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得了嗎?軟銀砸錢 川普撐腰 英特爾逆襲之戰走向分析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英特爾 (IINTC-US) 週二 (19 日) 股價大漲約 7%,原因是軟銀集團宣布將對這家陷入困境的晶片製造商投資 20 億美元。此前川普政府正在考慮入股英特爾,最多可能持有 10% 的股份。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證實,這項政府投資將以將原本英特爾從拜登時期《晶片與科學法案》中獲得的 109 億美元補助金轉為股權的形式進行,目的是穩定英特爾在美國的製造業務。不過,他並未透露政府最終將持有多少股份。
然而,《雅虎財經》報導指出,儘管軟銀砸錢,川普政府撐腰,華爾街認為,英特爾問題可能大到軟銀或川普政府都無法解決。
德銀分析師 Ross Seymore 表示,美國可能入股英特爾的消息,加上軟銀的投資,表明「陳立武正在採取大膽行動,鞏固英特爾在當前艱難轉型過程中的財務和戰略地位。」
陳立武於今年 3 月接替季辛格 (Pat Gelsinger) 出任英特爾執行長。
Loop Capital 分析師 Gary Mobley 在最近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軟銀以及美國政府的支持可能「這可能只是『一條另一端沒有錨的救命繩』。」他認為,雖然英特爾找到了新的股東,但它最需要的是能夠為其晶圓代工業務找到客戶。
英特爾是美國唯一擁有「先進製程、能大規模生產」的本土晶圓代工廠。在中美科技戰持續升溫下,英特爾就像是華府手中少數能防守的「晶片國家隊」。
然而,目前為止,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進展仍不如預期,難以吸引外部客戶。儘管該公司聲稱已與亞馬遜與微軟達成代工協議,實際上最大客戶仍是英特爾自身部門。
根據規劃,英特爾正致力於導入更先進的製程,包括 18A 以及後續的 14A 技術,這是前任執行長季辛格所推動的「「四年五節點」(5N4Y) 計畫的一環。不過,原定於 2025 年上半年量產的 18A 製程,現已延後至 2026 年才有望正式亮相。
Bernstein 分析師 Stacy Rasgon 在其投資人報告中也對英特爾這筆資金挹注表達質疑。他指出:「我們不認為英特爾的技術差距問題能靠資金解決。」
Rasgon 進一步質疑,美國政府入股是否真能協助英特爾完成其本土製造擴張計畫。
他在致客戶的說明中寫道:「英特爾原本應該是免費取得《晶片法案》的補助;如今卻要拿出 10% 的公司股份來換,情況反而更糟。如果目標是幫助英特爾在美國建立大規模產能,那麼 109 億美元遠遠不夠。」
Moor Insights and Strategy 創辦人兼首席分析師 Patrick Moorhead 表示,雖然軟銀的 20 億美元投資和美國政府潛在持股是一大利多,但若要推動英特爾開發下一代 14A 製程技術,所需資金恐怕高達 400 億美元。
他補充說,短期內讓美國政府介入對英特爾確實有幫助。
Moorhead 提到:「就短期而言,美國政府如今扮演的是推手角色,他們剛剛把英特爾扶上了王位,並將圍繞這個目標制定政策,確保其代工業務能夠取得成功。」
不過他也警告,若政府對英特爾提供長期支持,反而可能拖累公司的發展步伐,導致創新減緩、效率下降,並推高營運成本。
他補充道:「我希望英特爾能夠重新站穩腳步,成為一家具備信譽與技術領先地位的晶圓代工廠,並在時機成熟時讓政府順利退出股東角色。」
- 美股多頭!現金流布局關鍵在?聽蕭碧燕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