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加密格局大分化|美國熱情擁抱、香港、新加坡潑冷水

金色財經


8 月 1 日,備受矚目的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的全面監管框架就此落地。這一事件,無疑是虛擬貨幣領域的一場 「大地震」,其影響之深遠,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回顧該條例內容,嚴苛程度令人咋舌。任何在香港發行法幣穩定幣的機構,或是在境外發行錨定港元價值穩定幣的發行方,都得實行強制持牌制。申請實體的實繳股本不得低於 2500 萬港元,這一數字,直接將眾多中小機構拒之門外。

儲備資產方面,條例要求 100% 全額儲備,且必須配置於現金和短期公債等流動性超強的資產。這些資產還得獨立託管於持牌銀行,每類穩定幣都要有單獨的儲備資產組合,相互分隔,杜絕 「渾水摸魚」 的可能。

反洗錢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發行方得建立完備的反洗錢機制,每日公開儲備資產審計報告,還禁止支付利息,防止變相吸儲。在贖迴環節,用戶有權無條件按面值贖回法幣,發行方必須在 1 個工作日內處理完畢,效率要求極高。

在條例正式生效前夕,7 月 29 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了一系列配套監管文件,涵蓋了監管指引、反洗錢指引、發牌制度說明等多個方面,事無巨細,為穩定幣監管織就了一張嚴密的網。根據要求,金管局將在 2025 年 8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接受首輪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申請,還貼心設置了 6 個月的過渡期,給企業一些適應時間。

不過,創新與法制同步推進的美好願景,在 KYC 條款這裡遭遇了 「滑鐵盧」,市場瞬間炸開了鍋。在《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指引》中,金管局要求持牌穩定幣發行人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識別和核實穩定幣持有人的身份。客戶要接受完整的盡職審查程序,相關資訊至少保留 5 年。對於非客戶持有人,雖說一般不需直接核實身份,但一旦監控到與非法活動相關的錢包地址,且持牌人無法證明風險已緩解,那就得進一步調查核實持幣者身份。

簡單來說,穩定幣發行方不僅要驗證用戶身份,保留實名數據超 5 年,還不能給匿名用戶提供服務,甚至初期對每一位穩定幣持有者都得進行身份核實。金管局對此解釋,當前業界的監察工具無法讓其信服能有效降低洗錢風險,國際組織又強調防範穩定幣洗錢的重要性,所以只能採取 「風險為本但謹慎」 的監管方式。

可從實際場景看,尤其是在實體場景的跨境支付中,要實時驗證離岸帳戶中匿名持有者的身份,幾乎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別說要涵蓋大規模支付體系中的每一位持有者了。從現實角度出發,這一舉措基本把除銀行機構外的其他申請者排除在外。而且,在這一法規下,香港穩定幣基本告別了 DeFi 協議交互,畢竟現有交互錢包大多是匿名制。與可開放使用的 USDT、USDC 相比,香港穩定幣的競爭力大打折扣。

對內壓實發行方責任,對外管轄同樣明確。在《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框架》中,明確規定持牌人必須遵守相關司法管轄區的法律要求。也就是說,除了香港本土法律法規,海外合規性也得考慮。發行人要有跨境營運的完整風控體系,禁止向有穩定幣禁令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甚至提到要識別持牌機構對 VPN 的使用,防止有人繞過監管。很明顯,內地使用者接入這一體系依舊困難重重。另一方面,發行人還得確保境外營銷與營運合規,持續監測境外政策變化,構建動態調整的合規體系。

從整個流程看,持牌機構面臨的是超高門檻。即便在如此高的申請要求下,香港穩定幣的重要功能還受到諸多限制,DeFi、匿名錢包、開放協議等加密功能被封鎖,海外經濟體的使用也被嚴格規範,鏈上自由流通基本成為泡影。在市場規模本就受限的背景下,香港穩定幣的發展,前路布滿荊棘。

從發行方角度看,強制實名和高強度的反洗錢力度,讓牌照控制權牢牢掌握在大型銀行與金融巨頭手中。中小型企業申牌希望渺茫,網路企業也前景堪憂,此前甚至有謠言稱京東要取消牌照申請。據財新報導,香港可能把首批穩定幣牌照範圍縮小到三到四家,目前中銀香港、交銀香港等多家中資銀行在港分行及中資券商在港分支機構,對穩定幣業務躍躍欲試。如此嚴苛的實施路徑,香港穩定幣條例被稱為 「全球最嚴穩定幣法規」,一點也不冤枉。

有趣的是,上一次被市場公認出台最嚴條例的地區,正是和香港並稱 「雙子星」 的新加坡。今年 6 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布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最終政策指南,「無牌即退」 和 「全產業鏈管轄」 的嚴格條例,引發了 Web3 退 「坡」 潮。

然而,把視野投向大洋彼岸,美國的態度與香港、新加坡形成了鮮明反差。7 月 31 日,就在香港穩定幣條例生效的前一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新任主席 Paul Atkins 發布了名為 「Project Crypto」 的新政,瞬間點燃了幣圈的熱情。新政提出了讓美國金融市場全面上鏈的宏偉構想,明確要實現美國 「全球加密之都」 的願景。

具體措施方面,一是摒棄以往先管轄後循法的傳統模式,明確加密資產的重新分類標準,為空投、ICO、Staking 等常見鏈上經濟活動提供清晰的披露規範、豁免條件和安全港機制,根據資產性質採用不同監管模式;二是賦予 Defi 等去中心化應用制度正當性,為鏈上軟體開發者提供明確路徑,保護他們的權益,讓去中心化軟體在金融市場站穩腳跟;三是打造 「超級應用」,合併現有繁雜的牌照制度,讓證券仲介機構能在一個平台、一張牌照下提供多樣化產品與服務,證監會還將制定規則框架推動這一構想落地,比如允許證券與非證券類型的加密資產在 SEC 註冊的平台上共存交易,放寬某些資產在非註冊交易所的上市條件;四是提供製度與服務保障,引入 「創新豁免機制」,以商業可行性為核心,允許新興商業模式和服務快速推向市場,不過服務提供者需定期向 SEC 報告,還引入白名單或認證池功能,僅允許符合合規功能標準的證券代幣流通。

從設計藍圖可以看出,美國監管邏輯發生了 180 度大轉變,從過去的打擊式監管轉向包容性執法,進而邁向全鏈條、全框架的政策支持,從源頭屬性到重點應用、從平台構建到服務保障,全方位覆蓋。這反映出美國正圍繞 「加密資產」 構建一套系統性的監管框架,為加密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與有力保障。監管計劃剛啟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在最新指南中表示,某些流動性質押活動不涉及證券,從事該活動的人員無需註冊。

同樣是監管政策,美國與新加坡、香港卻大相徑庭。美國釋放出高度積極信號,而香港和新加坡在創新之餘,更多呈現出防禦姿態。這或許和區域特徵有關。香港和新加坡地域有限,且都定位為金融中心,扮演着橋頭堡或區域窗口的角色,對它們來說,穩定與秩序至關重要,一旦出現洗錢問題,對地區品牌的殺傷力極大,會產生嚴重的負外部效應。而美國自主能力強,對新興事物發展有話語權,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導全球秩序,所以對特定行業的開放程度更高。

受此影響,市場已經聞風而動,部分香港、新加坡的加密項目表示有意遷往美國發展。不難預見,加密行業 「美國中心」 式格局將進一步強化,美國市場將成為決定加密項目發展的關鍵戰場。而其他地區,或許只能另闢蹊徑,靠差異化走出一條附屬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

來源:金色財經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