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界最近在聊什麼:人腦裏有多少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20 16:21
不論你是不是一個科普謎,在“十萬個為什麼”精神的熏陶下,好奇心始終與成長相伴。正因為此,一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普話題常常佔據微博、朋友圈的話題榜。今天,我們選出近期科普界熱門的三個話題來聊聊。真相是深奧的,真相又都是樸素的。重要的是,我們離真相更近了一步。
果網現代快報記者 王凡 本版漫 俞曉翔
A 你知道自己腦子裏有多少水嗎?
答:正常人腦中一般保持100~160ml腦脊液,它的作用是“洗腦”
前不久,幾位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在期刊《神經影像》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從大樣本的平均數據來看,我們的腦在早上會比其他時候更大一點。人的腦子為啥會變大呢?盡管做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並沒有對此刨根問底,但他們提出了一個假作為可能的解釋,那就是腦子之所以變大,是因為你的腦子裏進“水”進多了。
正常人腦中一般保持100~160ml腦脊液
能進腦子的水自然不是一般的水,這種“水”叫做腦脊液。恰如其名,這種看起來澄清透明的液體只存在於大腦和脊髓當中。事實上,你的整個大腦完全就浸泡在腦脊液之中。
這些腦子裏的水是怎麼進去的?這就要腦子的結構了。
我們的大腦表面堪稱千溝萬壑,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小空隙,而深入腦子的內部,你就會發現更多更大的空隙。其中,較大的空隙被稱為“腦室”,那裏生長一簇一簇樹叢似的小靜脈,它們因而被稱為“脈絡叢”。這些脈絡叢便是腦脊液的“水源”,腦脊液在這裏源源不斷地生,而后順腦內外的空隙流到整個顱腔以及脊椎之內。
而在大腦之外,又有一層遍佈血管的軟膜,由於膜上血管縱橫交錯如同蜘蛛網,解剖學上就把這層膜稱為“蛛網膜”。腦脊液正是經由蛛網膜上的顆粒狀結構(即“蛛網膜顆粒”)回歸到靜脈中。
總而言之,腦脊液從腦室脈絡叢中生,流遍整個中樞神經系統,最終歸於蛛網膜顆粒之中,猶如腦中永不停息的河流。我們的腦室脈絡叢每天大約會生500ml腦脊液,但由於這些腦脊液又不斷被吸收,因此正常人腦中一般保持100~160ml腦脊液。
根據那幾位科學家的假,由於人睡覺的時候是平躺的,腦脊液的壓力分佈與站立時有異,加之一些內分泌上的原因,導致人早上起床時,腦中會包含更多的腦脊液。正可能是這些多出來的腦脊液,把腦子給“撐”大了。換句話,早上腦子大出來那一丁點,並不是因為你一覺醒來靈光乍現,而可能只是腦被腦脊液“泡發”了而已。
腦脊液不斷循環,給我們“洗腦”
作為能在腦這種“中央機構”裏來去的液體,腦脊液有什麼特別?科學家當然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可結果卻發現腦脊液的成分稀鬆平常,99%以上都是水,外加一些沒什麼特色的蛋白質、糖類和無機鹽類等。這腦子裏進的水居然差不多是人體內最接近純水的液體了,要它何用?用處大了。
如果你在涮火鍋的時候觀察過豬腦子,你會發現盤子裏的腦子雖然結構基本沒有受到破壞,但在形態上都像是癟了氣的輪胎一樣軟塌塌一坨——這是因為腦當中几乎沒有任何剛性結構,會被自身的重量壓扁。
怎樣才能不被壓扁呢?這就需要腦脊液了,由於腦的密度和腦脊液几乎一模一樣,因此腦脊液提供的浮力剛好就可以抵消腦子自身的大部分重力。某些很罕見的疾病,比如腦脊液鼻漏,就有可能會導致腦脊液過少,繼而導致大腦出現形變(也就是腦疝)從而影響功能,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腦損傷。
此外,不斷更新的、流動的腦脊液還日夜不停地洗刷我們的神經中樞,帶走神經細胞生的代謝廢物以及壞死的細胞碎片。如此看來,腦脊液循環才是名副其實的“洗腦”呀!順帶一句,這種“沖洗”作用在人睡眠的時候最為活躍,所以年輕人還是不要老熬夜。
除此以外,腦脊液還在大腦的免疫、運動緩衝、維持穩態等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如果大腦中的間隙被阻塞了,那麼腦脊液也會在大腦中積聚起來。這種癥狀一般被稱為“腦積水”。腦積水會令腦部被擠壓變形,嚴重的時候可導致腦功能受損。這時,這種“腦子進水”可就一點也不好笑了。
B 那些神曲為什麼一直在腦子裏循環播放?
答:跟大腦皮層結構有關,經常遭遇耳蟲的人部分腦區皮層更薄
《最炫民族風》《小蘋果》《我的滑板鞋》……總有一些洗腦神曲讓你一旦想起來就怎麼都趕不走。這種同一首歌在腦內循環播放的現象叫做“耳蟲”。最近,一個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對耳蟲現象的體驗和主觀感受與某些特定的大腦皮層結構有關。
單曲循環時,究竟哪些腦區在發揮功效?
耳蟲有一個正經的學名,叫做“不自主音樂想象”。它屬於一種自我發生的思維活動。在過去幾年裏,科學家對耳蟲現象展開了一系列行為學研究,發現不同的音樂訓練程度、情緒狀態和人格特徵都會造成耳蟲體驗的個體差異。
但是,由於耳蟲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很難利用傳統的神經成像技術捕捉,因此探討其背后神經機制的研究可謂少之又少。針對這一問題,勞倫·斯圖爾特教授領導的團隊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既然耳蟲是一種個體差異很大的體驗,同時每個人的大腦結構也各有不同,如果能找到這兩種個體差異之間的關聯,或許就能知道,當我們的大腦進入單曲循環模式時,到底是哪些腦區在其中發揮功效。研究人員一共招募了44名被試者,並請他們填寫了《不自主音樂想象量表》。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收集了被試者的大腦磁共振成像數據,分別對灰質體積和皮層厚度進行了統計。
右側額下回區域的皮層厚度減少,讓“耳蟲”有了可乘之機
結果發現,與那些耳蟲出現頻率較低的被試者相比,經常遭遇耳蟲的被試者的部分腦區皮層更薄。這些腦區主要包括右側哈氏回和右側額下回,前者與聽覺知覺和自主音樂想象密切相關,后者則參與了音調記憶的加工。研究者分析指出,右側額下回區域的皮層厚度減少可能會導致大腦對自發聽覺活動的抑制能力下降,從而讓耳蟲有了“可乘之機”。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被試者對耳蟲體驗的評價,與右側海馬旁回以及左側額中回的灰質體積有關。研究者推測,右側海馬旁回皮層的灰質體積增大,有利於耳蟲相關的記憶和情緒的提取,另一方面,左側額中回的灰質體積減小,可能導致記憶內容本身的“鮮明程度”下降,從而減弱其對手頭上任務的干擾。不過,研究者指出,要想更深入地探索耳蟲現象的神經機制,還需設計一些能夠在實驗室內完成的行為任務,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C 有一種聲音,超過35歲就聽不到了?
答:沒有什麼依據。孩子對聲音更敏感,大人對難受的程度感受更強
近日,一篇名為《據超過35歲的人,就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了》的文章在朋友圈瘋轉。文章打開是一個音頻,有人聽見了刺耳的噪音,而有人什麼聲音都聽不見。這是為什麼?這段聲音會“變魔術”嗎?
聽力測試的頻率一般不超過8000赫茲
這篇文章以年齡為噱頭,在網絡上瘋傳。大家很快將這個測試作為聽力的檢測辦法。
現代快報記者做起實驗,辦公室裏聚集了70后、80后,大家對這段音頻的感受是“難聽,聽得耳朵疼”。大家相互寬解:“咱們還不老。”不過有同事帶回家給老公和孩子聽后,有了不同的反應。9歲的孩子:“媽媽,快把它關掉,太吵了。”而孩子爸表示,完全聽不到。
為什麼同一段聲音,不同的人聽了會有不同感受?記者請教了南京市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鄧毅。鄧毅表示,這是一段高頻音,高頻音就是指頻率高的聲音。人類的耳朵能夠分辨的聲音處在20赫茲到2萬赫茲的範圍之內。一般來,人類用於交流的各種聲音處在200赫茲到2000赫茲的範圍之內。鄧毅,醫學上做聽力測試時,測聲音的頻率區間是250-8000赫茲或者250-6000赫茲。而這個區間以外的高頻音聲音是無法忍受的。鄧毅認為,通過能否聽到高頻音的辦法來判斷聽力,以及將35歲作為能否聽到高頻音的分隔,並沒有什麼依據。
聽力下降從高頻區開始,避免長期高頻音的刺激
大人與孩子之所以聽到的聲音不同,鄧毅認為,這是大人和小孩對聲音的感受度不同。聽覺的生,是聲音在耳內經傳導加工,刺激了內耳的感受裝置,從而轉換成聽神經上的神經衝動,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在大腦皮層聽區所引起的反應。孩子和大人的中樞神經發育程度不同。孩子相對大人而言,對聲音更敏感,因為毛細胞(感受聲波刺激的感覺上皮細胞)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但是大人對難受程度的感受更強。
所以,我們聽到那段音頻出現不同的反應,到底是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決定的。你聽不到那段音頻中的高頻音,不代表你聽力就不好,而你能聽到,也不能明你聽力就好。
不過,鄧毅表示,隨人年齡的增大,人的聽力也會逐漸衰退,而聽力下降確實是從高頻區開始的。但是依然有個體差異的區別,有人50歲開始就下降得很厲害,有人到了80歲還沒有影響。
鄧毅還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長期高頻聲音的刺激。比如,在地鐵等公共環境中,有人喜歡戴耳機聽音樂,這時噪音本來就比較大,為了能夠聽得清楚,就會把音量調到最大,這對耳朵很不好,日積月累會造成噪聲性耳聾,需要引起注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