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中國在“一帶一路”中的三大擔當與使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7-14 08:22
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研究領域:歐洲一體化與中歐關係、公共外交、中國外交、北約研究,著有《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等
2013年9月、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展示了21世紀中國的國際擔當。“一帶一路”將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譜寫和平與發展的新篇章。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分為三條線路:即以亞歐大陸橋為主的北線(北京——俄羅斯——德國——北歐)、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北京——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巴黎)、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中巴、孟中印緬、新亞歐大陸橋以及中蒙俄等經濟走廊基本構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陸地骨架。其中,中巴經濟走廊注重石油運輸,孟中印緬強調與東盟貿易往來,新亞歐大陸橋是中國直通歐洲的物流主頻道,中蒙俄經濟走廊偏重國家安全與能源開發。
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以泉州等地為起點,橫跨太平洋(601099,股吧)、印度洋,歷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涉及東盟、南亞、西亞、東北非等相關國家,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是一個“經濟帶”概念,體現的是經濟帶上各城市集中協調發展的思路。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塌陷地帶”,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發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區國家與民眾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疊加在一起,共同構筑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戰略基礎。
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球政治、貿易格局不斷變化形勢下,中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其核心價值是頻道價值和戰略安全。尤其在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合縱連橫的背景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拓展無疑將大大增強中國的戰略安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自貿區、高鐵戰略等都是基於這個大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伙伴並不僅限於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頻道,增進同沿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由於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將是新海絲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而中國和東盟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堅實的經濟基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為何要建設“一帶一路”?從中國來講,它具有三大擔當;對世界而言,它肩負三大使命。
“一帶一路”的三大擔當
“一帶一路”作為中長期最為重要的發展戰略,需要解決中國過剩產能的市場、資源的獲取、戰略縱深的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這三個重要的戰略問題。
中國富余優質產能的市場問題。過剩產能對經濟的運行造成了很大的問題,但對人家可能是富余優質產能,通常健康且創利的產業產能利用率應當在85%以上,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中國全部產業產能利用率不超過65%。中國傳統的出口國較為單一和狹窄,美國、歐洲和日本占據出口的核心國位置,占比很高,但這些傳統的出口市場已經開拓得較為充分,增量空間已經不大,國內的富余優質產能很難通過它們進行消化,在國內消費加速啟動難以推進的情況下,通過“一帶一路”來開辟新的出口市場是很好的抓手。
中國的資源獲取問題。中國的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較高,現在這些資源主要通過沿海海路進入中國,鐵礦石依賴於澳大利亞和巴西,石油依賴於中東,渠道較為單一。中國與其他重要資源國的合作還不深入,經貿合作也未廣泛有效展開,使得資源方面的合作不穩定和牢固。“一帶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陸路資源進入頻道,對於資源獲取的多樣化十分重要。
中國的戰略縱深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問題。我國的資源進入現在主要是通過沿海海路,而沿海直接暴露於外部威脅之下,在戰時極為脆弱。我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也集中於沿海,如果遇到外部的打擊,整個中國會瞬時失去核心設施。在戰略縱深更高的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工業少,還有很大的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潛力,在戰時受到的威脅也少,通過“一帶一路”加大對西部的開發,將有利於戰略縱深的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
“一帶一路”直擊了中國的三個重要的戰略問題,而通路、通航和通商則是“一帶一路”解決戰略問題的發力點。從現實來說,考慮到西部基礎設施薄弱,為了更好的外聯內呼,打通順暢的交通動脈是第一位的,也符合“一帶一路”的題義,即首先著手的必將是通路、通航。
“一帶”主要是從通路著手,通路所推進的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提升空間更大,其對接的是西部廣闊的腹地,將在交通設施建設和油氣管道建設上發力。
交通設施建設:包括鐵路、公路、口岸、民航。重點方向是中亞、南亞、東南亞。中老、中泰、中緬、中巴、中吉烏等鐵路項目可能會優先考慮。中塔公路、中哈公路可能會成為重點改造的路段。
油氣管道建設:西北、西南、東北、海上都是油氣運輸的戰略頻道。包括中俄、中亞天然氣管道,中緬油氣管道都會作為重點項目建設。西南電力頻道、中俄電力頻道都會進行部署,建設或升級改造。
交通設施建設和油氣管道建設,只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互聯互通的基礎,除此之外還有中國與沿線國家間政策、貿易、貨幣與人心多層互通的內涵。
概言之,為何要建設“一帶一路”?就是要提升境外直接投資,開辟海外市場,擴大產品出口,消化過剩產能,破除貿易壁壘,最終確立符合我國長遠利益的全球貿易及貨幣體系。
“一帶一路”的三大使命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並非馬歇爾計劃單方面的輸出,前者是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用合作成果,內容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比馬歇爾計劃內涵豐富得多,肩負著三大使命:
使命一,探尋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增長之道。“一帶一路”是在全球化即美國化、西方化失勢后,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的結果,是中國全方位開放的結局。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與相關國家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也帶去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使命二,實現全球化再平衡。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后,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負面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洼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使命三,開創21世紀地區合作新模式。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用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愿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正如《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所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設定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