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活躍度回升 外資連續七日買超166億 面臨經濟復甦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5-12 21:25
台股活躍度提升 外資連續七日買超166億信心回升
台股在12日收盤時上漲214.5點,成交量達2791億元,顯示出市場的活躍度持續提升[1]。外資連續七日買超達166.18億元,主要集中於華邦電及中信金等權值股,這表明外資對台股的信心逐步回升,尤其是在科技及金融板塊的布局上,可能預示著市場對於未來經濟復甦的期待[1]。此外,投信也表現活躍,買超聯電及長榮,顯示出對於半導體及航運業的看好。然而,自營商則持續賣超,顯示出市場情緒的分歧,特別是在航空股的調整上,外資的賣出行為可能反映出對於該行業前景的謹慎態度。整體而言,外資與投信的操作策略差異,將影響未來市場的走向,因此投資者需密切關注這些動態以調整投資策略。
台股面臨壽險業虧損與多元產業增長,經濟復甦挑戰加劇
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六大壽險公司於四月遭遇重創,合計稅後淨損達187.76億元,顯示出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尤其是國泰人壽和富邦人壽的損失分別為25.7億元和24.1億元,而南山人壽的損失更高達90.9億元,這一情況反映出匯率波動對保險業務的重大影響[2]。相對而言,鴻呈 (6913-TW) 在伺服器高速線組需求強勁的推動下,第一季稅後純益年增93%,並計劃在越南擴產以應對未來的訂單需求,顯示出其在供應鏈管理上的靈活應對[3]。此外,信立 (4303-TW) 也因子公司及急單的挹注,四月營收年增達303.66%,顯示出其在市場需求激增下的強勁表現,並計劃透過資產活化及綠色產品開發推進長期成長[4]。儘管壽險業面臨挑戰,但其他產業如伺服器及合成皮的強勁需求,則為市場帶來了新的成長動能,顯示出不同產業間的分化趨勢。
面對台灣金融業的嚴峻挑戰,14家上市金控的獲利在四月驟降至186億元,較上月減半,年減幅度超過65%,顯示出整體經濟環境的疲弱[5]。公股金控的表現亦不容樂觀,前四月合計獲利423億元,年減近1成,僅彰銀在逆勢中實現雙增,兆豐金則繼續領跑獲利王[6]。此外,瑞銀分析指出,儘管台灣四月出口成長達29.9%,但未來幾個月的增長可能放緩,特別是半導體產業需謹慎應對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及美國對進口的調查[7]。金融與出口市場的雙重壓力,將對台灣經濟的復甦造成挑戰,投資者需密切關注後續發展及政策變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榮航太 (2645-TW) 宣布將斥資4.84億元建設製造廠二期廠房,預計於2027年投產,這一舉措顯示出公司對未來航太市場需求的信心,並將進一步提升其零組件產能[8]。同時,寶齡富錦 (1760-TW) 獲得未來新藥在勃起障礙領域的專利技術授權,這不僅將加速其新產品的開發,還預示著該公司在泌尿科市場的布局將更加穩固,尤其是在台灣ED藥物市場預計將以12.1%的年增率增長的背景下[9]。此外,中鋼 (2002-TW) 4月營收重返300億元,顯示出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客戶的採購策略逐漸回暖,尤其是外銷表現超出預期,這反映出全球鋼鐵需求的復甦跡象[10]。這些企業的動態不僅反映出各自行業的發展趨勢,也顯示出市場對於未來經濟復甦的期待,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延伸閱讀
下一篇