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穩定幣新法8月上路 首批執照僅個位數 門檻直逼銀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香港《穩定幣條例》8 月 1 日正式生效,代表著全球加密金融領域一次深具影響力的「權威洗牌」。這項新法規將徹底改變穩定幣市場過去「野蠻生長」的局面,引入由政府主導的「精細化、制度化監管」,並將穩定幣發行納入與傳統銀行同等級的嚴格監管框架。

首批執照的數量將被嚴格控制在個位數以內,這不僅為產業設定了全新的高門檻,更是一場對資本實力、技術創新與風險控制能力的終極考驗。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自 2023 年起便積極推動數位資產生態的構建,而《穩定幣條例》的實施,正是其監管策略中的關鍵一步。此次監管的核心變化在於:所有錨定法定貨幣的穩定幣,無論是港幣還是美元掛鉤,都必須持有牌照方可發行。任何無牌營運的行為將被視為違法,最高可處以 5 萬港元罰款或半年監禁。
此外,所有涉及公眾投放的行為均需事前申請審查,以嚴厲打擊「影子幣」和「空氣幣」等不合規的行銷模式。這項制度的建立,清晰地傳達了香港監管機構的立場:穩定幣不再是單純的投機工具,而是被視為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
對於外界關於牌照數量稀少是否旨在保護既有金融體系的疑問,HKMA 明確指出,這體現了香港金融監理的「精密風格」——重質而非量,強調示範作用。首批牌照將優先頒發給那些具備雄厚技術實力、完善風險控制能力以及真實應用場景的企業。
其核心目標有三:一是「立標」,為市場樹立「什麼樣的穩定幣可以做」的明確示範;二是「控風險」,杜絕因大量申請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三是「促進融合」,鼓勵傳統銀行、科技公司和支付機構等各領域聯手,共同建設合規的數位金融生態。
截至 2025 年 7 月,已有 18 家企業提交了預審資料,其中包括多個由傳統銀行與科技公司組成的聯營項目,例如渣打銀行與 HKT 及 Animoca 的合作、京東鏈與中銀香港及數位人民幣的跨國試行,以及新加坡 IMDA 協作計畫中的 Circle(港元版 USDC)項目。這場「高門檻競爭」將重點考驗參與者的三大核心能力:
◆資金實力: 雖然 2500 萬港元的最低資本要求僅是起步門檻,但背後的營運成本、嚴格的審計費用以及持續的風控建設投入,意味著真正有意參與的機構,其資金準備規模至少需要達到億港元級別。
◆技術與合規的「雙管齊下」: 穩定幣的技術複雜性遠超簡單的程式編寫。HKMA 對合規智能合約、鏈上透明審計以及合規跨鏈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意味著單純精通區塊鏈技術遠遠不夠,唯有將 **「懂金融、懂法規、懂技術」** 三者深度融合,方能具備在市場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場景落地能力: 監管機構不允許「發幣等人來用」的空中樓閣模式。HKMA 更為重視的是,申請者能否將穩定幣真正應用於零售支付、供應鏈融資、跨境清算、元宇宙商圈等真實的商業場景中。這一導向也與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中的戰略佈局高度契合。
對於整個產業而言,《穩定幣條例》的實施並非終結,而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對廣大用戶而言,這意味著持有和交易穩定幣將獲得更高的安全保障和透明度;對平台而言,合法參與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黃金賽道」已然開啟;而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這是香港在全球數位貨幣話語權競爭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展望未來,預期將看到更多「港版 USDT」和「人民幣穩定幣」的出現,且這些合規穩定幣有望比以往更容易地被接入主流金融系統,甚至被應用於稅收結算、出入境清算、貿易融資等更為廣闊的「大場景」。
在這一新的監管格局下,誰能最終脫穎而出,將取決於誰能真正理解「信任」與「責任」的深層含義。如果說過去的加密世界是一個「技術即正義」的叢林法則,那麼從 2025 年起,香港式的金融監管正引導這個世界「回歸信任、尊重秩序」。獲得牌照僅是入場券,而能夠構建出一個讓用戶、監管者與市場同時信服的穩定幣系統,才是新時代的真正考驗。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