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金管會中秋記者會〉彭金隆談保險商品設計3原則 應去長期「保證化」而非去保障化

鉅亨網記者陳于晴 台北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 (2) 日出席中秋節記者會,談及日前的醫療險漲價爭議及在宅醫療保險,彭金隆指出,隨著醫療照護型態轉變,保單設計必須符合「與時俱進、精算原理、長期可持續」三大原則,以回應社會變化;他認為,保險商品應走向「去長期保證化」,而非「去長期保障化」,例如設立一個「可調費期間」,且調費不一定只往上漲,也可能減費,風險、波動都是相對應的,希望兼顧保障消費者及市場健全發展。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 (2) 日出席中秋節記者會。(鉅亨網記者陳于晴 攝)

因應衛福部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壽險公會正著手研議相關醫療保險商品,外界關注進度。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初步規劃方向傾向一年期、不保證續保的設計,以回應市場新興需求。不過,由於目前僅有一年的試辦數據,相關風險參數仍不完整,未來保費可能隨評估結果調整,產品細節尚在專案小組討論階段,尚未到正式推出的時程。


彭金隆指出,台灣醫療照護型態正出現新趨勢,過去住院就必須進醫院,如今部分病症可透過「在宅急症照護」達到與住院相同的效果,顯示金融商品設計必須回應社會變化。他強調,保險商品必須遵循三大原則:第一,與時俱進,隨環境與需求演變不斷創新;第二,符合精算原理,保險費率與風險需保持平衡,明確區隔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第三,具可持續性,透過完善風險控管,確保市場長期穩健經營。

針對外界關注的實支實付醫療險調漲議題,蔡火炎表示,「一年期以下傷害保險及健康保險商品訂價合理性作業指引」訂於 2014 年 6 月,過往在保費調整幅度與通知保戶的程序上,確實需要更明確規範,因此已請保發中心研議如何優化,包括調費上限的合理幅度,並參考國際經驗,再提出具體方案,目前尚無確切時間表。

彭金隆拋保險保證風險「熔斷機制」 讓公司承擔風險更有彈性

至於彭金隆日前提及的「保證風險應有類似股市熔斷機制」,蔡火炎進一步解釋,目前壽險保單多為長年期設計,內含固定預定利率保證,但隨利率環境與經濟狀況變動,恐超出業者原先估算,因此已請保發中心研究調整方案,例如保單條款可事先約定保費或保額調整機制,當利率跌至特定水準即可啟動,讓公司承擔風險時具備更多彈性。

彭金隆進一步表示,壽險契約保障時間長,「保證」不僅限於利率,還包括死亡率、平均餘命等,都可能隨時代改變。例如目前平均壽命預估約 80 多歲,但未來未必不會延長,若業者僅為市場競爭而承諾長期保證,將使公司長期可持續性承受巨大壓力。他直言:「當業者設計一個保險產品,卻沒有明確證據或足夠資本時,要一次保證 20、30 年的發生率,實際上是不科學,也不符合風險管理原則。」

他認為,未來保險商品應朝「去長期保證化」方向發展,而非「去長期保障化」。做法可包括設定「可調費期間」,每 5 至 10 年檢視一次條件,若風險變化,即調整保費。他也強調,調整不等於只會調漲,若死亡率延後、風險下降,保險公司也應下調保費,讓保戶受惠,建立對等與公平的制度。

彭金隆指出,利率波動具有雙面性,利率上升對保戶不利,利率下降則對公司不利,因此制度設計必須具備平衡性,「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公平的機制」。同時,他提醒,討論保險時須區分「契約」與「制度」兩個層面:契約面要保障消費者,條款未載明可調整,就不得任意更改;制度面則需確保市場不因不合理商品設計而失衡,否則商業保險退出市場,反而損及消費者利益。

他最後強調,保險業作為特許且高度專業的行業,必須隨社會需求不斷調整商品設計,在符合精算、公平與風險控管的前提下,維持長期可持續性,才能同時兼顧消費者保障與產業穩健發展。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