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智庫研究:何以成就有影響力的“大國智庫”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13 08:19


智庫本質上就是一種影響力。在西方發達國家,智庫有著特殊而重要的功能作用,如提供新思想、參與政治決策、引導社會輿論、代言公共利益、開展民間外交、儲存輸送人才,其影響之大,堪稱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一個智庫是否具備公信力、創新力、專業力和傳播力,是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大國智庫的先決條件。

(一)公信力是前提


智庫的公信力,源於其非營利的本質、獨立的地位和客觀的研究。

中國智庫公信力的缺失,根本原因在於很多官辦智庫缺乏客觀公正的立場,大部分民營智庫又過度商業化,缺乏高質量研究成果,以及部分智庫研究人員受到現實利益的驅使,發表不負責任的意見甚至是顛倒黑白的觀點,嚴重損害了智庫的公信力。要建設大國智庫,中國首先需要正視和解決公信力的問題。

目前,有學者和社會認為,一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中國智庫缺乏公信力。西方國家,例如美國由於實行多黨制,智庫可以同時服務於多個政黨,即使為某一政黨服務,這種服務是一種市場化的選擇,起源於這一黨派與其他黨派員的競爭,智庫必須為政黨提供客觀獨立的建議才有價值,才能為政黨的當選做好鋪墊。單一的政黨制度讓智庫產生依附性和依賴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的政治環境不一定是決定智庫缺乏獨立性和公信力的原因。歐洲國家的智庫通常有強烈的黨派傾向,但智庫與政府的關係反而促進了智庫的發展,為智庫提供了發揮影響力的舞臺,同時也更能確保政府出臺的各類政策有利於國計民生。因此,智庫樹立公信力,更重要的是樹立為公共政策決策服務的正確理念,擁有社會責任感和榮辱觀,認識到獨立性和思想與政策創新往往是智庫是否獲得更廣大的民眾認可、獲得國際認可的通行證。

(二)思想創新是根本

智庫的本質就是思想的創新工場,需要站在思想領域的前沿,既要有緊扣社會熱點的敏銳,又要有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超前意識,隨時提供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方案。因此,創新能力是決定智庫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囿於體制的束縛、思想市場的不發達,以及智庫機制的不健全、運作模式的不規範、創新人才的缺乏等缺陷,中國智庫的創新研究能力整體上來看,還很不盡人意。

大國智庫的基本定位應該研究戰略性長期性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眼前的熱點問題的研究。自由的研究精神和對前瞻性議題的把握是制造創新力的前提。發達國家為我們提供了足夠借鑒的經驗。在蘭德公司60年的發展歷程中,他以跨學科的創新精神,為美國軍事和科技發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蘭德崇尚自由的研究精神,鼓勵研究人員跟蹤某一問題長期研究。他的研究議題極具前瞻性,以其通信系統的研究派生出互聯網構想為例,這種想法不僅滿足了自身的研究需要,也改變了美國和世界。

(三)人才是基礎

人才是智庫的第一資源。首先,要具備戰略性的人才儲備。智庫要研究戰略性長期性的問題,則人才的儲備應該是一些關於戰略性人才的儲備。其次,人才多樣化。西方國家人才來源廣,企業、高校和政府的人才都是被吸納的對象,多元文化背景和國際化也是人才開放的移民政策是發達國家智庫得以吸引全世界優秀人才的政策保障。第三,人才高流動性。智庫不僅是人才的蓄水池、也承擔人才輸送的功能。西方智庫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為政府和企業輸送人才,所謂“旋轉門”機制。美國每次換屆選舉后內閣官員的變動達4000多人。這些官員不是由議會黨團產生,也極少來自公務員,而是來自精英薈萃的思想庫。在華盛頓,一些非常資深的民主黨員曾在布魯金斯研究中心進行培訓。這個系統不僅在西方存在,在韓國也是如此。韓國有一些發展研究機構或教育機構,將一些學生送到美國讀博士,等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后,他們以三倍的薪水將他們吸收進智庫,幾年之后這些人才就會有所成就。這是吸引人才回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為政府注入活力,也不會讓一些非常陳舊的觀念在政府當中永遠存在。

(四)傳播力是保障

思想和成果的傳播,是一個智庫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也是贏得影響力的必經途徑。在新媒體風起云涌的資訊時代,智庫要擴大其影響力,已經越來越有賴於媒體傳播網絡。發達國家智庫通常就熱點外交政策問題舉辦大型公開會議,邀請專家進行討論,或者宣布研究成果。除了一些固定的貴賓級的名人和媒介會專門邀請外,社會各界公眾都可以自愿報名參加會議,額滿為止。像這一類大型的公開會議,都可以在各大智庫的網站上看到現場的文字記錄和音頻或者視頻記錄。,這種開放性的傳播方式,促進智庫國際化的影響力。

正是因為這種傳播模式的存在,使得美國智庫被稱為沒有固定學生的大學。布魯金斯學會在2007財政年度舉行的大型公開會議有200多次。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每年舉辦700多次會議,美國企業研究所在2005年舉辦了200多次會議。

總體來說,傳播力的塑造應該擅於利用各種新媒體,不但要在主流媒體上經常有自己的新聞與聲音,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手機報、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手段,以構筑自己的立體式傳播平臺。

本文選自《大國智庫》,王輝耀、苗綠著,人民出版社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