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和以太坊、誰才是數字財庫的終極之選?
金色財經
一開始,大家更愛比特幣。畢竟它那套貨幣政策太讓人安心了 —— 發行量固定,總量就 2100 萬枚,簡直是為 "價值儲存" 量身定做的。但最近風向變了,不少新興的數字資產財庫(DAT)開始重倉以太坊,理由很簡單:ETH 能玩的花樣更多,賺錢速度可能比比特幣快得多。
比特幣財庫想增持,無非幾種辦法:融錢買幣、玩期權對沖,或者把幣借出去收利息。這些路子,以太坊財庫也能玩,而且還多了好幾招:
質押挖礦:把 ETH 質押到以太坊網路,既能幫網路維穩,還能賺通膨增發的幣和交易費分成;
DeFi 套利:去去中心化金融平台做流動性挖礦、套利交易,年化收益有時能跑贏比特幣的借貸利息;
靈活調整:以太坊的生態工具更多,比如可以用合成資產對衝風險,或者參與 DAO 投票拿額外獎勵。
簡單說,比特幣像個穩健的儲蓄罐,而以太坊更像個能自己生錢的理財帳戶。但真正讓 ETH 底氣變足的,不是這些 "財技",而是它這幾年悄悄完成的兩次 "經濟改革"。
兩次關鍵升級:以太坊從 "通膨" 變 "通縮"
2025 年 7 月 30 日,以太坊剛過完 10 歲生日。回看這十年,它的通膨率變化堪稱 "逆襲":
2021 年 EIP-1559 升級:給 ETH 加了個 "銷毀機制"——每次轉賬的基礎手續費會被直接燒掉。這意味著,用 ETH 的人越多、轉賬越頻繁,ETH 總量反而會減少;
2022 年合併升級:從 "挖礦"(PoW)改成 "質押"(PoS),不用再靠增發大量ETH 獎勵礦工。每天新增 ETH 從 1.3 萬枚暴跌到 1700 枚,通膨率直接腰斬。
效果立竿見影:2023 年 3 月起,以太坊通膨率正式低於比特幣。到現在,ETH 總量只增長了 0.2%,而比特幣增長了 3%。最誇張的是 2022 年 10 月到 2024 年 4 月,ETH 總量還硬生生減少了 50 萬枚,相當於年化通縮 0.25%。
反觀比特幣,雖然 2024 年 4 月的 "減半" 讓通膨率降了 50%,但目前 0.84% 的通膨率還是比 ETH 的 0.38% 高。按這個節奏,比特幣要到 2028 年才能把通膨壓到 ETH 當前水平。
比特幣的隱患:礦工和持有者的 "利益爭奪戰"
比特幣的 "減半機制"看似完美,卻藏着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安全預算。
比特幣網路的安全靠礦工維護,而礦工的收入來自兩部分:交易費和通膨增發的新幣。去年數據顯示,礦工從通膨里賺了 146.4 億美元,而交易費只有 2.78 億美元 —— 說白了,礦工主要靠 "印新幣" 賺錢。
但每 4 年一次的減半,會讓新幣獎勵砍半。這意味著,要麼比特幣價格暴漲,讓礦工靠更少的新幣也能回本;要麼,網路只能靠交易費維持安全。可現在交易費連零頭都不夠,怎麼辦?
有人提議:讓比特幣硬分叉,重新提高通膨率。這招要是真用上,就有意思了 —— 比特幣一直嘲諷以太坊 "政策太靈活",結果自己也得改規則;更重要的是,這相當於讓比特幣持有者 "交稅" 補貼礦工,誰吃虧誰占便宜,一目瞭然。
反觀以太坊的 PoS 機制,驗證者的收益主要來自質押獎勵和交易費分成,和 ETH 持有者的利益是綁定的:幣價漲了,大家都賺錢;網路用的人多了,交易費銷毀越多,幣越值錢。不存在比特幣那種 "礦工靠印新幣賺錢,和持有者利益衝突" 的問題。
終極較量:誰的規則更偏向持有者?
比特幣常說自己 "規則不變",但真到了安全預算不夠的時候,改規則幾乎是必然的 —— 而任何改動,都可能讓一部分人受損。
以太坊看似 "改得勤",但每次升級都要經過社區投票,持有者能直接參與決策。比如 EIP-1559 和合併,本質上都是通過減少增發、銷毀代幣,讓 ETH 更值錢,這顯然更符合持有者的利益。
或許未來某天,人們會發現:ETH 不僅是更好的理財工具,更是比 BTC 更靠譜的長期資產。畢竟,一個始終把持有者利益放在首位的經濟體系,很難不被市場青睞。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
來源:金色財經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上課抽比特幣:幣圈新手入門班開課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