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貧富差距擴大的奧秘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1-15 08:33
資深媒體人趙靈敏撰文:貧富差距的擴大已經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其潛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動盪的風險不容低估。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初,公眾對於銀行業和富人的反感情緒達到了高點,“吃掉富人!”、“讓他們血灑街頭”等極(通信/連接)埠號不絕於耳,多國政府甚至出臺了“富人稅”等措施來縮小貧富差距,法國75%的稅率更是舉世皆知。5年半過去了,情況有改善嗎?
近日,著名民調機構蓋洛普的最新調查給出了答案:全球范圍的貧富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
這項歷時6年、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顯示,全球最富裕的3%居民的家庭收入,占全球總家庭收入的兩成,這相當於54%最貧窮居民的家庭收入總和。收入不平等現象最嚴重的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和東亞,在這兩個地方,2%最富裕者的收入分別相當於63%和60%最貧窮者收入之和。
而在美國,占人口4%富人的家庭收入相當於54%的窮人家庭收入之和。2012年1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就指出:“最富有的10%的人口不再拿走全部收入的1/3,而是拿走了一半。在過去,首席執行官的平均薪資水平大約是普通工人的20倍至30倍,如今則為273倍。”
而2013年8月份蓋洛普的民調也顯示,20%的美國人稱,“在過去的一年里缺乏足夠的錢去購買家庭所需食物。”
同樣是在2013年,3月5日紐約道瓊斯指數突破了2007年秋季的歷史高位,這表明美國金融證券市場恢復到了經濟危機之前的水平。幾年前闖下大禍的金融業今天又賺得盆滿缽滿。
在作為歐洲經濟發展火車頭的德國,情況也類似。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自2006年以來,德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從14%增加到15.2%。就連一直以國民的收入平等而自豪的日本,情況也在惡化。目前日本的貧困人口比率達到15%。
據報導,因為企業大量倒閉和減員增效,很多年齡偏大的失業者只能從事一天一結賬的臨時工作,工資處於最低水平,5個小時只有4000日元不到,交通費還得自己負擔。除掉吃飯和住宿,他們每天能攢下來的錢為零。別說存錢,他們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沒飯吃。
可以說,貧富差距的擴大已經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其潛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動盪的風險不容低估。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2年全球風險報告》就稱,“占領華爾街”運動和阿拉伯民主運動等事件表明,財富分配不公加劇所帶來的沖擊可能影響全球化進程,並對全球經濟構成威脅。
全球貧富差距之嚴重,連新任教皇弗朗西斯都看不下去了,他在上任后的首篇教宗告誡文中就抨擊現代資本主義助長金錢崇拜並導致貧富差距日趨嚴重。
全球貧富差距的擴大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人們則莫衷一是。但整體而言,全球化、互聯網科技革命和政府的稅收政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全球化時代,一種產品不但可以在國內賣,還可以在國外賣,市場的擴大帶來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增加,但這種利潤更多分配給了母公司的企業主和高管,而不是參加生產過程的普通勞動者。這是因為資本可以全球流動,勞動者卻不能,資本總可以在全球找到成本更便宜的地方。
另外,跨國公司的管理范圍越來越大,管理層承擔的職責也越大,相應的收入也越高。而普通員工的職責范圍並沒有多少變化,加上很多工作被計算機所取代,收入水平無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近年來風起云涌的互聯網和知識經濟也加劇了貧富分化。這一產業利潤極大,創造的就業卻不多,這使得財富更加集中。
Facebook上市后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但只雇傭不到3000人,而傳統制造業的代表通用汽車市值為350億美元,光美國本土的雇員就有7.7萬人,全球則有21萬人。
而科學技術最終還是屬於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100年前,窮人家的孩子可以中途輟學,靠自我奮斗而成功,但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小。
稅收的調節作用失靈,同樣加劇了貧富分化。在美國,華爾街游說國會,居然把銀行和各種金融機構為別人資本理財的工作收入,也算成是資本增值所得,從而享受15%的低稅率。再加上各種逃稅避稅的漏洞,這才出現巨富巴菲特的稅率低於秘書的情況。
而在中國,經過稅收調整后的基尼系數甚至比稅前還要高。這是因為以增值稅等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務制度,實際上是一種累退稅,低收入者的稅負比例比高收入者更高。
另外,美國著名保守派作家默里在《分化:1960到2010年的美國白人狀況》中則給出了另一個與眾不同的解釋——貧富分化的根本動因是智商,而不是人為原因。
知識經濟使得智商與社會成功和社會地位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智商男女彼此娶嫁,生育后代,使得智商驅動的社會分化,成為世襲的固化現象。
而因為智商大部分來自遺傳,受后天影響的程度很小,所以政府再花錢,也只能救急,而無法救笨,給予這些人成功機會。
以上解釋足以讓所有不夠聰明的人心灰意冷,也似乎讓一切致力於減少貧富差距的公共政策變得可有可無。
然而,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貧富差距無可避免地在擴大,公共政策的作用和相關的努力才變得空前重要。這是因為貧富分化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現象,這種現象本身是中性的。
人們之所以將貧富分化視為洪水猛獸,是因為它可能帶來社會動盪。而貧富分化之所以會帶來動盪,則是因為少數人不正當的致富手法帶來的民眾心理的失衡。
如果人們是在基本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競爭,因為智商、機遇和努力程度的不同產生了貧富差異,大多數對此是能接受的。這就是為什么美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仇富情緒卻沒有明顯增強的原因。
這樣一來,為了減低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動盪的風險,政府就應該為人民創造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競爭機會,平等的法律和政治環境,平等的稅收,平等的醫療和社會保障等等。
這些措施也許不能遏止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但它一定能改變人們對此的接受程度和看法,從而緩和社會矛盾。而正因為貧富差距還在擴大中,相關公共政策的出臺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
作者趙靈敏,資深媒體人 (BWCHINESE中文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