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利多跟你有啥關係?
金色財經
最近新聞一個比一個熱鬧:聯準會降息預期、美股立法討論加密監管、基金大佬買進以太坊、會議上喊着比特幣百萬美金的口號。看上去加密市場好像迎來「黃金時代」。可打開行情,主流幣只是窄幅震盪,山寨幣更是跌聲一片。為什麼?
1. 新聞很響,需求很虛
別看利多一個接一個,但落地效果遠沒有想象那麼大。
例子:福田控股鏈上發債、復星股份代幣化,看起來高大上,但這些產品的交易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真正能買入的普通投資者鳳毛麟角。
數據:香港金管局今年批出的首批穩定幣試點牌照,規模總和不到10億美元,而全球穩定幣市值已超1600億美元。這點水花,根本撬不動市場。
2. 牌照和規則,不是給你準備的
政策落地確實是利多,但利多的對象不包括大多數人。
案例:美國的《21世紀金融創新法案》明確對穩定幣發行方提出極高資本要求,意味著只有Circle、PayPal這種巨頭能玩得起。
對比:散戶即使興沖沖買入所謂「合規穩定幣」,也只是用戶身份,遠沒有「參與者」的地位。
3. 精英惜籌,散戶缺位
籌碼結構才是市場的靈魂。
例子:Solana生態今年熱度很高,但不少項目代幣的實際流通率不足10%,絕大多數都在機構和團隊手裡,導致價格波動劇烈。
對比:比特幣的持幣分散度明顯更高,前100個地址的占比逐年下降,散戶參與度撐起了底層共識。
4. 價格僵持的邏輯
當需求端缺位,供給端又捂得緊,價格自然動不了。
數據:根據CoinShares統計,8月比特幣現貨ETF獲得約4.4億美元凈流入,但同期ETH和山寨ETF幾乎全線凈流出。換句話說,錢只流進頭部,尾部項目反而被抽血。
現象:很多項目方寧願靠賣幣續命,也不敢主動拉盤,因為一旦拉高,就會遭遇老投資人套現砸盤。於是市場進入「誰也不動」的尷尬局面。
結語
天天利多,熱鬧歸熱鬧。但如果參與門檻依舊高、流動性依舊差、共識依舊薄,這些利多跟大多數人沒什麼關係。
真正能讓市場重新沸騰的,是人人能進場、人人能交易的環境,而不是一兩條新聞或某個基金的「象徵性買單」。
來源:金色財經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新手學買幣,完課再抽比特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