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四個深層原因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3-08 08:15


范必在其撰文中認為,隨著“供給側改革”騰空出世的, 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以及科技創新這些生產要素從供給層面去分析,就會發現資源設定效率降低,尋租活動猖獗,抑制了生產要素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這正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深層原因所在。具體分析值得思考。

現代市場體系,必須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基礎上,西方古典經濟學早已認識到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現代經濟學中,生產要素已成為一個基本范疇,覆蓋了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各種資源,一般認為其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要素。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資訊、管理等也被納入了生產要素。


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從根本上否認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商品屬性,並把它們納入嚴格的計劃管理。那時的共識是,生產要素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之一,生產要素私有制則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之一。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居民消費品基本實現了市場化,生產要素市場化開始提上日程。但是,承認勞動力是商品,是不是否定了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承認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是商品,是不是否定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些爭論,一度成為生產要素市場化的桎梏。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時,明確肯定了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商品屬性。這一重大決斷成為解放生產力的關鍵步驟。

但時至今日,中國要素市場改革仍然滯后,已影響到經濟發展全域。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出現放緩,大部分研究者習慣性地從需求層面,即從投資、消費、凈出口去分析原因、尋找對策。如果換個角度,從供給層面去分析,就會發現主要生產要素領域計劃與市場並存的“雙軌制”仍十分嚴重,要素價格不但不能靈活反映供求關係和資源稀缺程度,而且出現普遍上漲的趨勢,造成資源設定效率降低,尋租活動猖獗,抑制了生產要素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這正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深層原因所在。

一是土地。1989年全國“兩會”上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土地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使土地使用權具有商品屬性。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又明確了土地用益物權。但是,中國土地並沒有實現完全的市場化。政府仍完全控制土地一級市場,並對房地產開發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執行不同的價格。招商引資中低價出讓土地,房地產開發時又競相抬高地價。在建設用地供應上,從2004年至今,國家加大了計劃管理的力度。雖然每年供地計劃數量不小,但由於計劃供地與市場實際需求不匹配,連續多年完不成供地計劃,再次驗證了“計劃管理造成短缺”這一經濟規律。而越是短缺,越會造成部分地價上漲,進而推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其價格已嚴重扭曲。

二是自然資源。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國家所有。資源使用者需要從國家手中獲得初始使用權,但這種使用權不是公開競價獲得,而是由政府授權分配使用,事實上沒有形成市場價格。而對自然資源的壟斷經營和國家定價,使其價格不能反映資源稀缺性和供求關係。譬如,油氣區塊是幾大國有企業以申請在先方式獲得。在能源的下游領域,除煤炭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外,發電企業的發電量和價格仍由政府制定,電網成為電力收購和銷售的唯一企業;油氣管網運輸、流通、進出口權,僅歸個別國有企業擁有。這種情況下,中國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在所難免。北美頁岩氣革命后,美國能源價格下降,制造業出現復甦,這對依靠低成本優勢發展制造業的中國而言,無疑形成了巨大壓力。

三是勞動力。中國戶籍制度阻礙了勞動力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流動。政府對不同戶籍提供的教育、醫療、社保、價格補貼等公共物品是不平等的。一些城市通過出臺歧視外來務工人員的規定,加強對本地方勞動力市場的保護。同樣的勞動力付出同樣的勞動,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所有制企業有著不同的價格。這些制度安排,都降低了勞動力要素設定的效率。近年來,隨著某些法規的實施,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我國的社保費率(“五險一金”)已超過40%。假如一個職工稅前工資是1萬元,企業要為他支出1.4萬元。此外,還有最低工資定期增長等規定。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必要的,但必須考慮經濟發展階段和企業的實際承受能力。目前的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不是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形成的自然上漲。

四是資本。國有企業對國有銀行仍存在剛性依賴,民間借貸成本遠遠高於國家銀行的貸款利率。不同所有制企業獲取信貸資本的難易程度不同,導致了資本價格嚴重扭曲。我國金融體系還存在大量抑制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管制措施,如利率管制、信貸規模控制、存貸比考核、限制民營企業創辦銀行、股票發行行政審批、個股漲跌停板限制等等。對資本市場不恰當的管制,同樣扭曲了資本價格。中國作為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最高的國家,利率卻是世界上比較高的。

此外,在科技創新方面,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機制;促進民間投資、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出了很多,但仍然存在“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抑制了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的發展勢頭。

由此觀之,幾乎所有能夠帶動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都存在嚴重的體制問題,並且主要集中在市場化改革不到位這一點上。這些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說還是由於政府在行政管理中,沒有分清與市場活動的界限。國家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出現了宏觀管理“微觀化”和“以批代管”的現象。加上一些部門職責交叉、機構設置不合理、行政效率不高,極大地抑制了各類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要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必須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近年來,我國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行了負面清單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放松對生產要素市場的管制,降低交易成本。下一步,對凡是市場機制能夠調節的經濟活動,政府都應當一律取消審批。同時,公開現有審批事項的“總清單”,逐步從“精簡”審批事項過渡到“精選”審批事項。(商業見地網)

本文摘自東方出版社出版的《供給側改革》一書,作者范必,有刪節

商業見地網(公眾號:bwchinesewx)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