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財政政策與市場動態:外資撤退、科技創新與經濟未來的交織影響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台灣財政政策與市場動態互動,外資撤退與科技創新共塑經濟未來
行政院通過的「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顯示,國防預算達9,495億元,占GDP的3.32%,顯示政府對國防的重視,並計劃透過舉債4千億元以應對財政壓力[1]。在外資賣超101億元的情況下,台股仍顯示出強勁的市場動能,尤其是台積電 (2330-TW) 的股價上漲,反映出投資者對科技股的信心[2]。這一系列動作顯示政府在推動經濟競爭力的同時,市場也在尋求穩定的投資機會,未來的財政政策及市場反應將成為關鍵觀察指標。
法國興業證券台北分公司申請終止營業,成為近五年內第三家撤出台灣的外資券商,顯示外資對台市場的信心有所減弱[3]。儘管如此,市場影響有限,因其客戶已轉移至集團合資公司,且交易仍透過其他國內業者執行。另一方面,統一企業集團與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推出的「中國信託 uniopen 聯名卡」則展現了企業整合資源的策略,旨在提升消費者的支付體驗及回饋[4]。這些動作反映出在外資撤退的背景下,台灣本土企業正積極尋求創新與整合,以維持市場活力並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台灣二手機市場在7月回收量增長7%,顯示出高階二手機需求回暖,尤其是OPPO和蘋果iPhone的回收價分別上升28%和6%[5],反映出消費者對於二手機的價值認同逐漸提升。與此同時,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對美國政府計劃干預半導體市場的聲明引發關注,他強調市場自由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避免過度干預,以維護國家競爭力,這一立場可能影響未來台積電 (2330-TW) 等企業的發展環境[6]。這顯示出市場動態與政策環境的相互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對再生能源的批評引發業界反思,和碩 (4938-TW) 董事長童子賢強調綠能與核能的共同發展對於減少石化燃料依賴的重要性,並指出台灣在綠能發展上面臨成本挑戰[7]。同時,國巨 (2327-TW) 對芝浦電子的收購計畫持續升溫,最新出價調升至每股6635日元,顯示出其對擴張的堅定決心,並反映出市場對被動元件需求的強勁期待[8]。這些動態顯示出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產業併購的背景下,企業需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尋求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偏強機會股
#長紅K線突破盤整
#營收獲利增加
#動能均線獲利股
#散戶進大戶拋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