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牌屋:“大數據”的勝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24 10:26
美國政治題材電視劇 《紙牌屋》(HouseofCards)於2月14日推出了該劇第二季,立刻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觀爭相收看。
與傳統電視劇有別,《紙牌屋》是一部根據“大數據”製作的作品。製作方Netflix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影視網站之一,在美國本土有約2900萬的訂用戶。受該劇影響,《紙牌屋》製作方、美國流媒體巨頭Netflix上周的股價上升至439.49美元,為52周高位。
除了影視娛樂,麥肯錫在一份大數據研報中指出,大數據已經對美國健康醫療、歐洲的政府公共管理、個人位置數據、美國的零售業及製造業等五個部門生了重大的經濟影響,其中在公共管理領域,每年生約2500億美元 (約1.54億元人民幣)的潛在價值。
Netflix大數據生模式解析
受《紙牌屋》影響,2013年Netflix股價一路上揚。2013年第四季度Netflix營業收入達11.75億美元,比2012年9.45億美元增長了24%;凈利潤達到4800萬美元,比2012年800萬美元增長了500%。2013年第四季度,美國國內視頻市場新增用戶數量233萬,國內總用戶數量達到3342萬。
Netflix成功之處在於其強大的推薦系統Cinematch,該系統基於用戶視頻點播的基礎數據如評分、播放、快進、時間、地點、終端等,儲存在資料庫后通過數據分析,計算出用戶可能喜愛的影片,併他提供定製化的推薦。
Netflix發布的數據顯示,用戶在Netflix上每天生3000多萬個行為,比如暫停、回放或者快進,同時,用戶每天還會給出400萬個評分,以及300萬次搜索請求。Netflix遂決定用這些數據來製作一部電視劇,投資過億美元製作出《紙牌屋》。
此前,從2012年開始,各大流媒體公司包括Netflix、Hulu、Amazon、Youtube等都加大了原創內容的投入,Amazon“亞馬遜工作室”甚至在2010年底就開始運作,但直到《紙牌屋》的出現,Netflix美國用戶數才一舉超過傳統電視媒體巨頭HBO。這其中的原因就是Netflix通過數據分析準確把握了用戶的脈搏。
Netflix發現,其用戶中有很多人仍在點播1991年BBC經典老片《紙牌屋》,這些觀中許多人喜歡大衛·芬奇,觀大多愛看奧斯卡得主凱文·史派西的電影,由此Netflix邀請大衛·芬奇為導演,凱文·史派西為主演翻拍了 《紙牌屋》這一政治題材劇。2013年2月《紙牌屋》上線后,用戶數增加了300萬,達到2920萬。
MarketsandMarkets報告顯示,2013年至2018年,全球大數據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為26%,從2013年的148.7億美元增長至463.4億美元。推動全球大數據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於企業持續升級業務流程,改進運營效率。而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非結構化數據的快速增長,企業需要基於這些數據的預測性分析服務。
“大數據”安全有賴政策立法
從2012年開始,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將研究重點投入到大數據中。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發倡議”,加強從海量數據中分析提取信息能力;日本政府也發布“活力ICT日本”計劃,目標在大數據應用所需的雲計算、感測器、社會化媒體等智能技術開發。2013年,英國政府宣佈投資6億英鎊,發展大數據、合成生物等8類高新技術,其中信息行業新興的大數據技術將獲得1.89億英鎊,佔據總投資的近三分之一。澳大利亞政府近期也出台了其大數據戰略規劃方案。
雖然大數據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由於數據存儲在伺服器端,由此帶來的隱私泄露和數據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稜鏡”事件泄密人披露,自2009年以來,美國國家安全局一直從事侵入中國內地和香港的電腦系統。美國政府多年前即已經開始基於海量數據的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美國政府監控的信息來源主要有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檔案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社交網絡資料等,並在此海量數據中挖掘情報信息。
《華盛頓郵報》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曾通過多種手段,每天搜集近50億條手機位置信息,這個名為“伴隨—旅行者”的項目監視、分析有關個人地理信息的隱私數據,並可追蹤移動路徑和活動範圍。該行為涉及的技術包括通信纜竊聽、手機位置信息採集以及GPS數據竊取等。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發布研報認為,大數據將在未來兩年內引發網絡安全界的革命。到2016年,全球25%的企業將採用大數據來解決安全問題,當前這個數字只有8%。此外,大數據將影響到大多數安全設備和解決方案,包括網絡監控、認證和授權、身份管理、詐騙發現、風險與合規等。
歐洲網絡與信息安全局近日發布的《2013年網絡威脅透視報告》也指出,大數據和物聯網成為網絡安全兩大新戰場。要用好大數據,不應當是販賣用戶隱私等原始數據,不應挖掘個體數據信息,而應在技術上使用用戶符號特徵,規避大數據給用戶帶來的隱私泄露的恐懼。
除了技術手段之外,政策和立法才是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數據安全的根本。通過立法,區分政府掌握的公用數據和可用於交易的商業數據,制定相應的政策標準。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