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創四個月新高 外資買超金融股 金融創新與數位推廣持續升溫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台股創四個月新高 外資買超金融股 金融創新與數位推廣持續升溫
今日台股收盤上漲297點,創下四個月來新高,外資轉為買方,合計買超471.54億元,特別是金控股表現亮眼,中信金 (2891-TW) 買超5.4萬張,四檔金控共計13.7萬張,顯示外資對金融股的信心回升[1]。然而,電子股如仁寶 (2324-TW) 則遭外資賣超2.7萬張,顯示資金流向的轉變。明日將有17檔個股除息,包括鴻海 (2317-TW),這將對加權指數造成約40.91點的影響,鴻海的除息將減少市值約806億元,顯示市場在面對除息時的波動性[2]。整體而言,外資的資金流向及除息影響,將成為市場短期內的重要觀察指標。
在金管會推動高雄資產管理專區政策下,國泰世華銀行正式啟動21項創新試辦業務,旨在提供國際級資產管理「一站式服務」,並整合國泰金控旗下資源以提升服務效能。這些業務特別針對高資產客戶需求設計,涵蓋跨境金融服務及保單融資等,顯示出台灣金融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提升[3]。同時,客委會與土地銀行推出的數位客家幣抽獎活動,吸引18至49歲國民參與,並透過綁定數位券錢包的方式進一步促進消費,這不僅是對客語文化的推廣,也反映出數位金融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潛力[4]。這些措施顯示出台灣在金融創新及文化推廣上的雙重努力,為未來的市場發展奠定基礎。
炎洲 (4306-TW) 近日處分台積電 (2330-TW) 311 張股票,認列獲利 7,085 萬元,顯示其資本運用策略的靈活性[5]。同時,國巨 (2327-TW) 由於日本外匯法審查期延長,收購芝浦電子的截止日推遲至 7 月 15 日,並將收購價格調高至 6200 日元,以應對市場競爭[6]。這些動作反映出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時,積極調整策略以維持競爭優勢,並顯示出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靈活應對能力。
113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顯示,儘管申報件數增長至6,976,278件,繳稅金額卻因課稅級距及免稅額調整,導致稅收淨額較去年減少1.16%,縮水31.65億元,顯示出財政部在稅制調整上的謹慎考量[7]。相對而言,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申報件數和自繳稅額均有所增長,顯示企業經營狀況回暖,對於未來的稅收穩定性提供了一定的支撐。這一現象反映出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政府在稅制改革與經濟增長之間尋求平衡,未來可能會持續調整稅制以適應市場變化。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極短線弱勢
#散戶進大戶拋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