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中美貿易戰演變為糧食戰!美國損失有多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CSIS) 三位研究者發佈的最新分析,美國農業部門再次深陷中美貿易戰的「交火」之中,使其受重創。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中美貿易戰演變為糧食戰!美國損失有多大?(圖:Shutterstock)

報告指出,受到中國報復性關稅及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影響,2025 年 1 月以來,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驚人地減少逾 68 億美元,降幅高達 73%。


這場爭端不僅造成短期市場混亂,更可能標誌著全球農業貿易格局的重大重組,使美國農民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大豆出口幾乎停滯 損失恐達數十億美元

研究顯示,在眾多受影響的農產品中,大豆行業的衝擊最為慘烈。歷年來,大豆是美國對中國出口額最高的農產品。

然而,繼中國於 2025 年 4 月將美國大豆關稅上調至 34% 後,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進口量幾乎降至零,且目前尚無復甦跡象。

CSIS 估算,截至 2025 年 10 月,美國農民對中國的大豆出口損失已達 $57 億美元(相較於過去四年平均出口額)。

由於 10 月和 11 月是收穫及銷售旺季,若銷售仍停滯不前,農民的損失將進一步擴大。

CSIS 研究者指出,2018 年貿易戰導致美國大豆出口損失了幾乎一整年的量,這次若美中不能盡快達成協議,避免更大損失,政府恐面臨推出新一輪類似農業救助計畫的壓力。

全球供應鏈重塑:巴西、澳洲成最大贏家

同時,中國買家轉向其他供應國,導致全球農業貿易出現重大結構性轉變。由於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中國買家提前完成了從巴西的年度採購量。

自 2025 年初以來,巴西每月大豆出口量較歷史平均水準高出 10.7%,阿根廷也因新的稅收減免政策,大豆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逾 21%,共同搶佔了美國的市場。

CSIS 研究者強調,地緣政治風險已促使中國在「糧食安全」戰略指導下,努力減少對美國等進口來源的依賴,實現供應多元化。

美國在中國大豆進口中的佔比已從 2012 年的 49% 降至 2024 年的 27%,未來恐將進一步下降。

衝擊蔓延至各行業與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只有大豆產業面臨中國的報復性貿易壁壘,美國牛肉出口商也成為政策環境變遷的受害者。

在中國允許數百家美國牛肉加工廠的出口許可證失效後,美國對中國的月度牛肉出口量隨即下降 90% 以上。這部分缺口大部分由澳洲牛肉出口大幅激增所填補。

此外,出口受挫的衝擊,已蔓延至美國農業的核心地帶。2023 年,德州、堪薩斯州與內布拉斯加州的牛肉出口額皆突破 10 億美元,且全美共有五個州將牛肉列為首要出口農產品。

由於中國長期是這些地區的重要出口市場,北京方面祭出的報復性貿易壁壘,正迫使當地農民重新調整經營方向與市場布局。

美國杏仁種植業者同樣深受貿易戰波及。2025 年 3 月,中國將杏仁進口關稅上調至 45%,重創以加州為主的產業鏈。

加州的杏仁產量占全球供應近八成,使其成為此次衝擊的最大受害者。

不過,與牛肉與大豆產業不同,杏仁種植戶早在 2018 年便啟動「出口多元化戰略」,藉此分散風險、降低依賴。

這項戰略讓他們成功開拓新市場,其中印度成為最大亮點。目前印度已躍升為美國杏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

根據貿易數據監測機構與 CSI)的統計,中國則從 2018 年美國杏仁第三大進口國,跌至 2025 年前七個月的第十大進口國。

投入成本飆升 擠壓農民利潤空間

除了市場流失,美國農業部門還面臨國內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

2025 年 1 月以來,常用化肥價格上漲了 16% 至 39%,加上對進口化肥原料徵收關稅,以及農業勞動力成本自 2020 年以來上漲 47%,這些都嚴重擠壓了農民的利潤空間。

CSIS 研究者表示,中小規模農場受這些成本壓力衝擊最為嚴重,其流動性有限,抵禦衝擊的能力較弱。

CSIS 研究者:美國農業面臨長期戰略市場流失

CSIS 研究者認為,除了出口下滑與投入成本上升所帶來的直接衝擊外,關稅措施也可能深刻改變美國農業的整體結構。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最新估算,自 2018 年以來,報復性關稅已使美國農產品出口減少超過 270 億美元,而 2025 年新一輪貿易爭端恐進一步擴大這項損失。

出口減少導致現金流緊縮,同時化肥與農機設備等投入成本攀升,更推高了整體營運壓力。

如今,在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與國際市場前景不明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美國農民選擇延後設備採購、縮減對精準農業技術的投資,甚至為了維持營運而被迫背負更多債務。

美國農業部與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指出,關稅政策正系統性地壓縮農民利潤,進一步加劇財務壓力,尤其對資金流動性有限的中小型農場衝擊最為嚴重。

更令人憂慮的是,貿易戰的長期損害恐不僅限於經濟面,還可能影響美國的戰略地位。一旦海外買家轉向其他供應來源,市場回流將變得極為緩慢。

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與巴西、阿根廷的農業合作,並強化以「糧食安全」為核心的多元供應策略,減少對美依賴,美國或將失去歷經數十年才建立起的穩定市場地位。

若歷史重演,美國可能再度推出臨時性農業補貼方案,以減輕農民損失。然而,這類救助僅是權宜之計,最終仍由納稅人埋單,無法根本扭轉美國農業競爭力下滑的趨勢。

要從根本上應對挑戰,美國需要建立穩定且可預測的貿易環境,降低化肥與機械等關鍵投入成本,確保農業勞動力供應,並在外部壓力升級前主動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CSIS 研究者指出,若無法及時落實這些結構性改革,2025 年的這場「糧食戰」恐將不只是一次關稅衝突,而會演變為一場對美國農業造成深遠經濟與戰略損害的長期危機,美國農業核心地帶勢必承受最沉重的打擊。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