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Aster DEX的債與環:一個Binance在Perp DEX戰爭中的戰略代理人

金色財經


作者:danny;來源:X,@agintender

在競爭激烈的 Perp Dex 賽道中,Aster的表現無疑是2025年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背靠Binance生態系統的強大資源,Aster以一種極具侵略性的姿態,通過創紀錄的交易量和激進的激勵計劃,迅速改寫了市場格局。

然而這場建立在未來巨額代幣通膨「債務」之上的急速崛起,引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當激勵的狂歡落幕,音樂停止之後,會發生什麼?這種被製造出來的繁榮,究竟是通往可持續流動性的高明策略,還是一觸即破的幻象?

本文將深入剖析Aster的前世、今生與未來,探討其從ApolloX的務實探索到如今的市場挑戰者的演變路徑,並着重分析其在「刷量」狂潮之後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第一部分:一個競爭者的血脈:從ApolloX的創新到Aster的崛起

1.1 ApolloX的起源:為性能而生的混合模型

ApolloX最初於2021年啟動,旨在彌合中心化交易所(CEX)的流暢體驗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資產自我託管之間的鴻溝 。其V1版本採用了一種「鏈下撮合+鏈上結算」的混合架構 。這種設計優先考慮了交易性能和響應速度,成功吸引了習慣CEX操作的用戶,同時通過智能合約保障了資金的非託管安全 。

1.2 戰略轉型:擁抱完全鏈上與ALP流動性池

隨著DeFi基礎設施的成熟以及GMX的興起,ApolloX V2轉向了完全在鏈上運行的模式,其核心是ALP(ApolloX Liquidity Provider)流動性。這是一個由多種主流資產(如穩定幣、BTC、ETH)構成的資金池,充當平台上所有交易者的直接對手方 。這一轉變極大地提升了資本效率和交易透明度,並通過整合幣安預言機和Chainlink的雙預言機系統來確保價格的準確性,有效防止市場操縱 。

1.3 關鍵融合:與Astherus合併,注入「真實收益」基因

2024年底,APX Finance(前身為ApolloX)與收益協議Astherus宣布戰略合併,這是Aster演變史上最具決定性的一步 。Astherus專注於最大化「真實收益」,為合併後的實體帶來了兩大核心創新(或受到Ethena的啟發):

  • asBNB:一種BNB的流動性質押衍生品,允許用戶在賺取BNB質押獎勵的同時,將其用作交易保證金 。

  • USDF:一種由delta中性策略支持的生息穩定幣,旨在為持有者創造被動收入 。

這次合併催生了Aster標誌性的「交易即挖礦,持倉享收益」(Trade & Earn)模型 。交易者的保證金不再是閒置資本,而是能夠持續產生收益的生息資產,這極大地提高了資本效率,並構築了強大的競爭壁壘 。

Aster的戰略超越了BNB Chain,並擴展至以太坊、Solana和Arbitrum等多個主流區塊鏈。其定位是一個流動性聚合器,旨在解決DeFi中流動性碎片化的問題,用戶無需通過跨鏈橋即可在不同鏈上進行交易。這一最終的品牌重塑和多鏈擴張反映了當前激烈的競爭格局,即爭奪流動性需要卓越的互操作性,並敢於在其他鏈上直接挑戰領先者。

第二部分:解構引擎:Aster架構的技術深度剖析

2.1 雙模式架構:市場細分的二元化方法

Aster的架構設計精妙地體現了對市場細分的深刻理解,通過提供兩種截然不同的交易模式,旨在捕獲從專業交易員到高風險偏好散戶的整個用戶光譜。這是一種在DEX領域應用的經典CEX策略。

  • 專業模式(order book 永續合約):此模式採用中心化限價訂單簿(CLOB)機制,為經驗豐富的交易者和機構提供了一個類似CEX的交易環境。它支持高級訂單類型,由「深度綁定」的專業做市商提供深度流動性,並收取極具競爭力的費用。

  • 簡單模式(1001x):此模式基於AMM風格的ALP流動性池,為零售和尋求刺激的「Degen」交易者提供了一種簡化的一鍵式交易體驗,槓桿率高達1001倍。其特點是零滑點和零開倉費,但為了管理ALP池的風險,對盈利設有上限。

這種雙模式架構使Aster能夠同時服務於兩個截然不同的用戶群體,從而最大化其總潛在市場(TAM)。一個在簡單模式下因1001倍槓桿而被清算的交易者,與一個在專業模式下精細管理風險的交易員,其需求和行為模式截然不同。通過同時滿足這兩類用戶,Aster避免了因產品定位過於單一而疏遠任何一方。

2.2 資本效率與「真實收益」:USDF和asBNB的技術實現

「交易即挖礦,持倉享收益」模型是Aster的「吸金大法「,它由USDF和asBNB兩種創新資產驅動。該模型將提供保證金的機會成本(DeFi中的一個主要摩擦點)轉變為收益來源,為用戶在Aster生態系統內鎖定資本創造了強大的激勵。

  • USDF穩定幣:USDF是一種完全抵押的穩定幣,通過USDT等資產以1:1的比例鑄造。其核心機制在於,底層的抵押品被部署到delta中性交易策略中(例如,同時持有多頭現貨和空頭永續合約),以產生收益,這些收益隨後分配給USDF持有者。

  • 技術解釋:Delta中性策略旨在創建一個delta值為零的投資組合,這意味著其價值對標的資產價格的微小變化不敏感。這通常通過持有多頭現貨部位和等值的空頭永續期貨部位來實現。其收益主要來源於收取由多頭支付給空頭的正向資金費率。

  • asBNB流動性質押:asBNB是一種流動性質押代幣。用戶質押BNB並獲得asBNB,該代幣在作為Aster交易保證金的同時,繼續累積BNB的質押獎勵(以及潛在的Launchpool/Megadrop獎勵)。這使得單一資產能夠同時產生多個收入流,極大地提高了資本效率。

在傳統的衍生品交易中,保證金是「死資本」,僅用於擔保部位。Astherus的核心創新在於創造了生息抵押品。通過整合這一機制,Aster允許一單位資本同時實現:a) 作為保證金;b) 賺取質押收益(asBNB);c) 賺取delta中性策略收益(USDF);d) 賺取空投積分。這創建了一個粘性極強的生態系統,資本不太可能流出,因為離開意味著放棄多重收益流。這直接解決了困擾早期DeFi協議的「僱傭兵資本」問題。

2.3 隱私與公平性的創新:隱藏訂單與抗MEV機制

Aster在協議層面集成了旨在提升交易公平性和隱私性的類冰山單功能,試圖解決了鏈上交易的兩個核心痛點:最大可提取價值(MEV)和資訊泄露。

  • 隱藏訂單:隱藏訂單是一種限價單(類似冰山單),在成交前在公開訂單簿上完全不可見。這些訂單被直接提交到核心撮合引擎,與可見訂單共享流動性,但完全隱藏了交易者的意圖。

  • 技術背景:此功能相當於一個鏈上「暗池」,旨在保護大額交易者免受MEV機器人的搶先交易、三明治攻擊和惡意爆倉獵殺,但是這與「真正的暗池交易」還是有差距。

  • 簡單模式的抗MEV性:簡單模式被宣傳為抗MEV。這很可能是通過多種機制實現的,例如來自多個來源(Pyth、Chainlink、Binance Oracle)的頻繁預言機價格更新,以及可能的交易批處理或使用私有內存池,這些措施可以防止MEV機器人通過插入交易來利用價格滑點。

第三部分:Binance連接:「代理人」估值理論

3.1 追蹤資金流:來自YZi Labs的戰略投資

Aster與Binance生態的聯繫根深蒂固,其資金來源和發展支持明確指向了Binance的戰略意圖。

  • 直接投資:記錄顯示,Binance Labs參與了ApolloX在2022年6月的種子輪融資。隨後,YZi Labs 於2024年11月投資了Astherus。

  • 戰略時機:對Astherus的投資時機(2024年11月)恰逢Hyperliquid迅速崛起並對Binance的衍生品市場主導地位構成重大威脅之時。這表明該投資是一項具有戰略性和防禦性的舉措。

  • 生態系統支持:這項投資遠不止於資金層面,它還包括導師指導、技術和營銷資源支持以及生態系統曝光,最終將Aster確立為「BNB Chain上排名第一的Perp DEX」。

3.2 「CZ效應」:將公開背書解讀為戰略信號

CZ的公開支持為Aster注入了無與倫比的市場信譽和關注度,其行為模式遠超普通的名人效應,更像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戰略信號。

  • 公開推廣:CZ多次在Twitter上發帖,祝賀Aster的代幣生成事件(TGE)並推廣該項目。正如分析師指出的,「CZ很少分享圖表」,這使得他對ASTER的推廣成為一個重要的市場信號。

  • 敘事構建:CZ的言論,例如強調Aster的隱藏訂單功能是解決「其他鏈上DEX」中存在的爆倉操縱問題的方案,直接將Aster定位為比Hyperliquid等競爭對手更優越的選擇。他聲稱Aster成為BSC-USDT第二大持有者,進一步打開了該項目的「想象空間」。

  • 市場影響:「CZ效應」立竿見影,在其首次發帖後不久,ASTER代幣價格飆升超過400%,並助長了「Aster是Binance對抗Hyperliquid的武器」這一敘事。

3.3 API設計的比較分析

Aster的API結構設計透露出其與Binance CEX一脈相承的戰略意圖。

  • 結構相似性:在官方GitHub倉庫(asterdex/api-docs)中,API文檔的結構和命名約定極具指示性。其文檔分為aster-finance-futures-api.md和aster-finance-spot-api.md,這種劃分方式與Binance等CEX的API結構如出一轍,後者也同樣分為現貨、期貨、槓桿等模塊。

  • 對做市商的啟示:這種標準化的、類似CEX的API結構並非巧合。它旨在大幅降低那些已經與Binance集成的專業做市商和算法交易公司的接入摩擦。通過提供熟悉的API,Aster鼓勵這些關鍵的流動性提供者以最小的開發開銷接入其生態系統。這表明了一種從Binance現有的專業交易者網路中引導流動性的策略。

3.4 新的估值框架:將Aster視為Binance市值的函數

綜合以上證據——直接投資、戰略時機、創始人的持續公開推廣、深度生態整合以及熟悉的API結構——佐證了Aster是Binance戰略代理人(proxy)。

將Aster與Hyperliquid進行對等估值是一種分類錯誤。Hyperliquid的價值源於其獨立的L1技術和協議收入。而Aster的價值則由其協議收入加上其作為Binance DeFi原生延伸所帶來的巨大戰略溢價構成。其估值應被視為Binance市值的一個參數,反映了它在捍衛Binance市場市佔率和將Binance生態擴展至鏈上世界中的重要性。

Aster是Binance後合規時代防禦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允許Binance生態系統在鏈上衍生品領域進行激進競爭,同時在受到嚴格審查的CEX與「去中心化」協議之間建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監管隔離層。在2024年與美國當局達成和解後,Binance面臨着嚴格的監管監督,CZ本人也被禁止在CEX擔任高管職務。與此同時,以Hyperliquid為首的鏈上永續合約的崛起構成了生存威脅,因為它吸引了最成熟和DeFi原生的交易者。Binance無法直接推出自己的「Binance永續合約DEX」而不招致即時且壓倒性的監管行動。

解決方案是通過代理人運作。YZi Labs作為CZ的家族辦公室,為投資和指導提供了完美的工具,同時具備合理的否認空間。Aster建立在BNB Chain之上,直接惠及Binance的核心L1。它的設計旨在讓用戶感覺和使用起來都像Binance(API、UI),為Binance現有的用戶群和做市商提供了一個無摩擦的出口。因此,Aster在戰略上扮演了「監管套利」的角色。它將Binance的力量和流動性投射到DeFi領域,卻沒有擴展Binance正式的監管邊界。

第四部分:被製造的繁榮:激勵性交易量的博弈論與後果

4.1 鏈上數據分析:量化刷量交易

最能說明問題的指標是交易量與總鎖倉價值(TVL)及未平倉合約(OI)的比率。在高峰期,Aster的24小時交易量達到了驚人的360億美元~700億美元,而其OI僅為12.5億美元,其交易量與TVL的比率約為19,這表明存在「極其激進的刷量交易」。

交易量的激增與Aster激進的空投積分計劃(「Rh積分」)明確相關,該計劃獎勵交易量、持倉時間和盈虧。

4.2 必要之「惡」?:引導流動性的戰略邏輯

這種人為製造的交易量是一種必要但暫時的措施。其邏輯是一個經典的引導飛輪:

  • 沒有交易量,就沒有關註:一個沒有交易量的新DEX如同鬼城,無法吸引流動性。

  • 激勵產生交易量:空投為用戶創造了強大的激勵,促使他們產生巨大但人為的交易量。

  • 吸引做市商:這種高交易量,即使是虛假的,也使平台看起來非常活躍。這對於吸引尋求高流量場所來部署策略的專業做市商至關重要。

  • 真實流動性入場:隨著做市商的接入,他們提供了深度、真實的流動性並收緊了價差。

  • 吸引真實交易者:深度流動性、低費用和良好的用戶體驗相結合,最終吸引了有機的、非激勵驅動的交易者。

  • 通過在數據平台上占據交易量排行榜首位,Aster強行進入了市場的視野,加速了其獲得市場認可的進程。

    這筆帳是很精明的,用3.2億$aster(4% supply )作為stage 2激勵,約為6億美金的遠期token激勵維持一個30億市值(150億 FDV)。

    4.3 未來的債務:評估長期後果

    這種策略的主要後果是由巨額空投分配(占總供應量的53.5%)所產生的「未來債務」。這造成了大量的代幣懸置,這些代幣將被分發給挖礦用戶,而他們有很高的拋售傾向,從而產生持續的賣壓。

    為了緩解這一「債務」,協議設計了極長的歸屬時間表。TGE解鎖了8.8%(7.04億ASTER),剩餘的空投分配將在80個月內線性釋放。這種長周期歸屬是一個關鍵機制,旨在通過將賣壓分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來減輕其衝擊。

    儘管在戰略上有效,但公開的刷量交易導致其被貼上「Hyperliquid的Temu版」等標籤,並引發市場操縱的擔憂。關鍵挑戰在於,在獎勵枯竭、挖礦用戶離去之前,能否成功地從虛假的激勵驅動型交易量過渡到可持續的有機活動。

    巨額空投和由此產生的刷量交易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高風險賭博,它利用博弈論來解決DEX流動性的冷啟動問題。Aster的激勵方法與Dydx類似,它不僅針對流動性提供者,更針對交易者和做市商。通過獎勵原始交易量,它創造了一個看似高度活躍和流動的市場。這個公開信號(在DeFiLlama圖表上占據主導地位)旨在吸引流動性的真正主導者:專業的做市商公司。

    空投的「未來債務」是這次營銷活動的成本。賭注是,到債務到期時(即代幣完全「撒」出去),平台已經吸引了足夠的真實流動性和有機交易流(「外部性」)來吸收賣壓。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所以高舉高打,是形勢所逼,也是模式所迫。

    第五部分:對Aster金融穩定性的挑戰

    5.1 挑戰一:用戶留存的「後激勵時代」

    當前由空投預期驅動的交易量是不可持續的。一旦獎勵減少或結束,Aster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能否留住用戶、做市商和流動性 。DeFi歷史上不乏因激勵枯竭而迅速衰落的案例 。

    Aster的破局點在於,它能否憑藉其獨特的產品優勢——例如生息資產抵押帶來的高資本效率、保護大戶的隱藏訂單功能、以及同時服務專業和零售用戶的雙模式設計——成功將激勵驅動的「空投獵人」轉化為真正認可產品價值的忠實用戶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協議必須在「未來債務」(即空投帶來的拋售壓力)到期之前,建立起一個由真實收入和有機需求驅動的健康生態。這裡面涉及到先有交易?還是先有流動性的哲學問題?

    Token激勵是雙向,當價格高企之時,高激勵 > 付出的成本,所以會吸引許多做市商、工作室、交易員等來上貢手續費,貢獻交易量,實現「打折買幣」。

    但是隨著激勵token越發越多,市場的流通盤將原來越多,是否能用手續費收入維持,甚至提高token價格成為了問號?當激勵下來,手續費收入降低,交易量下降,token價格再進一步降低,激勵進一步降低,如此反覆,用不了多久平台將會陷入負循環。

    交易所的核心,就是流動性(尤其是Clob模式下照搬CEX算法)——而這就意味著需要吸引多方做市商的深度參與,但是從目前Aster的激勵機制來看,似乎並沒有將之利益綁定的手段和目的。Hyperliquid深知這個道理,不僅是從API、收益、甚至是驗證人節點等方面將各路做市商的利益都牢牢地綁定在一起,實現一個超越收益之外的可持續收益場景才是一家DEX的追求。

    多說一句,Hyperliquid的本質是一個披着Perp Dex外衣的「流動性集散地」 —— 說的江湖氣一點,有這個流動性架構,做什麼不行?

    始於交易數據,超越交易數據才能理解DEX和Token是優先為流動性服務的基礎設施,之後才是交易。在這個建設過程中Token先是投名狀,之後才是獎勵。

    5.2 挑戰二:算法與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高槓桿和高持倉量是懸在所有衍生品交易所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Aster的某些機制設計可能加劇了這些風險。

    • ALP模型的固有脆弱性:在簡單模式中,ALP池作為所有交易者的對手方,這意味著如果交易者作為一個整體持續盈利,LP將面臨巨大虧損 。此外,該模型完全依賴外部預言機定價,任何預言機的延遲或被操縱都可能給資金池帶來災難性後果 。

    • 連鎖清算與自動減倉的幽靈:當市場出現大規模、單向的「擁擠交易」時(尤其是針對小市值,高控盤的山寨幣),一次劇烈的價格波動就可能觸發連鎖清算。由於缺乏公開、充足的保險基金機制,Aster在極端情況下依賴自動減倉(ADL)作為最後防線 。ADL機制會強制平掉盈利用戶的反向倉位來彌補系統虧損,這雖然能維持協議的償付能力,但對盈利用戶極不公平,一旦觸發可能導致大規模的信任危機和資本外逃,形成「銀行擠兌」 。

    • 小市值山寨的操縱殘局:因為倉位的透明加上流動性不足,所以類似Jelly的事件將很大機率會再發生,尤其是在平台高度依賴平台內的專屬做市商(除Aster之外的深度都略顯不足),可能出現自顧不暇的局面。當價格打破訂單簿的深度後,會出現流動性真空的狀態,迎接用戶的就是自由落體。

    • CEX的算法走不到DEX的對岸:CEX關於合約的算法(尤其是資金費率、保證金比率、槓桿倍數對應的開倉數量、清算流程等)都是基於自身交易所的條件(比如mm,流動性基礎,甚至保險基金)來設計的,而目前Aster的機制和流動性條件顯然還不具備這些「前置條件」的。

    5.3 挑戰三:去中心化敘事下的信任赤字

    • 懸頂之劍:96%代幣供應的極端集中:鏈上數據顯示,約6個錢包控制着高達96%的$ASTER總供應量 。這種極端中心化的所有權結構,使其「社區優先」的敘事顯得蒼白無力,並帶來了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包括價格操縱、治理被捕獲等潛在威脅 。

    • 可怕的迴旋鏢:當幣價無法維持的時候,社區的反撲將可能會作用在創始人和代言人身上。一點細微的負面情緒都會被無限放大。

    結論:十字路口的巨頭代理人

    Aster的故事是當前DeFi發展階段一個複雜的縮影:它既是一個在資本效率和產品設計上頗具創新的協議,也是一個由中心化巨頭在幕後推動、意圖重塑市場格局的戰略棋子。

    前世,是從務實到創新的清晰演進;今生,是一場由資本和激勵驅動的盛大狂歡。然而,它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在刷量帶來的虛假繁榮褪去後,Aster必須向市場證明,它能夠憑藉真正的產品價值留住用戶,並有效管理其內在的系統性風險和信任赤字。能否成功從一個依賴激勵的生態系統,轉變為一個由真實收入和有機需求驅動的平台,將是決定其最終成敗的關鍵。

    Aster的未來軌跡取決於它能否在其「未來債務」到期之前,將人為製造的勢頭轉化為可持續的有機增長。不過作為Binance生態的衍生一環,Aster的好多後招還沒打開,比如能從機制上綁定(Aster chain)做市商,或者成為Binance futures的alpha前哨站等等將會非常有意思。

    發展中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只有學着與問題共存的勇氣和堅韌。期待 Aster 後續的出招。

    來源:金色財經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