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瞭望智庫年中經濟觀察:宏觀經濟緩中趨穩 下半年將表現更好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經濟半年報7月15日公布,7%的gdp增長甚至出乎一些機構的預料。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概括了八個亮點:1、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2、主要指標增速逐月回暖,3、結構繼續優化,4、經濟增長質量有所提高,5、民生事業繼續改善,6、改革紅利繼續釋放,7、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快速成長,8、農業形勢保持穩定發展態勢。

文|瞭望智庫研究員 王芳


今年以來,特別是從第二季度以來,經濟發展緩中趨穩,經濟增長處於合理區間,pmi、房地產投資等多項指標出現轉好態勢,顯示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

瞭望智庫認為,展望下半年,要推進經濟持續穩中向好,需進一步發揮貨幣和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大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加快重大戰略的推進和落實,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從而確保實現全年7%的增長目標。

經濟內生動力良性調整加速

雖然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存在一些風險,但是從整體來看,下半年經濟表現將會好於上半年。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支援經濟增長的動力正不斷加強

消費的支撐作用得到強化。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6%),增速比5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96%。從公布的數據來看,消費指數穩中有升,總體來說消費增長平穩,未現斷檔。同時,隨著我國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消費規模將持續擴大;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規模的擴大,投資需求正在出現並且成為增長的主要力量。

投資力度將會加強。隨著過剩產能調整和市場需求趨穩,訂單水平、開工率水平逐漸趨穩,預計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穩中趨升,制造業投資增速將提速。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3713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個百分點。從環比看,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88%。同時,6月pmi指數達到50.2%,這已是連續4個月超過50的枯榮線。這也意味著制造業景氣開始發生逆轉。

外需狀況在不斷改善。美國經濟表現趨向良好,而在量化寬鬆政策和歐元區政府財政合作的支援下,歐洲經濟不斷得到改善。世界經濟正初步顯露筑底跡象,中國出口增速由降轉穩的條件正在形成之中。上半年,出口為6.5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0.9%,順差1.6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6月出口1.1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1%。

房地產市場銷售出現逆轉勢頭。1-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3.9%,而1-5月為下降0.2%。銷售額增長10.0%,增速提高0.9個百分點。

二是結構調整加快推進

在產業結構內部,偏重工業門類的投資增速放緩,而輕型工業的投資增速和增加值增加。

具體到投資上,投資的主體和結構都在發生變化。過去是以政府投資為主,現在社會投資的比重已遠遠超過政府投資。投資的門類也有別於過去的偏向制造業等領域,而是向著高新技術、輕型化方向發展。

經濟增速在不同地區出現分化。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早的地區,歷經陣痛后迎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其他地區的轉型發展樹立了標桿。

三是創新創業驅動開始顯效

我國舊有的依賴資源換增長的模式已難以持續,必須要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進行轉變。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不斷推進,正不斷激發創新活力,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今年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極大擴展了就業空間,也帶動了就業增長。

商事制度改革后,新登記注冊企業數量呈“井噴”式增長。根據工商總局數據,僅今年4月,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134.6萬戶,同比增長12.0%,其中個體工商戶93.5萬戶,增長17.1%。

從國家統計局開展的勞動力調查數據看,5月份,創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2個百分點,這說明就業人員中創業人員占比有所增加。為創業做準備的失業人員占全部失業人員的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7個百分點,這說明更多的失業人員正在準備創業。在新增的創業以及準備創業的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56.51%,這說明更多的高學歷人員開始選擇創業,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新常態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效果正逐步顯現。

穩增長還面臨哪些壓力

雖然上半年經濟發展表現出向好勢頭,但受到國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以及國內經濟發展存在的諸多發展制約,我國經濟發展依然面臨一定程度的下行壓力。

一是經濟增長動因仍嫌不足

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實際增長7.0%,是自2009年3月以來的最低值。二季度基本延續了這一態勢,gdp也為7%。

區域分化比較明顯,黑龍江、山西、新疆等地一季度的實際gdp增速分別為4.8%、2.5%和6.9%。

二是外需受到抑制,消費支撐作用有限。

一方面,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力度有限。從進出口形勢來看,2015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值11.5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6.57萬億元,增長0.9%;進口4.96萬億元,下降15.5%。在國際經濟增長乏力、外需不足、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處於高位的情況下,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增長相對放緩。相比之前的出口態勢,今年的出口情況只是不拖累經濟增長而已,沒有很好地起到帶動經濟增長的效果。

另一方面,消費需求基本穩定,而投資需求明顯不足。從2015年6月的數據來看,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4%,環比持平,上半年同比幅度為1.3%。消費基本保持了較為平穩的增長態勢。但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上半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為11.4%,比一季度回落2.1個百分點。

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速為9.7%,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名義增速為4.6%,增速相比一季度回落3.9個百分點。其中房屋新開工面積,住宅新開工面積等同比都有一定程度下降。上述兩項作為占gdp增長很大比例的投資,其下滑成為影響當前經濟下滑的核心因素。

由於消費增長的緩慢暫時難以彌補投資、出口下滑帶來的需求缺口,私人消費沒有及時彌補嚴控“三公”消費之后的空檔,所以總消費增長緩慢。在投資增速放緩、外需不足的情況下,消費的支撐作用有限。

三是產能過剩仍突出,工業領域通縮加劇。

從2015年6月份數據來看,cpi環比持平,同比上漲1.4%,同比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cpi已經從2014年9月開始連續10個月處於“1時代”,通縮壓力較大。

工業領域的整體通縮有所加劇。6月ppi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4.8%。這已經是ppi連續40個月為負,且環比、同比的下滑幅度都在不斷擴大。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為6.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個百分點。這種壓力還反映在企業利潤上。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0.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6個百分點。由於我國產能過剩現象比較突出,產能的利用率已經跌破了75%,客觀上形成了通縮的壓力。

四是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增速放緩,存在金融內生性收縮現象。

社會融資規模容易受到經濟運行狀況的影響,在景氣回落、銀行惜貸、影子銀行清理以及去杠桿等因素的影響下,融資規模的增長速度出現持續回落的態勢。2015年上半年,全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8.8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46萬億元。與此同時,貨幣供應出現明顯回緩,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速為11.8%,比去年末低0.4個百分點。

五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趨勢明顯。

在經濟增長面臨壓力的情況下,2015年央行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的貨幣政策,今年至目前為止,央行已經3次降息、降準,為穩增長提供資金支援,起到了積極效果,但也難免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同時,由於實體經濟面臨現實難題,大量的流動性流向了虛擬經濟,前段時間股市的快速上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這一問題。而在實體經濟中,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這種脫節現象不消除,將給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帶來一定風險。

宏觀政策需進一步加力增效

為推動經濟持續穩中向好,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強化微刺激力度,加大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進一步推進改革深化,促進重大戰略的推進和實施。

一是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規模。

財政支出可一方面用於新型城鎮化和“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部署方面的投資,另一方面用於能刺激和改善消費端的投資和公共服務支出。同時,還應加大財政對於改善民生的支援作用。

從經濟完成探底的過程來看,進一步提高財政擴張力度的安排是很有必要的。但在提高財政擴張力度的同時,還要發揮財政政策天然的結構導向功能。在財政配合貨幣政策調總量的同時,要更突出其優化結構、支援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事項的作用,盤活存量,用好增量。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1-5月累計,教育支出8442億元,增長11%;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4462億元,增長16.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547億元,增長18.5%;住房保障支出1338億元,增長13.9%;城鄉社區支出5155億元,增長14.3%;農林水支出5116億元,增長12%。財政政策已經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領域不斷發力。

在積極推行財稅體系改革的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過渡機制,緩解經濟增速下滑和改革所帶來的財政政策傳導機制失靈的問題,全面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

首先,利用國債發行規模的提高來增加政府支出能力,突破2015年由於名義gdp增速下滑帶來的財政困境。考慮到地方債市場容量的狹小和制度的不完善,建議提高財政赤字水平的核心渠道應是提高中央的財政赤字率,不宜過度提高地方債的規模。

其次,關注局部區域財政收入增速失速的問題,特別是基層財政收入突變可能帶來的各種民生問題。應考慮擴大財政平準基金的規模,設立過渡期基層財政救助體系。在進一步擴大結構性減稅的基礎上,適度弱化財政收入的目標,防止地方政府通過加大稅收征收力度和非稅收等方式,變相增加企業的負擔。

再次,明確投融資平臺的過渡措施期限,謹防地方政府違規發行地方債券和實施ppp項目。快速啟動過渡期的財政支出新措施,改變目前財政支出難的問題,要在“堵歪門”的同時,快速出臺適應新時代“開正門”的各項措施。

二是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控制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下,更大地發揮貨幣政策力量,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證創業創新的資金需求。針對美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結束,國內通縮預期增強、各類金融風險加大等錯綜復雜的新情況,要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要加快資金周轉,優化信貸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

運用有效貨幣政策工具,增加貨幣和信貸供給,從制度和政策兩方面增加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的信貸規模。一方面可繼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向市場適度增加貨幣供給;另一方面可繼續放寬金融市場進入門檻,允許並支援社會資本依法建立民營金融機構,從制度上擴大金融供給。

三是改革要優先有序地穩步推進,一定程度上容忍改革帶來的陣痛。

加快改革政策的落實,優先選擇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社會結構轉型的體制改革進行重點的推進,例如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戶籍制度、行政審批權限、壟斷行業限制等。改革要有輕重緩急,要分層次、分階段地穩步推進。

不能簡單地將經濟增速下滑的因素歸結到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全球化紅利等中長期趨勢性因素上,要關注經濟增速下滑背后存在的一些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同時,既不能低估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短期沖擊,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對改革的陣痛有所容忍。在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必然會觸動既得者利益,同時也可能會帶來其它短期陣痛,但如果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改革的手段是有效的,我們就應該有所容忍,以換得更大的改革成果。

四是推進重大戰略的實施。

著力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實施。這些戰略的推進,將為中國帶來新的增長引擎。“一帶一路”作為我國的重點戰略,將有效拓展相關國家之間的投資合作,推進產業合作、貿易交流等,對於我國的投資和外需等都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把“一帶一路”的蛋糕做大,可考慮建立符合區域發展需求、各國有經濟話語權和自主權的國際貿易組織,促進沿線貿易合作和經濟發展。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除了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實現互聯互通,帶來經濟增長的聯動效應,還要進一步推動資源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將三地打造為優勢互補、功能分層的首都職能圈,釋放北京作為首都承擔的過多核心功能。

長江經濟帶要盡快實現沿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長江航運物流中心,拓展航運的輻射能力。構建全方位的交通體系,發揮長江經濟帶優勢,完善航空、鐵路、水路、公路、管道“五位一體”的運輸體系,真正實現全方位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