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穩定幣全球浪潮:中美歐三地競逐

金色財經


前幾個月或許還需對穩定幣加以解釋,如今其熱度已無需多言。據數據顯示,現有穩定幣規模已達 2885 億美元,花旗銀行預測,若穩定幣年交易量接近法幣流通速度,2030 年其發行量在基準情境下可達 1.9 兆,牛市場景中甚至可至 4 兆美元。在這兆市場的誘惑下,全球穩定幣浪潮洶湧澎湃,網路巨頭、金融機構、傳統企業紛紛入場,但各地發展節奏卻大不相同。


美國:監管紅利釋放,企業各展身手

在穩定幣乃至整個加密領域,美國占據着無可撼動的中心地位。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中占比約 60%,而美元穩定幣在鏈上穩定幣的市佔率更是高達 99%,堪稱加密世界的硬通貨。

2025 年 7 月 18 日,川普簽署《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在聯邦層面建立穩定幣監管框架,美國自此進入 「私人可發幣」 的貨幣新時代。此後,眾多企業紛紛進軍穩定幣領域,美國銀行、花旗、摩根大通等超 10 家銀行宣布探索穩定幣業務,谷歌、Meta、X 等科技企業也先行布局,沃爾瑪、亞馬遜等零售企業同樣蠢蠢欲動。

從監管來看,CFTC 與 SEC 分別提出 「加密衝刺計劃」 和 「Project Crypto」,為加密資產發展提供方向,保障政策延續性。企業方面,穩定幣巨頭已嘗到合規甜頭。例如穩定幣第一股 Circle,上市時估值 70 億美元,如今已躍升至 293 億美元,股價從 31 美元漲至 126 美元。USDT 母公司 Tether 今年第第二季利潤率高達 99%,盈利 49 億美元,還計劃通過私募融資出讓 3% 股權,換取 150 億至 200 億美元資金,若籌資成功,其市值將達 5000 億美元。

在技術上,Tether、Circle、Stripe 等為穩定幣自建區塊鏈,推動通用型區塊鏈向垂直領域專用鏈轉變。科技企業戰略各異,PayPal、Ripple 等老玩家穩定幣已具規模,希望在營運與生態方面繼續發展;谷歌於 9 月 16 日推出開源支付協議,與 Coinbase 等合作,正式進入穩定幣領域;初創企業 WLFI 的 USD1 規模達 20 億美元。而 Meta 則因 「二進宮」 飽受監管質疑,此前其發起的 Libra 和 Diem 均以失敗告終,如今探索穩定幣業務又收到質詢信。

歐洲:監管先行,跟進速度緩慢

歐洲是最早提出系統性加密資產監管框架的地區,2024 年 12 月 30 日,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生效,適用於 27 個歐盟成員國及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MiCA 對穩定幣有明確監管要求,包括髮行前授權許可、資訊披露義務以及自有資金和儲備資產要求等。

然而,歐洲加密市場分散,監管成本高昂,其加密產業在全球影響力有限,穩定幣領域也是如此,錨定歐元的穩定幣規模僅 4.6 億美元。此前歐洲聚焦數字歐元,但推進緩慢,今年 3 月 TARGET2 支付系統故障,更讓公眾對數字歐元信任度下降。

隨著美元穩定幣快速發展,歐洲態度有所改變,歐洲央行將於明年開展新一輪數字歐元實驗。同時,ING、Banca Sella 等九家歐洲主要銀行將聯合推出受 MiCA 監管的歐元穩定幣項目,預計 2026 年下半年發行,旨在提供跨境支付服務,增強歐洲在數字支付領域的戰略自主性。但總體來看,歐洲在穩定幣領域仍處於被動跟隨狀態,除銀行外,其他歐元穩定幣發行機構聲量有限,Circle 發布的 EURC 占據歐元穩定幣 63% 的市佔率。

中國:香港為核心,監管趨嚴

中國香港監管秉持技術中立原則,2025 年 8 月 1 日,《穩定幣條例》生效,並發布一系列配套監管文件。在條例草案推出時,市場就掀起穩定幣概念炒作之風,眾多上市企業股價大幅上漲。

香港金管局原計劃在 2025 年 8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接受首輪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申請,截至 8 月 31 日,表達意向申請的有 77 宗,涵蓋多種類型機構。但隨後監管趨嚴,香港監管機構對 KYC 要求嚴格,使獲牌標準向大型銀行傾斜,還多次提示縮小首批牌照範圍。路透社報導稱,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建議本地券商暫停在港的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業務,內地監管部門也要求在港機構暫緩涉及加密資產的業務,包括穩定幣等。

與此同時,數字人民幣國際營運中心於 9 月 24 日正式營運,顯示出中國更傾向於以數字人民幣應對數位貨幣衝擊。目前中國穩定幣發展主要聚焦香港,但受內地監管影響,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首批牌照獲得者可能以外資銀行與券商為主。

穩定幣全球浪潮下,美國憑藉監管紅利和企業創新引領發展,歐洲雖監管先行但跟進緩慢,中國則因監管趨嚴使穩定幣發展面臨不確定性。未來,隨著各地政策和市場的變化,穩定幣市場格局又將如何演變,值得持續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

來源:金色財經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