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國際財經】達沃斯論道︰世界將現收入差距大等十大趨勢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證券報

世界在2014年將演繹哪些主要趨勢?全球大眾又該如何應對?

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斷適應的氣候變化、癱瘓的政府、創新型的城市……當今世界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飛速變化之中,這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如果想要有效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決策者們就必須緊跟時代腳步,做到防患於未然。

2014年已經拉開帷幕,眾多機構、組織紛紛發布經濟展望報告。不過,有一份報告頗有些與眾不同——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的旗艦出版物《2014年全球議程展望》報告(下稱“報告”)。它提供了未來12至18個月內有關挑戰和機遇的前沿觀點,歸納出對世界產生最重大影響的十大趨勢,利用最先進的全球智慧網絡和集體智慧,探討人類未來所要面對的最重要議題。


中東和北非緊張局勢升溫

報告顯示,世界各地的專家都認為,中東和北非社會緊張局勢不斷升溫將是2014年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

阿拉伯世界內部正在發生一場思想戰爭,而這場戰爭正在使一個未來命運充滿不確定性的地區走向分化。

兩年前,爆發政治動盪的國家似乎都走上了一條簡單而清晰的新生之路。當時,全世界都認為,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亞的轉型最終將會使它們的社會更加多元化、民主制度化,實現經濟繁榮。這條新生之路在短期內或許會布滿坎坷,但至少能夠看到終點。

此後,隨著政治動盪的持續升級,很多人開始對最初的樂觀預期產生懷疑,無論是整個地區的前景還是各個國家的未來都變得更加復雜難料。目前,一個越來越普遍的觀點是,中東和北非地區正處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時期,而其基本表現就是社會分化。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的調查結果也支援了這種觀點。

調查顯示,目前中東和北非地區有多達45%的民眾認為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政局不穩,而將失業視為最大挑戰的只有27%。

在此背景下,處於激烈競爭的各政治派別彼此間缺乏信任,社會大眾中彌漫著互不寬容的氣氛,本就脆弱的國家轉型未能步入穩定軌道。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緊張局勢的升溫。

報告稱,阿拉伯世界已經進入一個持續動盪的時期,未來既有可能嘗到希望破滅的苦果,也有可能迎來滿血復活的一天。

收入差距拉大

毋庸置疑,持續加劇的分配不公已成為全球輿論熱點。這也是人們想要了解更多的一個問題。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收入差距問題是全球十大趨勢中最令受訪者感到不滿的一項。

不斷拉大的財富差距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對很多國家的社會穩定造成沖擊,並成為全球範圍內的安全威脅。過去,人們主要關注那些處在經濟階梯最底端的國家,其人民多數都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但今天,中等收入國家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窮人。雖然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增長勢頭依然強勁,但人民中很大一部分卻被甩在了後面,沒能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在這些國家,只有少數人能夠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經濟紅利,而多數國民則被排除在中產階層之外,淪為貧困人群。

根據調查,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公已經成為北美地區的頭號挑戰。在過去十年里,美國社會創造出了驚人財富,但其卻落入了極少數人的腰包,而且這些人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小。報告認為,這種不公的根源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並無二致。其中,首要根源就是整個社會對於高質量的小學和中學基礎教育普及不夠。此外,供孩子上大學的花費對於美國一般中等收入家庭來說過於高昂。高等教育曾被視為經濟流動性的平衡器和發動機,但如今正在變成無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當世界各地的人們發現自己在教育、收入和健康方面受到的威脅日益加大時,他們就會用行動來反擊分配不公的現狀。

報告指出,扭轉分配不公狀況的關鍵在於運用一種長效、綜合的方式解決貧困問題。要賦予人民必要的能力,使他們掌握應有的技能,以努力創造更加繁榮的未來。還應該把目光放得更寬,關注諸如性別歧視等社會不平等現象。

結構性失業長期持續

世界終於清醒地認識到頑固的結構性失業問題。越來越多的人一致認為,如果再不重視失業這個慢性病,社會衝突將會愈演愈烈。民眾,尤其是年輕人,需要切實的就業保障,否則我們將看到社會犯罪率不斷攀升、經濟停滯不前、社會解構持續惡化。

各國政府和企業界都意識到了上述挑戰的存在。在世界經濟論壇的這份報告中,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北美和歐洲的民眾在被問及政府應該優先解決什麼問題時,一致選擇了“就業機會不足”。

報告認為,要想改變現狀,就應當推動實現真正的創新和投資,並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展跨國合作。關鍵在於政府和私營部門要以全球化的視野看待失業挑戰,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逆流。

政府必須建立起一套能夠促進就業和實現經濟穩定的監管體系,其首要任務就是鼓勵企業創造並提供就業崗位。這至關重要,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得到終生就業的保票。如今的企業員工是在一個全球化的環境中參與競爭,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素質培訓、軟技能培訓以及獲得再培訓的機會。

報告指出,技術及其帶來的效率常常被視為造成失業問題的元凶,但其實工作機會本身並沒有消失,它們在不斷發展進化。一個行業的損失往往意味著另一個行業的收獲。

網絡威脅加劇

僅僅在不久以前,提起“電子軍隊”這個詞,人們能聯想到的還只是上世紀80年代由施瓦辛格主演的那些科幻電影。但今天,這個概念已經不再是娛樂業的專利。一個名為“敘利亞電子軍”的駭客組織,已經成功入侵過諸如推特和《紐約時報》網站這樣的美國在線媒體並使之短時間癱瘓。這讓人們普遍意識到“電子軍隊”的真實存在。

隨著駭客在網上對企業、政府和個人發動攻擊的形式日益復雜,數字戰爭正在升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的調查結果顯示,50歲以上的人比50歲以下的人更擔心網絡攻擊。但實際上,隨著網絡技術向雲計算的轉移以及物聯網的興起,我們每個人都難逃數字戰爭的影響。

那麼我們面對這些威脅能做些什麼呢?

報告指出,對於各類政府部門、私營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來說,與其想方設法去預防所有可能發生的網絡攻擊,倒不如專心確保自己在遭到網絡攻擊後不至於蒙受災難性的損失。

應對氣候變化乏力

過去三四年內,極端天氣事件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發生,而且較以往發生得更頻繁,強度也更大。正因為如此,人們開始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威脅。

在今年的十大趨勢中,“應對氣候變化乏力”排名第五位。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安

娜?菲格雷斯在報告中稱,之所以只排名第五,是因為人們直到如今仍舊嚴重低估應對氣候變化不力可能引發的後果,否則這個問題應該排在第一位。

但她也表示,目前對氣候變化的應對乏力,並不代表真正的不作為。“我們已經采取了行動,而且正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但前進的步伐還不夠快。”各國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都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並且正在落實之中,但還遠遠不夠。

報告稱,任何國家都不能等到有了具體變革行動後再著手制定政策,也不能等到有了完美政策後才考慮行動。政策和行動必須並駕齊驅、相輔相成,才能形成全力並取得成功。

對經濟政策的信心下降

後危機時代,發達國家普遍存在新投資匱乏和再就業疲軟的現象,凸顯出人們對現行經濟政策的信心缺失。

10%的全球議程調查受訪者把經濟困難或金融問題列為2014年最緊迫的難題。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國際貨幣體系”專題小組主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第一副總裁約翰?利普斯基在報告中稱,這種信心下降有三重原因︰一是危機的範圍之廣和強度之大;二是危機爆發後復甦進程的步履蹣跚;三是經濟政策中不切實際的盲目預期。

年輕人尤其對目前的經濟政策持批評態度。調查發現,50歲以下的受訪者比50歲以上的受訪者更關心經濟問題對自身的影響,其中18至29歲年齡段的人更是把經濟列為頭號難題。

報告稱,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機制的確立,是對於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機做出的最有遠見的反應,但遺憾的是,這一機制的潛力被明顯低估了。

代表著世界三分之二人口和8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個國家領導人能夠定期坐在一起舉行會議,這是史無前例的。G20峰會機制最初對危機做出的制度性回應曾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可惜後來這一機制漸漸失去作用。但無論如何,攜手合作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最佳途徑。

領導者價值觀缺失

全球領導者們在多大程度上願意服務大眾?又有多大成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

報告稱,目光短淺的領導者不會認識到,維護民眾的共同利益才是實現長期繁榮的唯一途徑。

在這個問題上,年輕人的感覺最為強烈。調查發現,讓40歲以下的受訪者最不滿意的就是政府對於領導者價值觀缺失問題的模式。但他們發現自己無法改變國家的發展方向,因為在外人看來,他們太年輕也太缺乏經驗,不足以擔當重任。

資訊爆炸帶來了無數意見的大踫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全球領導者必須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因此,人們需要擔心的不是價值觀的缺失,而是應該秉持什麼樣的價值觀。理想的價值觀不能只顧及私利,而應具有廣泛分享的精神。

報告呼吁,領導者應擁有全球視野,不僅看到既得利益群體的存在,還要關注那些受到消極影響的弱勢群體,並幫助他們把消極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

亞洲中產階級壯大

亞洲中產階級的急速膨脹令人震驚。報告稱,目前這個群體規模已達5億人,到2020年更是將達到17.5億人,即在7年間暴增兩倍之多。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令人矚目的全球巨變之一。

擺在全世界面前的最大挑戰就是環境問題。調查發現,亞洲中產階級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增長,將給全球資源帶來巨大壓力。

報告認為,如果不斷增加的亞洲中產階級人口皆渴望通過照搬西方發展模式來達到西方生活標準,那麼全球環境恐怕會遭遇災難性的沖擊。2010年,美國人均用電量達到驚人的13395度(千瓦時),相比之下,中國和印度的人均用電量分別只有2944度和626度,還不到美國的零頭。

我們無法抑制亞洲中產階級的急速膨脹,但每個人都應該以更負責的態度善待環境。

超大型城市 重要性上升

從全球變暖到無家可歸,從債務危機到能源短缺,從水資源匱乏到傳染病爆發……如今的城市已經變成了翻滾冒泡的熔爐。但同時,城市本身也是尋找良策應對挑戰的希望所在,因為這里是創新、創意和創富的搖籃。因此,眼下的緊迫任務就是讀懂城市,特別是讀懂那些人口超過1500萬的超大型城市。

這些規律反映了世界各地人際和社會網絡的共同點和相似性,而聯接紐帶正是人。所有的城市都有著同樣有效的DNA,因為它們都是由人組成的。城市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網絡,也是一種復雜的自我適應系統,無論城市之間在地理面貌、政治體制或是經濟模式方面有何不同,這些網絡和系統都會以類似的機理發生作用。

全球議程的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受訪者都認識到了超大城市的重要性,但對於它們未來會走向何方,是在社會各項條件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繼續無限擴張,還是像倫敦和紐約那樣發展為主要經濟引擎和現代化大都會,卻無人清楚。

真正的國際大都市應該能夠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互動,正是人類活動創造了妙不可言的喧嚷氣氛和城市靈魂。這樣的城市本身就是鼓勵人們創新和奮斗的源泉,也成為提高經濟和社會抗風險能力和取得成功的主要動力。

網上虛假資訊快速傳播

任何網上資訊都是一個更大更復雜的社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之相伴的是眾多因素的互聯互通。因此,報告指出,我們不能只盯著特定的傳播媒介,而是應該深入檢討造成虛假資訊大行其道的政治文化背景。

與此同時,對虛假的真正含義做出界定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同樣緊迫的工作是全力應對網上虛假資訊的海量發布和快速傳播。當你適用社交媒體時,實際上是在和大數據打交道。為了正確理解這些資訊,就需要借助計算機的力量,同時輔以人工評估,防止對資訊的解讀脫離實際,斷章取義。

報告提醒道,每一條虛假資訊的傳播都是獨立的個案,需要分別加以審視,同時充分考慮其傳播以來的社會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在對虛假資訊進行分析解讀時,至關重要的是把相關資訊放在大環境下進行人工評估。只有完整的情境才能還資訊以本來面目。 (嚴婷)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財華中國網 (http://www.finet.com.cn) 或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

FINT[PFSTBMX,51,5101]

X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