐵路總公司將繼續享有國家對原鐵道部的稅收優惠政策,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對鐵路實行的原有優惠政策繼續執行。
鐵路建設債券仍為政府支援債券。監管部門明確將鐵道債轉為政府支援類債券,強化了其國家信用色彩,有利於增強投資者對中鐵總的信心。
7月23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將發布2013年第一期債券,發行規模為200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表示,第一期發行的200億元暫時不能滿足目前鐵路資金的需要,需要加快地方政府、民間資本和國家的進一步資金投入,以減輕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債務壓力。未來國內鐵路建設對融資需求依然較大。
業界估算,不管采用何種路徑,2.6萬億元的巨額負債,樂觀預計也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來消化。
這些債務是誰來埋單呢?
我們的央企、地方國企都在改制,把債務和國企員工合並重組。改制以來,除了7000萬人集中集體下崗的壯觀景象,我們的國家從沒有停止過轉移債務轉移員工,並且在這種轉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如果到了我們再也包不住地方債這團火的時候,這些國企會不會集中上演1998年的集中大下崗呢?企業還在,國家還在,只是我們又被洗劫了。結果的好壞不過是洗劫的程度,還有我們底線還能再低多少的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