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舉正專欄】天啊!布魯塞爾被攻擊了!
苑舉正 2016-04-01 11:10

3月22號是一個令人震驚、難過與憂慮的日子。對我個人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受到恐怖攻擊的布魯塞爾,是我在比利時留學的首都。
當天晚上,我打電話給住在比利時的幾位同學。第一個同學就住在機場所在地,Zaventem。他的菲律賓裔太太接到電話,聽到我的聲音後大喊:「我們現在不能外出也不能進來,跟活在荒島上一樣!」我立即表達我的哀悼之意,但熱情的菲律賓個性,讓她反而對我說:「別難過,要樂觀,從今以後我們就更安全了!」
其他的同學,都以相同驚嚇的口吻說,不敢相信這場恐怖攻擊,機場出境廳的兩場爆炸加上地鐵Maelbeek站的一場爆炸,居然造成32人死亡,超過200人受傷。我和我太太,聽到這個消息時,茫然地看著電視螢幕,有想哭的感覺。
我們哀傷的原因相同:為什麼一個像人間樂園的小國,居然會成為恐怖分子的大本營?電視中,聽到法國總統奧蘭德說,恐怖分子的攻擊目標是歐盟。沒錯!歐盟的總部在布魯塞爾。而這個城市也一直以準歐洲首都為榮。其實,何止歐盟,連全世界最大的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也在此。
布魯塞爾的交通位置、人文環境、國際氛圍與美食天堂,是它獲國際組織青睞的主要原因。然而,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十年當中,這個優越的地位,會變成今天這般模樣呢?答案是,融合差異的多元精神未能跟上寬容的移民政策。
我在比利時讀書的時候,就注意到離布魯塞爾南北兩個火車站不遠的區域,住有大量的阿拉伯裔居民。這些大多來自北非地區的移民們,維持自家的語言、信仰與服裝,大多擁有比利時國籍。這些「歐洲人」無法脫離家鄉的召喚,卻也不認同歐洲的號召。
在很短的時間內,這些夾雜在不同世界中的回教年輕人,採取了自我肯定的伊斯蘭教義,認為獲得認同方式,就是大膽擁抱激進的思想,甚至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結果是,歐洲青年赴敘利亞參與內戰的人口中,比利時佔據最高比例。從敘利亞回來的戰士們,多次在法國與比利時境內發動攻擊,惡名昭彰。
這一次在布魯塞爾發生的事情最具震撼性,原因是在機場出境大廳所攻擊的是美國航空公司。在地鐵所攻擊的車輛,是從Maelbeek開往Shuman的列車;Schuman是最早建議成立今日歐盟的盧森堡出生之法國政治家。歐盟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作為總部之車站名。
事件發生後,各界對於比利時的維安能力,大表懷疑。長期關係不合的法語區與荷語區,不但讓比利時成為各自獨立的邦聯國家,也讓布魯塞爾的安全執法團隊,多頭馬車,無法共享資訊。當土耳其總統艾爾段親上火線,直指此次事件中,有一名比國籍的自殺式炸彈客,曾經在土國被捕,遣送回比國,卻無罪開釋時,比利時的總理與內政部長立即引咎辭職。
本次事件對於歐盟而言,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經濟衰退、歐債危機,中東難民、英國脫歐等問題,已經讓這個人類最大的實驗機構搖搖欲墜,卻又馬上發現自家門前充滿了無從檢查的定時炸彈。任何一項攻擊事件,除了會造成心理上的震撼與恐懼之外,還會增加彼此之間的不信賴感。
歐盟原來最重要的經濟利器,就是申根條約中的自由移動。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讓歐盟中的四億三千萬人口形成一個經濟大國,可以與美、中、日抗衡。如今的情況,當各國只顧自己利益,為圍堵難民,重新檢查邊界時,大家開始擔心,歐洲不會回到小國林立的局面吧?
我可以很篤定地告訴大家,不會。原因並不是不怕下一波的攻擊,而是歐洲人會發揚在歷史中所展現的韌性,通過時代的考驗,為世人開創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式。你或許會問,我的信心哪裡來的?我說,哲學中的辯證法生效了!我樂觀的菲律賓同學說對了,以後更安全了;為什麼?
曾經有光榮歷史的歐洲國家,在恐懼之餘,必須加強合作,透過政治與經濟雙管齊下的策略,改善局面。對於比利時而言,更是如此。政治上,比利時會記取這次教訓,修改地方預算,提供經費營造社區,同化、融合以及照顧阿拉伯裔移民,尤其是規劃優惠政策,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經濟成長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政府需要下定決心,刺激經濟成長,鼓勵青年創業與就業。這些策略,配合歐洲央行實施負利率與寬鬆政策的決心與勇氣,可以一掃經濟蕭條的陰霾,甚至達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用。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讓不怕死的激進份子,看到鄰居朋友生活的改善,放下手中的屠刀。
無論如何,經濟成長是最關鍵的因素。雖然目前歐洲並不是經濟成長最好的地區,但她的組成國家都是理念豐富、文化多元與強調自由的民主國家。為了民主的未來,我們都應該期待歐洲能夠從眼前的困難中重新站起來。我們更希望,布魯塞爾受攻擊的事實,成為這個美麗城市轉型成為浴火鳳凰。
- 糧食戰線轉向南半球:亞洲為何捨美就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