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馬克國際化的道路與經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8-03 15:43
作者:
張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張家瑞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來源:微信公共號“宏觀經濟觀察”
德國是老牌的制造業強國,德國制造的國際聲譽和在全球生產體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客觀上促進了德國馬克的國際化進程。德國的經濟發展基礎與我國相似程度較大,作為大力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的中國,德國馬克的國際化經驗對處於國際化起步階段的人民幣既具有參考價值,又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助力“中國制造2025”戰略具有借鑒意義。
馬克的國際化進程
回顧和總結二戰后馬克的國際化之路,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始期、調整期和推進期。
第一階段(起始期,1948年—196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聯邦德國的經濟奇跡帶來了持續的貿易盈余,確立了歐洲大陸的經濟領導國地位。聯邦德國自1954年外匯管制開始逐步放松,廢止了“封鎖馬克賬戶”,設立“自由資本馬克賬戶”,並開始實行新的對外支付制;1957年放寬了對非居民國內投資的清算和資金匯出的限制,對資本流出的限制基本取消;1958年正式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這一階段,聯邦德國開始放松對資本流出和對外貿易外匯的限制,實現了馬克國際化的起步。但是,國內的金融市場並沒有對外開放,對於資金流入和非貿易支付仍有很強的限制。
第二階段(調整期,1960-1980年):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馬克在外匯和貿易結算領域的國際使用率快速提高,國際吸引力逐漸增強,國外資金迅速流入,在固定匯率下德國央行被迫大量收購外匯,導致國內通脹壓力日益增大。
在金融管制方面,聯邦德國開始加強對資本流入的管制,通過采取一
系列限制措施和稅收政策逐步減少國外資金流入動力。1968年,德國央行還與本國商業銀行簽訂“君子協定”,規定只能在德國境內發行馬克債券,發行規模也須經央行核准。但是,聯邦德國也同樣采取了比較積極和靈活的態度,針對國外資金流入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和優化政策,比如:在國外資金流入壓力加大時,強化管制措施,增強本國銀行接受國外資金、非居民存款利息支付、非居民購買票據等方面的限制;在國外資金流入壓力減弱時,調整甚至取消上述限制政策。直至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開始貶值,馬克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度。但為穩定馬克的幣值,聯邦德國與其他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貨幣匯率波動幅度鎖定在2.25%以內。這一階段,聯邦德國對資本流入采取了積極和靈活的政策,針對性地調整和優化限制政策和管制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資本快速流入帶來的通脹影響;浮動匯率制度與歐洲匯率聯動機制的相互配合,既消除了固定匯率制度下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又通過與西歐主要貿易國鎖定貨幣波動幅度減少了本幣升值對德國實體經濟和對外貿易的沖擊。
在制造業領域,德國制造業逐漸從標準化產品向專業客製化發展,這些客製化產品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和較長的生產周期,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和降低交易成本,具有較強議價能力的德國企業普遍要求用馬克來結算。德國企業在出口過程中大量使用德國馬克計價和結算,直接促進了德國馬克在國際貿易領域和使用,這客觀上造成了馬克的國際需求,進一步助力了馬克的國際化。這一階段,德國制造業為德國經濟增長和馬克國際化奠定了堅實了貿易基礎,德國企業的技術和服務具有極強的細分市場優勢,替代性不強,客觀上強化了馬克的貿易結算功能,進一步推動了馬克的國際化步伐。
第三階段(推進期,1980-2011):為推動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發展,自1980年起,聯邦德國放松了對證券交易的限制,鼓勵銀行參與證券交易,1986年又擴大了銀行經營的業務范圍,此后德國銀行海外業務開始迅速擴張,至1990年德國在國外的銀行分支機構達到225家。1990年,東德和西德合並,統稱德國。20世紀90年代,隨著德國金融體系的健全完善,德國的金融市場也蓬勃發展起來,取消了眾多的限制金融市場發展的規定,為馬克國際化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增強了以馬克計價的金融工具的吸引力,使得馬克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促進了馬克國際化的迅速發展。這一階段,德國轉變了之前的金融抑制態度,開始重視馬克的國際化角色,通過加速金融市場建設、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法蘭克福)和支援德國銀行業“走出去”等手段推進馬克國際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限於德國政府穩健和嚴謹的態度,馬克的金融領域國際化落后於其在貿易領域的作用。隨著歐元的誕生,2012年1月1日馬克退出了歷史舞臺。
德國馬克的國際化經驗
本幣的國際化需要有強有力的制造業基礎和國際貿易地位。縱觀馬克的國際化進程,德國制造業對於推動德國馬克在國際貿易計價和結算中的使用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於德國企業處於價值鏈的上游,德國制造的品牌和技術優勢,才賦予德國企業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才促使馬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如果某國出口的是石油、礦石、農產品和初級工業品的話,在商品議價和交易貨幣選擇上就無法掌握主導權,本幣在國際化的貿易結算職能發揮就會受限。
本幣國際化過程中需要嚴謹、穩健、靈活的監管政策。馬克國際化進程中,德國始終保持著嚴謹和穩健的監管政策,特別是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靈活調整措施引導國外資金流向,用嚴厲的資本管制政策和靈活的調整措施有效的方式保護了國內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促進了德國制造業的穩健發展,推動了馬克的穩健國際化。因此,不是國際化就要放松監管,越是國際化貨幣越需要強有力的金融監管機構,更需要嚴謹、穩健、靈活的監管政策。
本幣國際化需要本國銀行業國際化作為支撐。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德國為了推進馬克國際化成立了很多大型銀行來支援馬克走出去,德意志銀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自1986年起,德國銀行業海外快速擴張,都是為后期馬克的金融服務和國際清算夯實基礎。
德國馬克經驗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
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通過打造中國制造的國際品牌和優勢產品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中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從2001年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央行寬鬆政策造成了金融市場的虛假繁榮和資產價格泡沫,各國政府逐漸認識到依靠寬貨幣帶來的金融市場繁榮是不能持續的,也是偏離經濟內生增長本質的。因此,在中國經濟三期疊加和經濟轉型之際,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目的就是通過升級制造業,以創新和新技術工業革命帶來實體經濟的真實繁榮。隨著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更多的中國高階制造業將繼中國高鐵、中國核電、中國航天技術之后走向全球,這勢必推進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對外貿易結構改善和人民幣國際化。
謹慎、漸進、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行嚴謹、穩健、靈活的金融監管政策。本幣國際化進程中是風險和收益是並存的,本國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勢必將要承受熱錢快速流入和流出所造成了強烈沖擊,通脹水平和利率水平在這個階段將出現巨大波動,這將對企業融資成本和物價水平造成反復的沖擊,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因此,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應該是謹慎、漸進和有序的,在這樣的過程中金融監管必須更加嚴厲,央行要樹立起自己的絕對權威,推行嚴謹、穩健、靈活的監管政策,為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提升國有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加快海外機構和職能版面。中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規模和影響力在逐步提升,但是海外機構版面速度和國際化經營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差距,海外機構設立時間普遍較短,資金、網點、人員等資源投入明顯不足。但是,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強有力的本國金融機構作后盾,因此具有資金優勢和政策支援的國有金融機構要搶抓機遇,加快機構版面和業務版面,豐富和提升跨境人民幣的服務內容和水平,通過提升金融機構自身國際化程度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
- 貿易戰再起 新興市場債券還能投資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